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科学家开发了工程胶体晶体的新方法》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0-06-22
  • 新材料有望用于检测和解毒环境中的有害化学物质,以及在医药和能源存储方面的应用

    美国西北大学国际纳米技术研究所(IIN)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纳米材料工程方法,这种材料被称为胶体晶体,使用具有独特特性的建筑材料,这可能会促进医学、能源和环境方面的进步。

    这项研究发表在5月19日的《自然通讯》杂志上。

    表面涂有核酸的纳米颗粒可以被编程并组装成被称为胶体晶体的有序阵列。其中一些晶体的结构与自然界中发现的其他固体类似,比如食盐,但其他晶体的结构没有天然的等价物。胶体晶体可以应用于光子学等领域。

    金属-有机骨架已用于解决气体储存、药物传递、化学传感和催化等方面的问题。这些框架是由有机分子配合金属离子或团簇在多孔,多维晶体结构。

    纳米颗粒形式的金属有机骨架(MOF NPs)具有类似的潜力,但由于其纳米尺度的大小,具有显著的优势。然而,MOF NPs作为胶体晶体构建块的有效性受到其尺寸不均匀性和稳定性差的限制。

    在这项研究中,由Chad a . Mirkin和Omar K. Farha领导的IIN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方法来克服这一限制,提高MOF NPs的统一性。用离心机分离小范围和密度的颗粒后,这些MOF NPs被DNA进行化学修饰。然后,研究人员使用MOF NPs来设计胶体晶体超晶格,这些超晶格要么完全由MOF NPs组成,要么是MOF NPs和金属纳米颗粒的组合。

    这些新材料不仅在检测某些环境中的有害化学物质方面很有前景,而且在清除它们方面也很有前景。例如,利用MOF的NP超晶格作为光催化剂,研究人员能够将芥子气的模拟物转化为无毒形式。

    使用这种方法,二维阵列和三维超晶格可以以非凡的精度设计和制备,使开发能够收集光用于储能、感知分子或催化化学反应的材料成为可能。他们的研究也显示了MOF NP构造块的形状如何影响整体晶格的最终结构。

    论文题为“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粒子与DNA的胶体晶体工程”。

    米尔金,通讯作者,是IIN的创始人和主任,以及温伯格文理学院乔治·b·拉斯曼化学教授。

    与IIN合作的还有温伯格文理学院化学系的合著者王顺志、Sarah S. Park、Cassandra T. Buru、林海欣和Farha;以及麦考密克工程学院的陈鹏程和埃里克·罗斯。

相关报告
  • 《科学家发现控制纳米晶体的电子性质的新方法》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pengh
    • 发布时间:2017-08-14
    • 来自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石溪大学和美国能源部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重要的半导体调制方法的新效果。该方法通过在材料的结构中创建开放空间或“空位”,使科学家能够调整半导体纳米晶(SCNCs)的电子特性,这些半导体粒子的尺寸小于100纳米。这一发现将促进智能窗户等新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可以根据需求改变不透明。 科学家们使用一种叫做“化学掺杂”的技术来控制半导体的电子特性。在这个过程中,化学杂质——来自不同材料的原子——被添加到半导体中,以改变其电导率。虽然SCNCs是可行的,但由于它们的尺寸很小,所以很困难。在化学掺杂过程中添加的杂质含量非常小,为了使纳米晶体正确地掺杂在晶体中,只有少量的原子可以被加入到晶体中。纳米晶体也倾向于排除杂质,进一步使兴奋剂的过程复杂化。 为了更容易地控制SCNCs的电子特性,研究人员研究了一种叫做空位形成的技术。在这种方法中,杂质没有加入到半导体中;相反,其结构中的空缺是由氧化还原反应(redox)反应形成的,反应是一种化学反应,电子在两种物质之间转移。在这种转移过程中,一种掺杂发生在缺失的电子上,称为孔洞,在晶体结构中自由移动,极大地改变了SCNC的导电性。 来自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纳米技术学家乌里·巴因(Uri Banin)说:“我们还确定了空缺形成的兴奋剂反应的效率。”“在更大的SCNCs中,空缺的形成实际上更有效率。”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调查了硫化铜纳米晶(半导体)和碘(一种化学物质)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以影响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                                                               ——文章发布于2017年8月10日
  • 《科学家找到提取锂的新方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09
    • 如今,作为电动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许多领域必不可少的关键金属,锂被称为“白金”“白色石油”。据《科学》报道,近期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有望实现锂的高效、低能耗、绿色提取。 全球锂资源供不应求。目前大部分锂开采自智利、阿根廷、玻利维亚等地巨大的含锂盐水蒸发池。人们通过日照蒸发水分并浓缩锂离子,然后向其中添加化学物质,使锂以固体碳酸锂的形式析出。然而,采用这种提取方法仅蒸发这一步就需要一年多时间,并且绵延数百平方公里的蒸发池大多设在沙漠中,建造和维护成本高昂。 为解决上述问题,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高效、低能耗、绿色的锂资源开采方法。例如用电力替代太阳光,该方法通常会设置两个装有电极的腔室,一个充满盐水,另一个充满纯净水,两个腔室由一层只允许某些特定离子通过的膜隔开。纯水腔室中的水分子电离产生氢气和氢氧根离子,这些带负电的离子会吸引盐水腔室中带正电的锂离子,并使其穿过膜。同时,在盐水腔室一侧,水在电极上失去电子,最终产生氧气。如此循环往复,直至纯水腔室中的锂浓度足够大而沉淀出来。 这个方法并不新鲜,但存在两个弊端。一是该装置需要消耗大量电力,且大部分用在形成氧气的非常缓慢的反应上;二是盐水腔室会缓慢反应生成有毒的氯气。 如今,美国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家崔屹等人开发了一种缓解上述问题的方法,即在锂离子被吸引到纯水腔室时,捕获该腔室产生的氢气,并将其输送到掺有氢氧化钠的盐水腔室。这种廉价添加剂释放的氢氧根离子,只需要很小的电压就可以与注入的氢气反应并形成水。该方法将整个装置的电力需求减少了80%,并从一开始就防止了氧气的形成。此外,上述快速反应还可以防止有毒氯气的生成。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物质》。 崔屹团队此前曾利用银电极开发了一种能一边发电一边提取锂的装置。虽然该装置提取锂的速度大约只有新方法的一半,但增加了锂提取有一天成为负碳过程的可能性。 在另一项研究中,美国莱斯大学的工程师Lisa Biswal和同事开发了一种3腔室装置,也同样能够抑制有毒氯气的产生。相关研究近期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研究人员将盐水腔室设置在两个装有电极的纯水腔室之间,3个腔室通过离子膜分隔。Biswal说,锂离子在通电后最终会集中在其中一个纯水腔室中,离子膜则使氯离子保留在中间的盐水腔室中,从而防止它们遇到纯水腔室中的电极而生成氯气。 “如果我们能实现更快、更高效、低能耗的采集,那么就会有足够的锂满足我们的所有需求。”Biswal说。(徐锐)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73/pnas.241003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