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油万方级大容积液氢储罐自主核心技术获船级社认证》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9-26
  • 9月22日,记者从中国海油所属气电集团获悉,该集团完成国内首个万方级大容积液氢储罐原理样机模型开发,顺利通过国际第三方认证公司必维船级社(BV)的关键技术审查与认证,标志着我国万方级大容积液氢储罐关键技术实现解卡性突破。 液氢在零下253摄氏度超低温条件下具有能量密度高、易于规模化存储和长距离运输等特性,是未来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储运型式。液氢储罐作为液氢产业链中的关键装备之一,自主化高效能技术对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与当前国内常用的百方级卧式储罐及LNG立式圆筒形储罐等相比,球形储罐具有承压能力高、比表面积低和大型化安全可靠度高等特性。 针对液氢存储温度和压力等控制指标,中国海油以建设万方级液氢球罐为目标,开展了罐体结构与保冷材料及结构型式开发、工艺技术研究、结构与保冷耦合作用研究、管内外支撑体系和安全可靠性分析等系列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成功掌握了自主核心技术并研制了原理样机模型。该技术成果可适用于万方级及以下容积的液氢储罐,为下一步工程转化研究与示范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助力我国氢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94365-1.html
相关报告
  • 《在宁波,中国海油要造个天然气储运大基地!》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27
    • 在宁波,中国海油要打造一个千万吨级LNG储运基地。 往宁波市中心东行50公里,有个北仑区。15年前,就是在这里,中国海油宁波“绿能港”开始孵育。 弹指一挥间,宁波“绿能港”三期项目首批5座储罐已经于近日全部完成升顶,它们都是目前全球单罐容量最大的27万立方米储罐。 如果一切顺利,2025年三期项目将全面建成投产,届时LNG年接收总量将会达到1200万吨。宁波绿能港也将成为国家千万吨级LNG储运基地,亦是国内最大的LNG接收站之一。 而这,还只是中国海油绿能港家族的其中一角。 01 LNG,不够 能源转型的当下,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化石能源,在我国能源体系中所占分量早已非往昔能比。这从最直观的消费可见一斑。 2015年至2023年不到10年的时间,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由1931亿立方米翻倍至3945.3亿立方米。 与此同时,天然气也在快马上产,连续七年增产已超百亿立方米。 不过在飙升更快的消费量面前,这还远远不够。像今年预计全年天然气消费量可达4200亿~4250亿立方米,而产量,预计只有2460亿立方米。 庞大的缺口,只能从外部搬救兵。比起管道气,LNG(液化天然气)凭借热值高,储运方便,接收站灵活等,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青睐。 值得一提的是,在交通领域,LNG重卡销量爆发式增长,船舶加注LNG燃料的需求也日益旺盛,越来越多的码头开始布局LNG加注业务。 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我国对于LNG的需求。2022年起,中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LNG进口国。 海关数据显示,去年,中国进口LNG为7132万吨,同比增长12.6%,占到天然气总进口量的59%。与之相对应的,管道气进口量为4865万吨,同比增长6.2%,占到天然气总进口量的41%。 此外,新签LNG长期购销协议连续3年保持相对高位,新履约长协合同量914万吨/年。 02 罗马并非一日建成 为满足不断上涨的进口量和容纳更多市场主体,LNG接收站作为LNG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建设也相当火热。不仅规模在不断扩大,储罐也越来越大块头。 作为全球第二、中国最大的LNG进口商,中国海油现在拥有世界上单罐容积最大的LNG储罐,并且自主攻关研发超大型LNG全容储罐核心技术,填补国内空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我国因此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开展超大型LNG储罐设计及建造的国家之一。 然而,从3万立方米到建成目前全球单罐容量最大的27万立方米LNG储罐,冰冷直白的数字变化背后是实操难度的指数级增长。 想象一下,就像是让你把一个小保温杯变成大冰箱,块头变大的同时是设计工艺的推倒重来、用工材料的更先进更高端等等,这里面的难度可想而知。 拿最基本的保“冷”来说,就足够伤脑筋。要知道,LNG需要在零下162℃甚至更低的温度下保存,为了减少天然气蒸发,LNG储罐必须具备相当强的保冷性能。 于是,这个大冰箱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可谓是全副武装。 