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科学家开发了工程胶体晶体的新方法》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0-06-22
  • 新材料有望用于检测和解毒环境中的有害化学物质,以及在医药和能源存储方面的应用

    美国西北大学国际纳米技术研究所(IIN)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纳米材料工程方法,这种材料被称为胶体晶体,使用具有独特特性的建筑材料,这可能会促进医学、能源和环境方面的进步。

    这项研究发表在5月19日的《自然通讯》杂志上。

    表面涂有核酸的纳米颗粒可以被编程并组装成被称为胶体晶体的有序阵列。其中一些晶体的结构与自然界中发现的其他固体类似,比如食盐,但其他晶体的结构没有天然的等价物。胶体晶体可以应用于光子学等领域。

    金属-有机骨架已用于解决气体储存、药物传递、化学传感和催化等方面的问题。这些框架是由有机分子配合金属离子或团簇在多孔,多维晶体结构。

    纳米颗粒形式的金属有机骨架(MOF NPs)具有类似的潜力,但由于其纳米尺度的大小,具有显著的优势。然而,MOF NPs作为胶体晶体构建块的有效性受到其尺寸不均匀性和稳定性差的限制。

    在这项研究中,由Chad a . Mirkin和Omar K. Farha领导的IIN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方法来克服这一限制,提高MOF NPs的统一性。用离心机分离小范围和密度的颗粒后,这些MOF NPs被DNA进行化学修饰。然后,研究人员使用MOF NPs来设计胶体晶体超晶格,这些超晶格要么完全由MOF NPs组成,要么是MOF NPs和金属纳米颗粒的组合。

    这些新材料不仅在检测某些环境中的有害化学物质方面很有前景,而且在清除它们方面也很有前景。例如,利用MOF的NP超晶格作为光催化剂,研究人员能够将芥子气的模拟物转化为无毒形式。

    使用这种方法,二维阵列和三维超晶格可以以非凡的精度设计和制备,使开发能够收集光用于储能、感知分子或催化化学反应的材料成为可能。他们的研究也显示了MOF NP构造块的形状如何影响整体晶格的最终结构。

    论文题为“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粒子与DNA的胶体晶体工程”。

    米尔金,通讯作者,是IIN的创始人和主任,以及温伯格文理学院乔治·b·拉斯曼化学教授。

    与IIN合作的还有温伯格文理学院化学系的合著者王顺志、Sarah S. Park、Cassandra T. Buru、林海欣和Farha;以及麦考密克工程学院的陈鹏程和埃里克·罗斯。

相关报告
  • 《科学家发现控制纳米晶体的电子性质的新方法》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pengh
    • 发布时间:2017-08-14
    • 来自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石溪大学和美国能源部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重要的半导体调制方法的新效果。该方法通过在材料的结构中创建开放空间或“空位”,使科学家能够调整半导体纳米晶(SCNCs)的电子特性,这些半导体粒子的尺寸小于100纳米。这一发现将促进智能窗户等新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可以根据需求改变不透明。 科学家们使用一种叫做“化学掺杂”的技术来控制半导体的电子特性。在这个过程中,化学杂质——来自不同材料的原子——被添加到半导体中,以改变其电导率。虽然SCNCs是可行的,但由于它们的尺寸很小,所以很困难。在化学掺杂过程中添加的杂质含量非常小,为了使纳米晶体正确地掺杂在晶体中,只有少量的原子可以被加入到晶体中。纳米晶体也倾向于排除杂质,进一步使兴奋剂的过程复杂化。 为了更容易地控制SCNCs的电子特性,研究人员研究了一种叫做空位形成的技术。在这种方法中,杂质没有加入到半导体中;相反,其结构中的空缺是由氧化还原反应(redox)反应形成的,反应是一种化学反应,电子在两种物质之间转移。在这种转移过程中,一种掺杂发生在缺失的电子上,称为孔洞,在晶体结构中自由移动,极大地改变了SCNC的导电性。 来自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纳米技术学家乌里·巴因(Uri Banin)说:“我们还确定了空缺形成的兴奋剂反应的效率。”“在更大的SCNCs中,空缺的形成实际上更有效率。”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调查了硫化铜纳米晶(半导体)和碘(一种化学物质)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以影响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                                                               ——文章发布于2017年8月10日
  • 《美开发出制造纳米精度物体新方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2-21
    • 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方法,可“打印”各种形状、多种材质的纳米精度三维物体,在光学、医疗、机器人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与研究的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工程及大脑和认知科学副教授爱德华·博伊登说,这是一种多种材料创建纳米级精度三维结构的新方法。相关论文发表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 新研究采用了一种被称为“内爆制造”的技术。团队使用吸水性很强的聚丙烯酸酯凝胶作为微观制造支架,将支架浸泡在含有荧光素分子的溶液中。在双光子显微镜下,研究人员用激光激活荧光素分子,使其附着在凝胶的特定位置充当锚点,然后添加需要“打印”的材料分子与锚点结合,比如金属、量子点、DNA(脱氧核糖核酸)等。 当所有分子就位,研究人员向凝胶中加酸使整个结构收缩,每个维度上可以缩小到十分之一,整个体积缩小到原来的千分之一。目前,研究人员可利用该方法制造出体积为1立方毫米、分辨率为50纳米的物体。 现阶段3D打印技术主要通过逐层叠加方式创建微小三维结构,但这一过程比较缓慢,并且只适用于利用聚合物、塑料等材料制造“自支撑结构”,造不出中空等结构。 而通过“内爆制造”可以创造出各种结构的纳米精度三维物体,包括有梯度的、非连通的及复合材料的结构等。 研究人员认为,该技术最早的应用可能在光学领域,例如制造用以研究光的基本特性的特殊透镜以及用于手机摄像头、显微镜或内窥镜的镜头等。在更远的将来,该技术可用于生产纳米级电子产品或机器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