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 | 洋壳中非生物成因有机质的形成机理为生命起源提供新启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0-28
  • 生命起源是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之一。深海热液系统被认为是生命起源的潜在场所,也是探索地外生命的重要关注点,为早期地球前生命化学反应提供了理想的物质和能量,驱动了非酶催化条件下有机小分子的形成。在此基础上,矿物催化的有机聚合反应,为后续复杂生物分子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生命从简单有机分子到复杂功能结构的演变,最终导致早期生命形式的出现。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彭晓彤研究员团队与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等国内外多家单位合作,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杂志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报道了西南印度洋脊岩石圈地壳中的非生物成因有机质,并阐述了有机质在分子层面的形成机制。这是继2021年在雅溥海沟发现地幔岩石中纳米级非生物成因有机质之后,该团队在深海碳循环和生命起源领域的又一项重要突破,揭示了自然界非生物有机合成的关键路径。南景博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为文章第一作者,彭晓彤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解析大洋岩石圈中非生物成因有机质的形成过程是理解地球深部碳循环、极端环境生物圈能量来源以及前生命过程和生命起源等前沿科学问题的关键。这些科学问题与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深空、深地和深海探测的科学任务紧密相关,并得到了国际科研组织的广泛关注,如涉及55个国家的超过1200名科学家参与的深部碳观测计划(Deep Carbon Observatory)以及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99航次等。前人针对岩石圈地幔中不同类型的非生物成因有机质进行研究,发现它们常赋存在俯冲带及洋中脊等水-岩相互作用剧烈的区域,其中特殊的含铁催化性矿物对这些有机质的形成至关重要。然而,对于这些矿物表面有机合成途径的机理研究仍相对较少。如果想准确识别岩石中的非生物有机质,并为寻找地外生命痕迹提供依据,深入的分子层面的非生物有机合成机理研究尤为重要。

    为此,南景博等人通过研究“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获取的玄武岩样品(TS-10航次),首次报道了在西南印度洋脊浅部洋壳中微米尺度赋存的非生物成因有机质,并发现这些有机质与针铁矿等水岩反应的产物具有密切的空间相关性。

    利用多模态微区原位分析技术,包括电子显微镜、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仪以及光诱导力-纳米红外光谱仪等,综合确认了有机质中特征生物分子官能团的缺失,从而揭示了其非生物成因。

    在此基础上结合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提出了针铁矿在分子尺度对于非生物有机质催化合成的重要性。其中,热液流体中的氢气在针铁矿表面的催化循环,对二氧化碳的初始活化和有机质聚合过程中的碳链(C-C)生长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一研究开创性地将基于高精度微区分析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应用到天然非生物有机合成过程,深入理解了洋中脊这一关键自然实验室中非生物有机质的形成机理。该项研究工作不仅为矿物参与自然有机催化反应奠定了基础,也为在其他天体热液系统中识别生命痕迹提供了重要参考。