储罐吊顶布置了玻璃棉;中间结构类似“电饭煲”,从内到外依次由9%镍钢材料的内罐、弹性毡、珍珠岩、混凝土外罐4层结构组成;储罐底部采用具有承压能力的5层泡沫玻璃砖作为独立密闭气隙结构的无机绝热材料,以确保罐底保冷效果。 另外,为了反射太阳光,减少来自环境的热量,储罐也被大面积涂装成白色。 层层加护下,LNG储罐的日蒸发率低于万分之4.5,隔热能力与火箭燃料舱相当。 除了各种高难度工艺,在“大块头”的建设以及运行过程中,数智化也贯穿于始终。 像正在建设中的宁波绿能港三期项目,就用数智化解决了不少棘手的问题。 LNG接收站属于危险化学品企业,要时刻做好现场设备设施的巡检及跑冒滴漏排查。为此,中国海油气电集团自主研发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以“数据+平台+应用”架构,充分融合物联网、北斗定位、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打造稳定可靠、灵活扩展的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支撑安全生产业务。 还有智能巡检机器人“小瓦”穿梭于接收站现场各个区域,手握可见光摄像机、红外摄像机、激光甲烷气体检测仪等高端装备,在接收站切换着各种角色,为一线作业人员的巡检带来了不少便利。 03 中国海油的绿能港家族 作为全球第二、中国最大的LNG贸易商,LNG在中国海油的能源版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其实,包括宁波绿能港在内,中国海油目前已经拥有4个绿能港,而绿能港,也是中国海油布局综合能源帝国的一个侧影。 不只是LNG接收、外输,绿能港其实是一个大型综合能源供应基地和重要能源枢纽,还兼有冷能利用、燃气发电和天然气制氢等多功能。 譬如,从接卸、储存、加工,并经过统一调配将天然气输送至千家万户,宁波“绿能港”正由LNG接收终端向集散中心转型发展,集聚多功能综合服务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采用自主技术建设的世界最大规模的冷能发电装置——中国海油宁波“绿能港”5兆瓦级冷能发电装置项目,已于去年完成主体施工,标志着我国LNG冷能发电自主装备技术应用取得重大进展。 盐城“绿能港”是我国规模最大的LNG储备基地,接下来还将探索燃气制氢、冷能发电等LNG能源应用场景。 中国海油以湄洲湾“绿能港”为龙头,在福建省建立了国内最完整的LNG产业园,包括燃气电厂、冷轧钢厂、冷能空分、槽运物流基地等,成为中国第一个利用LNG冷能形成的具有节能环保性的产业园区……中国海油的综合能源帝国,也随着绿能港上一个个LNG储罐“大块头”拔地而起,一个个LNG能源应用场景浮现而更加壮大。
  • 《国际首例!中国海油长距离跨洋液氢运输起航》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9-18
    • 当地时间9月4日,由中国海油气电集团执行的国际首例长距离跨洋液氢运输示范工程在欧洲启动,标志着国际首例长距离跨洋液氢运输示范正式拉开帷幕。  氢能作为最具降碳竞争力的能源形式之一,正逐步成为世界各国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向和推动能源生产消费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在我国乃至全球的能源产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截至目前,全球已有超过30个国家正在编制氢能战略,所在地区覆盖除南极洲外的六大洲。  中国海油积极推动构建国际氢能创新链、产业链,探索氢能贸易,与氢能技术领先的国家和地区开展项目合作,以自主核心技术和丰富的LNG(液化天然气)贸易经验为依托,率先启动了液氢国际贸易与跨洋运输利用产业模式的探索和技术体系的攻关研究工作,并全力推进我国首船液氢国际跨洋运输利用示范工程。 中国海油执行的本次国际首例长距离跨洋液氢运输示范工程,开启了我国在氢能长距离跨洋运输利用产业发展“先行先试”的新篇章,为中国海油氢能产业“构建国际资源池、打造运输网络、形成利用市场”发展模式的建立及未来大规模氢能洲际存储转运产业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将着力打造中国海油继LNG贸易链之后的又一具有海油特色的清洁能源发展之路,全面助力中国海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产业技术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海油实施的示范项目采用液氮二次保冷形式的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罐式集装箱装载液氢,通过船舶与罐箱运输组合运输形式,从欧洲装船经由大西洋-好望角-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太平洋最终抵达深圳。为确保首次液氢顺利通关并安全接卸,项目团队针对液氢长距离跨洋运输产业链,系统性开展了运输工艺技术、装备技术、安全技术及国际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落实了每个环节的安全及接卸工作,确保“首航”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