《早期生命营养与随后的国际移民:危地马拉农村的前瞻性研究》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 李晓妍
  • 发布时间:2021-03-24
  • 背景——人们普遍认为,移民在劳动力市场上是较好的自我选择,其技能如高等教育和更强的认知能力,这些与早年的营养状况密切相关。然而,早期生命营养对后期生命迁移的影响还有待研究。
    目标——本研究的目的是在危地马拉东部4个乡村的2392名1962年至1977年出生的受试者中,前瞻性地研究24个月时身高与年龄z评分(HAZ)和随后的国际移民之间的关系。
    方法——1969年至1977年间收集了有关营养状况和协变量的信息,并于2017年(40-57岁)确定了移民状况。我们使用比例危险和logistic回归模型来评估HAZ是否与国际移民有关,并对早期生活和成人特征进行调整。
    结果——1978年至2017年间,在99212人次的随访中,共有297名国际移民(占原始队列的12.4%)。在根据早期生命特征进行调整的混合模型中,HAZ增加1-SD与国际移民风险增加19%相关。对村庄特征的进一步调整并没有实质性地改变估计数,而对受教育程度的额外调整则略微削弱了估计数。
    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幼年时期的营养状况与随后的国际移民呈正相关。

相关报告
  • 《中国农村人群潜伏性结核感染状况:一项基于人群的多中心前瞻性队列基线研究》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5-03-27
    • 发表于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杂志2015年第15卷第3期的一项突破性研究显示已沿用一百多年的结核菌素皮试检测(TST)过高估计了中国的潜伏性结核感染状况。在相关研究项目中,作用于相同受试者的凯杰公司QuantiFERON®-TB Gold检测(以下简称QFT)在结果精确性方面较皮试表现出了极为明显的优势。 为了确定在社区级别进行筛查的高危目标人群,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科研人员开展的此项中国史上最大规模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试验纳入了超过21000例患者,并使其同时使用高度精确的QuantiFERON-TB Gold和已沿用一百多年的皮试法,结果显示后者的假阳性结果高估了潜伏性结核感染率,为围绕人口统计学、危险因素和细分人群中的稳定比较开展及详细分析提供了基础。 此外,研究还显示基于凯杰QFT的中国潜伏性结核总体感染率为18.8%,远低于使用TST所得出的28%的比例。在以往基于TST所进行的统计中,中国每年估计有高达100万的新增结核病患者,在全世界范围内仅次于印度。 鉴于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实际感染率低于以往数据,文章作者指出:“该研究是在中国就结核病控制战略发展这一重要议题所做的第一次探讨。基于卡介苗无法有效保护成年人免受结核病侵害这一证据,以及大多数最终发展为活跃性结核的中国患者都曾接种过卡介苗的观察结果,可以确定的是,需要引入其他结控手段。使用γ干扰素释放试验对高危人群进行潜伏性结核感染筛查,并对筛查结果呈阳性以及罹患活跃性结核风险更高的对象提供预防性治疗,将会是降低结核病发病率的一项重要战略。此外,针对更易发展为活跃性结核的高危群体开展基于社区的潜伏性结核预防性干预措施可能是切实可行的。” 目前,该研究已进入跟踪调查阶段,已确诊的潜伏性结核感染者将接受有关发病率和相关危险因素的进一步评估。一般认为,有10%的潜伏性结核感染者将会在某一阶段发展为传染性的活跃性结核。目前已有独立专家就该研究对结控的重要影响发表了看法。
  • 《大型研究报告警告:中国农村处于生态不可持续性衰退》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5-03-18
    • 根据南安普敦大学地理学者的一项新研究,中国东部地区的农业发展表现为生态不可持续性,需要采取行动扭转这一趋势。 这项研究由英国政府通过生态扶贫研究项目资助,使用复合系统科学,研究主要围绕南京和上海的长江中下游流域长期生态系统健康。南安普敦大学约翰迪林教授领导一个研究小组发现这一区域环境在经过在上世纪70年代末的高峰期后,一直在下降 约翰迪林教授说:“通过一系列数据的结合,我们已经能获取区域经济、环境和社会健康的概况,理解这些因子如何共同发生作用以及对未来的启示是什么。”他们的研究可能第一次使用复合系统科学概念和技术揭示了一个主要农业区长期稳定性方面的变化。 邓迪大学、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和华东师范大学也参加了本项研究,研究发现:这一地区上世纪70年代早期相对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随着中国改革允许农民种植多种作物并施用化肥和农药,在70年代末达到峰值。 经济发展在农业生产率收益和环境持续退化间形成了一个交易,这伴随着生态系统服务损失,如优质水和稳定土壤的损失。 目前的经济和环境条件间的关系是不可持续的,并且在持续恶化。如何在恶化的生态条件对农业和依靠他们为生计的人群发生作用之前对其进行恢复还不明确。 研究小组集中研究了长江中下游的四个县:黄梅、舒城、吴江和崇明。他们研究了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的数据,这包括了来自湖床的核心采样以便进行微化石、地球化学、矿物的磁性和沉积物堆积速率分析。这些不同分析将指出过去环境健康的线索,例如植物种多样性或空气质量测量。此外,研究人员还研究了官方统计记录和气候的模型,模拟了土地利用、人口和GDP的趋势。 约翰迪林教授评价说:通过把这些信息集中在一起,我们已经能追寻60年以上的自然条件和生态资本。更特别的是,在过去的30年中,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已帮助许多中国农村社区脱贫,但机械化和化肥导致土壤退化、水质下降。现在还不清楚增加农业生产率和环境健康下降之间的差距是否还可以找到再平衡点。 本研究的作者希望他们的发现能告知和引导地区管理者,优先考虑他们最为紧迫的环境问题并制定对应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