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首次构筑手性环状纳米多级结构》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8-14
  • 林嘉平课题组供图

    本报讯(记者黄辛)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林嘉平团队在手性环状纳米结构的制备上取得了新发现。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

    手性结构在自然界中随处可见,大到宇宙星云,小到蜗牛、牵牛花藤都有其特定手性。长期以来,化学家一直利用手性现象在不同尺度下构筑手性结构,并赋予其独特的生物、催化等性能。在分子层次,存在同时具有环和手性两个特征的结构,例如具有手性碳的环烷烃结构,其呈现出船型或椅型的构象特征;在拓扑学中,具有奇特性能的莫比乌斯环也是一种同时具有环和手性特征的结构。然而,此前,在纳米尺度,同时具有环和手性两个特征的多级结构未见报道。

    研究人员发现,聚(γ—苄基—L—谷氨酸酯)(PBLG)均聚物与聚(γ—苄基—L—谷氨酸酯)-嵌段—聚乙二醇(PBLG-b-PEG)嵌段共聚物二元体系在溶液中自组装形成尺寸均匀、手性可控的螺旋环状多级纳米结构。通过调控嵌段共聚物与均聚物的共混比例,研究人员发现环状结构由均聚物组装形成。进一步研究表明,该手性环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的两步自组装过程:首先聚肽均聚物自组装形成均匀的环状结构,然后嵌段共聚物在均聚物环上自组装形成具有手性螺旋的表面纳米结构。值得注意的是,PBLG-b-PEG/PBLG体系自组装形成的手性环表面的螺旋都是右旋手性的。使用具有相反手性聚肽嵌段的聚(γ—苄基—D—谷氨酸酯)—嵌段—聚乙二醇(PBDG-b-PEG)进行自组装,也可以得到手性环,但是表面螺纹都是左旋手性的;而如果将PBDG-b-PEG和PBLG-b-PEG两种嵌段共聚物与PBLG均聚物共混自组装则可以得到无手性的、具有算珠状表面的环状组装体。

    据悉,该研究工作首次报道了在纳米尺度构筑具有手性的环状多级结构,进一步加深了对曲面受限自组装,以及曲面手性调控规律的认识,并为构筑各类复杂多级纳米结构提供参考。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anie.202004102

  • 原文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0/8/356971.shtm?id=356971
相关报告
  • 《科学家首次制备得到聚合物三角形纳米环—新闻—科学网》

    • 来源专题:江苏服务站产业信息服务
    • 编译者:于改红
    • 发布时间:2025-10-15
    •  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林嘉平、蔡春华团队,首次制备得到形貌均匀的聚合物三角形纳米环,并提出内应力驱动纳米环拓扑形貌转变的新机理,丰富了聚合物纳米环的形貌调控方法,为复杂纳米结构的构建提供了新策略。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 纳米环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具有独特的几何结构,可作为纳米反应器、功能结构模板等。自然界中存在的纳米环往往为非圆形结构,聚合物自组装是制备纳米环的有效方法,但其拓扑形貌大多为圆形,非圆形(尤其是多边形)纳米环的制备及形成机制研究仍是一个挑战。 研究团队通过聚肽均聚物聚γ-苄基-L-谷氨酸酯(PBLG)溶液自组装方法,制备得到了均匀形貌的近等边三角形纳米环。该纳米环并非平面结构,具有右手手性特征,且其手性与PBLG聚合物的手性特性有关。在类似实验条件下,PBDG(PBLG的对映体,具有相反手性)可以形成相似形貌的左手性三角形纳米环。 形成过程观测表明,三角形纳米环是通过向PBLG均聚物的二氧六环/N,N-二甲基甲酰胺溶液中加水实现。具体而言,包括三个步骤:在低加水量下,PBLG均聚物组装成纳米纤维;随着水量增加,纳米纤维缠绕形成圆形纳米环;水量进一步增加时,圆形纳米环发生弯曲、折叠,依次形成马鞍状纳米环、V形纳米环,最终形成三角形纳米环。值得一提的是,该三角形纳米环在溶液中能稳定存在,且其形成过程可逆,可通过调节有机溶剂和水的比例实现圆形纳米环与三角形纳米环之间的可逆转变。 机理研究表明,向溶液中加水时,疏水PBLG界面上升,组装形成纳米纤维;进一步提高水量后,聚合物分子链收缩产生内部应力,驱动纳米纤维卷曲形成圆形纳米环;继续提高水量后,聚合物链趋向于更紧密堆积,内部应力促使圆形环变形折叠最终形成三角形结构。同时,在更高的水量下,三角形拓扑结构保持不变。 三角形纳米环的制备方法及其结构特点。图片由研究团队提供   ?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anie.202508525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 《Nature子刊:科学家首次发现纳米晶组装过程机理》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0-29
    • 纳米晶是一种可以应用到不断革新改进的电子设备中的一类新材料,由于纳米晶尺寸可调的特性,以及能够以低成本集成到器件中而备受关注。 虽然纳米晶体的结构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观察到纳米晶组装的整个过程。 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Christine Orme,Yixuan Yu,Babak Sadigh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同行共同参与到纳米晶结构形成过程的研究中。 Orme说:“我们认为,如果能够识别出纳米晶组装过程的详细的数量信息,同时如果结晶过程能够得到更好的控制,那么我们的研究情况将会得到改善。”Orme是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材料科学家,作为作者之一,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了“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器件内部的纳米晶形成整体结构,它们的集体物理性质,如电荷载流子的迁移率,既取决于单个纳米晶的性质,也取决于它们的排列方式。原则上,有序的纳米晶体集合或超晶格通过促进微带的形成而允许更多地控制电荷传输。然而,在实践中,由有序纳米晶超晶格制造的器件很少出现在市场上。 以往的研究大多采用溶液蒸发法制备纳米晶超晶格,并随着溶剂的逐渐蒸发而探索组装过程。然而,由于纳米晶体溶液的体积和形状以不可控制的方式不断变化,并且毛细力可在干燥阶段驱动纳米晶体运动,因此难以获得关于组装过程的定量信息。 电场驱动增长为这一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Orme说:“我们最近的研究已经证实电场可以用来驱动有序的三维纳米晶超晶格的组装。” 由于在不改变纳米晶溶液的体积、形状和组成成分的情况下,电场使溶液的局部浓度增加,因此可以定量地探索结晶体系,而不需要复杂的毛细管力或干燥界面的散射。 正如预期的那样,研究小组发现电场的作用力将纳米晶推向表面,形成浓度梯度,导致超晶格的成核和生长。令人惊讶的是,电场也会根据尺寸大小对纳米晶进行分类。本质上,电场在纳米晶生长过程中既浓缩又净化纳米晶溶液。 Orme说:“由于这种尺寸分选效应,超晶格晶体得到了更好的排列,在晶体生长过程中,晶格中纳米晶的尺寸可以调谐。这可能是应用于光电设备的有用工具。我们正在研究红外探测器,并认为这可能是改善显示器颜色的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