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类数据库(AlgaeBase)》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7-03-14
  • AlgaeBase数据库包括陆、海生及淡水生物的信息,以藻类信息为主, 也包括开花的海草。本数据库系由民间企业及合作者共同赞助及运维。于1996年开站, 目前共收录13.5万种藻类之种或种下名、1.7万张照片、近5万篇文献、22.3万笔分布资料。可以通过网站中提供的目录进行检索。通过检索,您可以得到各种藻类的种属,俗名,图片和有关文献等信息。

    数据库链接:

    http://www.algaebase.org/

  • 原文来源:http://www.algaebase.org/
相关报告
  • 《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我国近海有毒有害藻类与藻毒素调查及开放数据库构建”项目启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6-21
    • 6月12日,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我国近海有毒有害藻类与藻毒素调查及开放数据库构建”项目启动会在青岛召开。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作为主持单位,参加单位包括暨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华南师范大学、中国水产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厦门大学、国家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宁波大学等10家单位。项目专家组、依托部门领导、依托单位领导和专家及项目组成员40余人参加会议,海洋所副所长李超伦主持会议。   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娄治平研究员代表依托部门致辞并对基础资源专项管理提出要求,海洋所所长王凡代表项目主持单位致辞并表示研究所及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将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支撑保障。   项目及课题实施方案研讨会由专家组组长陈宜瑜院士主持。项目负责人颜天研究员汇报了项目的基本情况和总体实施方案,包括背景意义、内容目标、考核指标、技术路线、调查海域、年度计划、运行机制等。各课题详细汇报了课题实施方案。专家组围绕实施方案进行研讨,充分肯定了该项目方案和意义,并提出了指导意见和建议:建议从基础资料调查角度发力,综合考虑调查海域选择和站位布局,加强各课题之间的对接和联系,重视数据平台的构建和持续运行。项目组在之后的内部讨论会上对专家组意见进行详细讨论和落实,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就调查区域布局、采样和分析方法的统一和标准化、数据规范化和数据库建设等具体细节展开深入研讨,并将针对样品分子生物学鉴定手段、样本库和数据库构建等召开专题研讨会等。此次研讨为进一步明确项目和课题方向,圆满完成项目任务奠定了重要基础。
  • 《澳研究人员利用基因组数据研究珊瑚与藻类的共生关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5-21
    •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揭开珊瑚和生活在其中的藻类之间关系的秘密,将有助于防止珊瑚白化。 在环境压力下,珊瑚和藻类之间的共生关系一旦破裂,珊瑚就会失去能量来源,发生白化现象。分子生物科学研究所Cheong Xin Chan博士是研究作者之一,他表示目前大多数都是关于珊瑚礁的研究,很少涉及到生活在其中的藻类。对它们共生关系背后的分子机制知之甚少,但如果一开始就不了解它们之间的共生关系,又如何能理解它们关系的破裂呢? Chan博士的团队正在利用基因组数据来寻找增强藻类恢复力和帮助珊瑚适应气候变化的基因。珊瑚内的藻类是鞭毛藻类,是一种浮游植物,一种微小的光合生物,它们自己制造食物,从阳光中获取能量。这个藻类家族非常多样化,有些是有毒的,会导致有害的赤潮爆发,而另一些则会发出生物荧光或生长在海冰中,其中许多是自由生活的。 第一作者Raul González-Pech说,藻类基因组大约是人类基因组的一半,它们拥有我们所见过的一些最奇怪的基因组。人类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但藻类细胞的DNA紧密结合,我们仍然不知道它们究竟有多少条染色体。 此前的研究都是基于细菌或寄生虫,研究人员预测这些藻类将有类似的进化路径,但遗传数据显示,它们的运作方式与细胞内的其他生物非常不同。早期对基因组的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藻类可能具有有性繁殖的能力,这可能增强它们适应环境的能力。 研究人员想比较共生和自由生活藻类的基因组,以了解不同生活方式和基因组差异之间的关联性。这将为研究它们与珊瑚的共生关系提供更多线索。鞭毛藻对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生存至关重要。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基因组信息来解决一些基本问题,例如,是什么使这些藻类成功地成为珊瑚礁的共生伙伴,它们如何提高某些珊瑚的耐热性。目前4年时间内研究人员已经对其中9个藻类基因组进行了测序。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生态与进化趋势》(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杂志上。 (张灿影 编译)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