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科学家首次发现纳米晶组装过程机理》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0-29
  • 纳米晶是一种可以应用到不断革新改进的电子设备中的一类新材料,由于纳米晶尺寸可调的特性,以及能够以低成本集成到器件中而备受关注。

    虽然纳米晶体的结构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观察到纳米晶组装的整个过程。

    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Christine Orme,Yixuan Yu,Babak Sadigh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同行共同参与到纳米晶结构形成过程的研究中。

    Orme说:“我们认为,如果能够识别出纳米晶组装过程的详细的数量信息,同时如果结晶过程能够得到更好的控制,那么我们的研究情况将会得到改善。”Orme是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材料科学家,作为作者之一,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了“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器件内部的纳米晶形成整体结构,它们的集体物理性质,如电荷载流子的迁移率,既取决于单个纳米晶的性质,也取决于它们的排列方式。原则上,有序的纳米晶体集合或超晶格通过促进微带的形成而允许更多地控制电荷传输。然而,在实践中,由有序纳米晶超晶格制造的器件很少出现在市场上。

    以往的研究大多采用溶液蒸发法制备纳米晶超晶格,并随着溶剂的逐渐蒸发而探索组装过程。然而,由于纳米晶体溶液的体积和形状以不可控制的方式不断变化,并且毛细力可在干燥阶段驱动纳米晶体运动,因此难以获得关于组装过程的定量信息。

    电场驱动增长为这一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Orme说:“我们最近的研究已经证实电场可以用来驱动有序的三维纳米晶超晶格的组装。”

    由于在不改变纳米晶溶液的体积、形状和组成成分的情况下,电场使溶液的局部浓度增加,因此可以定量地探索结晶体系,而不需要复杂的毛细管力或干燥界面的散射。

    正如预期的那样,研究小组发现电场的作用力将纳米晶推向表面,形成浓度梯度,导致超晶格的成核和生长。令人惊讶的是,电场也会根据尺寸大小对纳米晶进行分类。本质上,电场在纳米晶生长过程中既浓缩又净化纳米晶溶液。

    Orme说:“由于这种尺寸分选效应,超晶格晶体得到了更好的排列,在晶体生长过程中,晶格中纳米晶的尺寸可以调谐。这可能是应用于光电设备的有用工具。我们正在研究红外探测器,并认为这可能是改善显示器颜色的好策略。”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316147
相关报告
  • 《科学家首次构筑手性环状纳米多级结构》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8-14
    • 林嘉平课题组供图 本报讯(记者黄辛)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林嘉平团队在手性环状纳米结构的制备上取得了新发现。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 手性结构在自然界中随处可见,大到宇宙星云,小到蜗牛、牵牛花藤都有其特定手性。长期以来,化学家一直利用手性现象在不同尺度下构筑手性结构,并赋予其独特的生物、催化等性能。在分子层次,存在同时具有环和手性两个特征的结构,例如具有手性碳的环烷烃结构,其呈现出船型或椅型的构象特征;在拓扑学中,具有奇特性能的莫比乌斯环也是一种同时具有环和手性特征的结构。然而,此前,在纳米尺度,同时具有环和手性两个特征的多级结构未见报道。 研究人员发现,聚(γ—苄基—L—谷氨酸酯)(PBLG)均聚物与聚(γ—苄基—L—谷氨酸酯)-嵌段—聚乙二醇(PBLG-b-PEG)嵌段共聚物二元体系在溶液中自组装形成尺寸均匀、手性可控的螺旋环状多级纳米结构。通过调控嵌段共聚物与均聚物的共混比例,研究人员发现环状结构由均聚物组装形成。进一步研究表明,该手性环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的两步自组装过程:首先聚肽均聚物自组装形成均匀的环状结构,然后嵌段共聚物在均聚物环上自组装形成具有手性螺旋的表面纳米结构。值得注意的是,PBLG-b-PEG/PBLG体系自组装形成的手性环表面的螺旋都是右旋手性的。使用具有相反手性聚肽嵌段的聚(γ—苄基—D—谷氨酸酯)—嵌段—聚乙二醇(PBDG-b-PEG)进行自组装,也可以得到手性环,但是表面螺纹都是左旋手性的;而如果将PBDG-b-PEG和PBLG-b-PEG两种嵌段共聚物与PBLG均聚物共混自组装则可以得到无手性的、具有算珠状表面的环状组装体。 据悉,该研究工作首次报道了在纳米尺度构筑具有手性的环状多级结构,进一步加深了对曲面受限自组装,以及曲面手性调控规律的认识,并为构筑各类复杂多级纳米结构提供参考。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anie.202004102
  • 《科学家发现控制纳米晶体的电子性质的新方法》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pengh
    • 发布时间:2017-08-14
    • 来自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石溪大学和美国能源部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重要的半导体调制方法的新效果。该方法通过在材料的结构中创建开放空间或“空位”,使科学家能够调整半导体纳米晶(SCNCs)的电子特性,这些半导体粒子的尺寸小于100纳米。这一发现将促进智能窗户等新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可以根据需求改变不透明。 科学家们使用一种叫做“化学掺杂”的技术来控制半导体的电子特性。在这个过程中,化学杂质——来自不同材料的原子——被添加到半导体中,以改变其电导率。虽然SCNCs是可行的,但由于它们的尺寸很小,所以很困难。在化学掺杂过程中添加的杂质含量非常小,为了使纳米晶体正确地掺杂在晶体中,只有少量的原子可以被加入到晶体中。纳米晶体也倾向于排除杂质,进一步使兴奋剂的过程复杂化。 为了更容易地控制SCNCs的电子特性,研究人员研究了一种叫做空位形成的技术。在这种方法中,杂质没有加入到半导体中;相反,其结构中的空缺是由氧化还原反应(redox)反应形成的,反应是一种化学反应,电子在两种物质之间转移。在这种转移过程中,一种掺杂发生在缺失的电子上,称为孔洞,在晶体结构中自由移动,极大地改变了SCNC的导电性。 来自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纳米技术学家乌里·巴因(Uri Banin)说:“我们还确定了空缺形成的兴奋剂反应的效率。”“在更大的SCNCs中,空缺的形成实际上更有效率。”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调查了硫化铜纳米晶(半导体)和碘(一种化学物质)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以影响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                                                               ——文章发布于2017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