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人群潜伏性结核感染状况:一项基于人群的多中心前瞻性队列基线研究》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 李阳
  • 发布时间:2015-03-27
  • 发表于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杂志2015年第15卷第3期的一项突破性研究显示已沿用一百多年的结核菌素皮试检测(TST)过高估计了中国的潜伏性结核感染状况。在相关研究项目中,作用于相同受试者的凯杰公司QuantiFERON®-TB Gold检测(以下简称QFT)在结果精确性方面较皮试表现出了极为明显的优势。

    为了确定在社区级别进行筛查的高危目标人群,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科研人员开展的此项中国史上最大规模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试验纳入了超过21000例患者,并使其同时使用高度精确的QuantiFERON-TB Gold和已沿用一百多年的皮试法,结果显示后者的假阳性结果高估了潜伏性结核感染率,为围绕人口统计学、危险因素和细分人群中的稳定比较开展及详细分析提供了基础。

    此外,研究还显示基于凯杰QFT的中国潜伏性结核总体感染率为18.8%,远低于使用TST所得出的28%的比例。在以往基于TST所进行的统计中,中国每年估计有高达100万的新增结核病患者,在全世界范围内仅次于印度。

    鉴于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实际感染率低于以往数据,文章作者指出:“该研究是在中国就结核病控制战略发展这一重要议题所做的第一次探讨。基于卡介苗无法有效保护成年人免受结核病侵害这一证据,以及大多数最终发展为活跃性结核的中国患者都曾接种过卡介苗的观察结果,可以确定的是,需要引入其他结控手段。使用γ干扰素释放试验对高危人群进行潜伏性结核感染筛查,并对筛查结果呈阳性以及罹患活跃性结核风险更高的对象提供预防性治疗,将会是降低结核病发病率的一项重要战略。此外,针对更易发展为活跃性结核的高危群体开展基于社区的潜伏性结核预防性干预措施可能是切实可行的。”

    目前,该研究已进入跟踪调查阶段,已确诊的潜伏性结核感染者将接受有关发病率和相关危险因素的进一步评估。一般认为,有10%的潜伏性结核感染者将会在某一阶段发展为传染性的活跃性结核。目前已有独立专家就该研究对结控的重要影响发表了看法。

相关报告
  • 《美国潜伏性结核感染的流行状况调查》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7-04-07
    • 在美国,由于许多潜伏性结核感染(LTBI)个体会进展为结核病,因而美国结核病控制的核心目标为通过有针对性的检测和治疗来降低潜伏性结核感染的人数。为此,来自美国健康科学统一服务大学、沃尔特里德陆军研究所、华盛顿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采用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及γ干扰素释放试验对美国潜伏性结核感染的流行状况进行了评估,其相关成果于2016年8月15日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上。 研究以从2011至2012年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覆盖的年龄≥6岁的6083例人群样本中挑选的在全国层面有代表性的个体为分析对象,采用TST和QFT-GIT对LTBI进行检测。此外,研究还涉及加权人口、发生率及多元logistic回归。 结果显示,采用TST和QFT-GIT估测的2011至2012年间全美LTBI发生率分别为4.4%和4.8%,相当于12,398,000和13,628,000人;2000年以来美国出生人群的LTBI发生率略有下降,但美国以外出生人群的发生率变化不大;早期出生队列的LTBI发生率始终高于近期出生队列;LTBI高风险群体包括国外出生人群、与结核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的人群以及特定的种族/族裔群体。 综上所述,经过若干年的下降,LTBI发生率在2000至2011年间仍然保持相对稳定。目前全美仍有1240万人存在潜伏性结核感染,其中国外出生人群占比越来越高,已达73%。通过TST和QFT-GIT得出的LTBI估测值及相关危险因素大体相似,定期对全美LTBI发生率及其相关高危人群进行评估有助于改善针对性的检测和治疗。
  • 《评估基于一种新型T细胞活化标志的儿童活动性结核病诊断方法:一项前瞻性概念验证研究》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5-05-05
    • 现阶段,结核病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儿童公共健康问题。由于儿童结核病存在缺乏特异性症状、采集呼吸道标本困难以及含菌量少等问题,致使目前仍缺少准确、快速的诊断方法,例如Xpert MTB/RIF用于诊断儿童结核病的敏感性仅为68%左右,结核菌素试验、γ干扰素释放试验等现有的免疫诊断方法也均无法鉴别活动性结核和潜伏感染。 已有研究证实根据结核特异性T细胞CD27分子的改变可以区分成人潜伏和活动性结核,且其表达量的减少与结核抗原持续刺激及迁移至病灶有关。基于此,来自瑞士热带与公共卫生研究所和巴塞尔大学、坦桑尼亚Ifakara卫生研究所和NIMR Mbeya医学研究中心、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展了一项前瞻性概念验证研究,旨在明确上述结论是否适用于儿童人群,其相关成果于2014年发表在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杂志第14卷第10期上。 该项研究一共纳入130名坦桑尼亚结核病疑似患儿。通过收集患儿痰标本来培养结核杆菌;收集外周血标本并分离单个核细胞来进行结核特异性抗原刺激,用于结核T细胞活化标志研究;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结核特异性T细胞表面CD27分子的荧光强度,计算丢失表面CD27分子的结核特异性T细胞与所有结核特异性细胞的比值,用于结核病的诊断指标。 结果显示,18名阳性培养患儿中有15名为结核T细胞活化标志阳性,诊断的敏感性为83.3%;63名最终临床诊断为非结核病的患儿中结核T细胞活化标志的特异性为96.8%。此外,结核T细胞活化标志提示5名病原学诊断失败但高度怀疑为结核病的患儿为阳性结果。 综上所述,结核T细胞活化标志在结核病诊断中显示了良好的敏感性和高度特异性。但由于目前用于诊断的cut-off值来自于对成人的研究,因此尚需进一步研究cut-off值与诊断敏感和特异性之间的关系。 总而言之,结核T细胞活化标志作为一种快速、准确且不依赖痰标本的诊断技术,可能成为一种重要的儿童结核病诊断方法,但仍需更大样本量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