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首次构筑手性环状纳米多级结构》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8-14
  • 林嘉平课题组供图

    本报讯(记者黄辛)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林嘉平团队在手性环状纳米结构的制备上取得了新发现。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

    手性结构在自然界中随处可见,大到宇宙星云,小到蜗牛、牵牛花藤都有其特定手性。长期以来,化学家一直利用手性现象在不同尺度下构筑手性结构,并赋予其独特的生物、催化等性能。在分子层次,存在同时具有环和手性两个特征的结构,例如具有手性碳的环烷烃结构,其呈现出船型或椅型的构象特征;在拓扑学中,具有奇特性能的莫比乌斯环也是一种同时具有环和手性特征的结构。然而,此前,在纳米尺度,同时具有环和手性两个特征的多级结构未见报道。

    研究人员发现,聚(γ—苄基—L—谷氨酸酯)(PBLG)均聚物与聚(γ—苄基—L—谷氨酸酯)-嵌段—聚乙二醇(PBLG-b-PEG)嵌段共聚物二元体系在溶液中自组装形成尺寸均匀、手性可控的螺旋环状多级纳米结构。通过调控嵌段共聚物与均聚物的共混比例,研究人员发现环状结构由均聚物组装形成。进一步研究表明,该手性环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的两步自组装过程:首先聚肽均聚物自组装形成均匀的环状结构,然后嵌段共聚物在均聚物环上自组装形成具有手性螺旋的表面纳米结构。值得注意的是,PBLG-b-PEG/PBLG体系自组装形成的手性环表面的螺旋都是右旋手性的。使用具有相反手性聚肽嵌段的聚(γ—苄基—D—谷氨酸酯)—嵌段—聚乙二醇(PBDG-b-PEG)进行自组装,也可以得到手性环,但是表面螺纹都是左旋手性的;而如果将PBDG-b-PEG和PBLG-b-PEG两种嵌段共聚物与PBLG均聚物共混自组装则可以得到无手性的、具有算珠状表面的环状组装体。

    据悉,该研究工作首次报道了在纳米尺度构筑具有手性的环状多级结构,进一步加深了对曲面受限自组装,以及曲面手性调控规律的认识,并为构筑各类复杂多级纳米结构提供参考。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anie.202004102

  • 原文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0/8/356971.shtm?id=356971
相关报告
  • 《纳米科学家开发了工程胶体晶体的新方法》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0-06-22
    • 新材料有望用于检测和解毒环境中的有害化学物质,以及在医药和能源存储方面的应用 美国西北大学国际纳米技术研究所(IIN)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纳米材料工程方法,这种材料被称为胶体晶体,使用具有独特特性的建筑材料,这可能会促进医学、能源和环境方面的进步。 这项研究发表在5月19日的《自然通讯》杂志上。 表面涂有核酸的纳米颗粒可以被编程并组装成被称为胶体晶体的有序阵列。其中一些晶体的结构与自然界中发现的其他固体类似,比如食盐,但其他晶体的结构没有天然的等价物。胶体晶体可以应用于光子学等领域。 金属-有机骨架已用于解决气体储存、药物传递、化学传感和催化等方面的问题。这些框架是由有机分子配合金属离子或团簇在多孔,多维晶体结构。 纳米颗粒形式的金属有机骨架(MOF NPs)具有类似的潜力,但由于其纳米尺度的大小,具有显著的优势。然而,MOF NPs作为胶体晶体构建块的有效性受到其尺寸不均匀性和稳定性差的限制。 在这项研究中,由Chad a . Mirkin和Omar K. Farha领导的IIN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方法来克服这一限制,提高MOF NPs的统一性。用离心机分离小范围和密度的颗粒后,这些MOF NPs被DNA进行化学修饰。然后,研究人员使用MOF NPs来设计胶体晶体超晶格,这些超晶格要么完全由MOF NPs组成,要么是MOF NPs和金属纳米颗粒的组合。 这些新材料不仅在检测某些环境中的有害化学物质方面很有前景,而且在清除它们方面也很有前景。例如,利用MOF的NP超晶格作为光催化剂,研究人员能够将芥子气的模拟物转化为无毒形式。 使用这种方法,二维阵列和三维超晶格可以以非凡的精度设计和制备,使开发能够收集光用于储能、感知分子或催化化学反应的材料成为可能。他们的研究也显示了MOF NP构造块的形状如何影响整体晶格的最终结构。 论文题为“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粒子与DNA的胶体晶体工程”。 米尔金,通讯作者,是IIN的创始人和主任,以及温伯格文理学院乔治·b·拉斯曼化学教授。 与IIN合作的还有温伯格文理学院化学系的合著者王顺志、Sarah S. Park、Cassandra T. Buru、林海欣和Farha;以及麦考密克工程学院的陈鹏程和埃里克·罗斯。
  • 《前沿 | 科学家构筑出基于纳米石墨烯的自旋-1/2反铁磁海森堡链》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3-14
    • 石墨烯纳米结构中未配对的p电子产生的π磁性具有弱自旋轨道耦合、长自旋相干时间和相干长度等特点,在自旋电子学和量子计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原子级精准设计调控纳米石墨烯链中自旋耦合的强度和方式,能够实现多种磁基态构筑。通常,纳米石墨烯的π磁性通过锯齿型边界等非凯库勒结构产生,其反应活性高,合成难度大。2021年,基于三角烯的自旋-1反铁磁链通过表面在位化学反应方法合成。但是,由于缺乏合适的构筑单元及高效的聚合反应策略,其他磁基态的纳米石墨烯链的合成仍面临挑战。其中,自旋-1/2反铁磁海森堡链作为最基础的磁相互作用量子模型,其实验构筑有望为量子模拟与量子计算等研究提供平台。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高鸿钧带领的联合研究团队,对自旋-1/2反铁磁海森堡链构筑及其自旋态调控开展了研究。该研究发展了全新的表面合成策略,利用氮杂原子邻位碳氢活化反应构筑出纳米石墨烯链状聚合物。研究运用化学键分辨的非接触式原子力显微镜,对这一聚合物链的化学结构进行成像,并结合其端基结构阐明了反应机制。该聚合物各单元中心的二氮掺杂与基底间发生电荷转移,生成S=1/2净自旋。这些自旋相互耦合表现出与链长奇偶性相关的磁基态。研究通过测量非弹性隧穿谱,在具有偶数个单元的聚合物链上发现了自旋激发,而在具有奇数个单元的聚合物链上发现了强度调制的近藤共振。基于自旋-1/2反铁磁海森堡模型的计算模拟显示,偶数聚合物链的磁基态为自旋单重态,其费米面附近表现为相对于零偏压对称的自旋激发信号,而奇数聚合物链的磁基态为自旋双重态,其净自旋主要分布在聚合物的奇数单元上,因此,其奇数单元上出现近藤共振,而偶数单元仅表现为自旋激发。随着链长增加,实验观测到的自旋激发能隙呈指数级衰减。这一现象与理论模型中无限长链上的零能隙自旋激发相吻合。 上述研究创造性地利用碳氢活化反应构筑出纳米石墨烯聚合物链,通过氮掺杂引入π磁性发现其自旋量子态的奇偶效应以及可能存在的零能隙自旋激发。这是在国际上首次构筑出基于纳米石墨烯的自旋-1/2反铁磁海森堡链,为未来有机纳米自旋电子学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并为量子模拟和量子计算等研究提供了平台。 基于氮掺杂纳米石墨烯的自旋-1/2反铁磁海森堡链的构筑及其自旋态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