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渊地幔岩中发现非生物成因有机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11-15
  •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所彭晓彤研究员团队与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在深渊地幔橄榄岩中发现了纳米级非生物成因有机质。研究人员使用大深度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在水深6413米的雅浦海沟深渊区域采集了蛇纹石化橄榄岩样品,首次在现代俯冲带岩石圈环境中发现了非生物成因固态有机质。通过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并结合原位振动光谱技术,研究人员发现,蛇纹石化橄榄岩中的固态有机质由脂肪族和芳香族化合物组成,但并未发现含有与生物有机质有关的信息。这些有机质存在于微米级磁铁矿晶粒周围以及与纳米级铁氧化物相关的蛇纹石纳米孔隙中,表明蛇纹石纳米孔和纳米级催化活性矿物的物理化学特性可能在自然界有机质的非生物合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非生物成因有机质既可为地球早期生命起源提供关键的碳质物质基础,也可为地球岩石圏生命系统提供新陈代谢能量来源,此项发现对于地球早期生命起源及地球深部生物圏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该项研究近期在线发表于地学权威期刊《Geology》,论文第一作者为深海所博士研究生南景博,彭晓彤研究员与乌得勒支大学Oliver Plümper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Nan, J., King, H.E., Delen, G., Meirer, F., Weckhuysen., B.M., Guo, Z., Peng, X.*, and Plümper, O.*, 2020. The nanogeochemistry of abiotic carbonaceous matter in serpentinites from the Yap Trench, western Pacific Ocean)。

    全文链接: https://pubs.geoscienceworld.org/gsa/geology/article/doi/10.1130/G48153.1/592435/The-nanogeochemistry-of-abiotic-carbonaceous

  • 原文来源:http://www.idsse.cas.cn/yjjz2015/2020/202011/t20201111_5744153.html
相关报告
  • 《PNAS | 洋壳中非生物成因有机质的形成机理为生命起源提供新启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0-28
    • 生命起源是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之一。深海热液系统被认为是生命起源的潜在场所,也是探索地外生命的重要关注点,为早期地球前生命化学反应提供了理想的物质和能量,驱动了非酶催化条件下有机小分子的形成。在此基础上,矿物催化的有机聚合反应,为后续复杂生物分子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生命从简单有机分子到复杂功能结构的演变,最终导致早期生命形式的出现。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彭晓彤研究员团队与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等国内外多家单位合作,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杂志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报道了西南印度洋脊岩石圈地壳中的非生物成因有机质,并阐述了有机质在分子层面的形成机制。这是继2021年在雅溥海沟发现地幔岩石中纳米级非生物成因有机质之后,该团队在深海碳循环和生命起源领域的又一项重要突破,揭示了自然界非生物有机合成的关键路径。南景博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为文章第一作者,彭晓彤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解析大洋岩石圈中非生物成因有机质的形成过程是理解地球深部碳循环、极端环境生物圈能量来源以及前生命过程和生命起源等前沿科学问题的关键。这些科学问题与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深空、深地和深海探测的科学任务紧密相关,并得到了国际科研组织的广泛关注,如涉及55个国家的超过1200名科学家参与的深部碳观测计划(Deep Carbon Observatory)以及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99航次等。前人针对岩石圈地幔中不同类型的非生物成因有机质进行研究,发现它们常赋存在俯冲带及洋中脊等水-岩相互作用剧烈的区域,其中特殊的含铁催化性矿物对这些有机质的形成至关重要。然而,对于这些矿物表面有机合成途径的机理研究仍相对较少。如果想准确识别岩石中的非生物有机质,并为寻找地外生命痕迹提供依据,深入的分子层面的非生物有机合成机理研究尤为重要。 为此,南景博等人通过研究“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获取的玄武岩样品(TS-10航次),首次报道了在西南印度洋脊浅部洋壳中微米尺度赋存的非生物成因有机质,并发现这些有机质与针铁矿等水岩反应的产物具有密切的空间相关性。 利用多模态微区原位分析技术,包括电子显微镜、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仪以及光诱导力-纳米红外光谱仪等,综合确认了有机质中特征生物分子官能团的缺失,从而揭示了其非生物成因。 在此基础上结合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提出了针铁矿在分子尺度对于非生物有机质催化合成的重要性。其中,热液流体中的氢气在针铁矿表面的催化循环,对二氧化碳的初始活化和有机质聚合过程中的碳链(C-C)生长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一研究开创性地将基于高精度微区分析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应用到天然非生物有机合成过程,深入理解了洋中脊这一关键自然实验室中非生物有机质的形成机理。该项研究工作不仅为矿物参与自然有机催化反应奠定了基础,也为在其他天体热液系统中识别生命痕迹提供了重要参考。 论文链接:www.pnas.org/doi/10.1073/pnas.2308684121
  • 《Nature Communications:海洋钻探发现日本深渊带动态碳循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0-18
    • 深渊带是位于海沟下沉带沿线的独特地质和生态系统。地震引发的混浊岩是有机碳(OC)的有效运输途径,但这些系统中的有机碳(OC)的再矿化和转化还没有得到全面的认识。中国海洋大学测量了在IODP 386考察期间收集的沿日本海沟轴的地下沉积物间隙水中溶解有机碳和无机碳(DOC、DIC)的浓度和稳定碳同位素特征,发现海底沉积物中DOC和DIC的积累和老化,并认为地震引发的浊积岩增加了不稳定溶解碳的产生,支持了海沟沉积物中强烈的微生物甲烷生成。该研究认为,构造事件促进了板块辐合海沟体系的碳聚集和碳转化,加速了碳向俯冲带的输出。(熊萍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