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南安普敦大学地理学者的一项新研究,中国东部地区的农业发展表现为生态不可持续性,需要采取行动扭转这一趋势。
这项研究由英国政府通过生态扶贫研究项目资助,使用复合系统科学,研究主要围绕南京和上海的长江中下游流域长期生态系统健康。南安普敦大学约翰迪林教授领导一个研究小组发现这一区域环境在经过在上世纪70年代末的高峰期后,一直在下降
约翰迪林教授说:“通过一系列数据的结合,我们已经能获取区域经济、环境和社会健康的概况,理解这些因子如何共同发生作用以及对未来的启示是什么。”他们的研究可能第一次使用复合系统科学概念和技术揭示了一个主要农业区长期稳定性方面的变化。
邓迪大学、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和华东师范大学也参加了本项研究,研究发现:这一地区上世纪70年代早期相对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随着中国改革允许农民种植多种作物并施用化肥和农药,在70年代末达到峰值。
经济发展在农业生产率收益和环境持续退化间形成了一个交易,这伴随着生态系统服务损失,如优质水和稳定土壤的损失。
目前的经济和环境条件间的关系是不可持续的,并且在持续恶化。如何在恶化的生态条件对农业和依靠他们为生计的人群发生作用之前对其进行恢复还不明确。
研究小组集中研究了长江中下游的四个县:黄梅、舒城、吴江和崇明。他们研究了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的数据,这包括了来自湖床的核心采样以便进行微化石、地球化学、矿物的磁性和沉积物堆积速率分析。这些不同分析将指出过去环境健康的线索,例如植物种多样性或空气质量测量。此外,研究人员还研究了官方统计记录和气候的模型,模拟了土地利用、人口和GDP的趋势。
约翰迪林教授评价说:通过把这些信息集中在一起,我们已经能追寻60年以上的自然条件和生态资本。更特别的是,在过去的30年中,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已帮助许多中国农村社区脱贫,但机械化和化肥导致土壤退化、水质下降。现在还不清楚增加农业生产率和环境健康下降之间的差距是否还可以找到再平衡点。
本研究的作者希望他们的发现能告知和引导地区管理者,优先考虑他们最为紧迫的环境问题并制定对应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