    论文链接:www.pnas.org/doi/10.1073/pnas.2308684121

  • 原文来源:http://www.idsse.cas.cn/yjjz2015/2024/202410/t20241023_7406608.html
相关报告
  • 《深渊地幔岩中发现非生物成因有机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11-15
    •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所彭晓彤研究员团队与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在深渊地幔橄榄岩中发现了纳米级非生物成因有机质。研究人员使用大深度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在水深6413米的雅浦海沟深渊区域采集了蛇纹石化橄榄岩样品,首次在现代俯冲带岩石圈环境中发现了非生物成因固态有机质。通过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并结合原位振动光谱技术,研究人员发现,蛇纹石化橄榄岩中的固态有机质由脂肪族和芳香族化合物组成,但并未发现含有与生物有机质有关的信息。这些有机质存在于微米级磁铁矿晶粒周围以及与纳米级铁氧化物相关的蛇纹石纳米孔隙中,表明蛇纹石纳米孔和纳米级催化活性矿物的物理化学特性可能在自然界有机质的非生物合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非生物成因有机质既可为地球早期生命起源提供关键的碳质物质基础,也可为地球岩石圏生命系统提供新陈代谢能量来源,此项发现对于地球早期生命起源及地球深部生物圏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该项研究近期在线发表于地学权威期刊《Geology》,论文第一作者为深海所博士研究生南景博,彭晓彤研究员与乌得勒支大学Oliver Plümper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Nan, J., King, H.E., Delen, G., Meirer, F., Weckhuysen., B.M., Guo, Z., Peng, X.*, and Plümper, O.*, 2020. The nanogeochemistry of abiotic carbonaceous matter in serpentinites from the Yap Trench, western Pacific Ocean)。 全文链接: https://pubs.geoscienceworld.org/gsa/geology/article/doi/10.1130/G48153.1/592435/The-nanogeochemistry-of-abiotic-carbonaceous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揭示生命起源的重要路径》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6-30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深海中心孙卫东课题组在生命起源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团队利用高温高压实验证明了氮气可以快速参与蛇纹石化过程并生成大量氨气,结合团队前期研究,证明了地球早期在岩浆海后期,蛇纹石化导致地球大气由“二氧化碳+氮气”转变为“氨气+甲烷”,在闪电作用下可以合成大量氨基酸,在超临界水+二氧化碳层形成氨基酸浓汤,是生命起源的关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学术期刊《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上。 生命起源问题是自然科学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对研究宜居星球和发现地外生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著名的米勒-尤列(Miller-Urey)实验在1953年证明甲烷(CH4)、氨气(NH3)、氢气(H2)和水蒸气在电火花作用下可以产生大量氨基酸,迈出了从无机物到生命所需有机物的第一步。由于氨基酸在生命过程中不可或缺,因此这一反应被认为是生命起源最重要的前置反应之一。然而,传统认为冥古代地球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CO2)和氮气(N2),缺乏甲烷和氨气。相比于以甲烷和氨气为主的还原性大气,在中性大气里氨基酸合成效率将大大降低,米勒-尤列反应受到限制,氨基酸能否在原始大气中大量合成存在争议。 针对冥古代地表氨基酸合成缺乏关键原料——氨这一问题,孙卫东课题组进行了蛇纹石化合成氨的高温高压水热实验,研究“橄榄岩-水-氮气(-二氧化碳)”体系在冥古代地表温压条件下的反应,以此证明氮气参与蛇纹石化合成氨过程,进而对生命起源过程中氨的来源提供启示。 研究结果显示,在250-350 °C和19-28 MPa条件下,橄榄岩与水之间发生蛇纹石化反应产生蛇纹石和氢气(2Fe2+ + 2H2O = 2Fe3+ + H2 + 2OH-),每克橄榄岩对应的产氢量在30天内从0上升至100-200 μmol。进一步地,氮气与蛇纹石化的产物之一的氢气发生合成氨反应(3H2 + N2 = 2NH3)。氨的产量受到温压条件和二氧化碳加入与否的显著影响,在无二氧化碳参与的实验中,250 °C和28 MPa为合成氢气和氨最快的温压条件,而在加入二氧化碳的实验中,氨的转化率得到显著提升。 该研究充分模拟了冥古代蛇纹石化过程:冥古代地球的地幔尚未发生壳幔分异,超过90%的地表覆盖为橄榄岩;同时在岩浆海阶段的末期,地表温度逐步下降到700 °C以下,有利于蛇纹石化过程发生;此外,冥古代大气含超1000 bar的水蒸气、超110 bar的二氧化碳和约2.6 bar的氮气,与实验的初始原料极为相近。研究证明,在冥古代地表可以广泛发生蛇纹石化合成氨过程,保守估算,该过程每年可以为地表系统提供超过1015g数量级的氨。由于冥古代大气含有超过2.6 bar的氮气,而太古代大气中氮气分压最多不超过1.1 bar,蛇纹石化合成氨过程极有可能是导致原始大气中氮气丢失最重要的原因。 该研究揭示了蛇纹石化合成氨过程可以在冥古代地表广泛发生并产生大量氢气和氨,从而为氨基酸的合成提供原料。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在地表广泛的蛇纹石化作用下,氢气、甲烷和氨大量生成,在闪电作用下形成氨基酸浓汤,为生命起源提供了适宜环境,对于理解早期大气演化和前生物合成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南方科技大学合作完成,海洋所深海中心在读博士商修齐和南方科技大学前沿与交叉科学研究院黄瑞芳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深海中心孙卫东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论文信息:Shang X.Q., Huang R.F., Sun W.D.*, 2023. Formation of ammonia through serpentinization in the Hadean Eon. Science Bulletin. 68 (2023), 1109-1112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209592732300292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