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我国近海有毒有害藻类与藻毒素调查及开放数据库构建”项目启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6-21
  • 6月12日,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我国近海有毒有害藻类与藻毒素调查及开放数据库构建”项目启动会在青岛召开。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作为主持单位,参加单位包括暨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华南师范大学、中国水产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厦门大学、国家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宁波大学等10家单位。项目专家组、依托部门领导、依托单位领导和专家及项目组成员40余人参加会议,海洋所副所长李超伦主持会议。

      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娄治平研究员代表依托部门致辞并对基础资源专项管理提出要求,海洋所所长王凡代表项目主持单位致辞并表示研究所及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将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支撑保障。

      项目及课题实施方案研讨会由专家组组长陈宜瑜院士主持。项目负责人颜天研究员汇报了项目的基本情况和总体实施方案,包括背景意义、内容目标、考核指标、技术路线、调查海域、年度计划、运行机制等。各课题详细汇报了课题实施方案。专家组围绕实施方案进行研讨,充分肯定了该项目方案和意义,并提出了指导意见和建议:建议从基础资料调查角度发力,综合考虑调查海域选择和站位布局,加强各课题之间的对接和联系,重视数据平台的构建和持续运行。项目组在之后的内部讨论会上对专家组意见进行详细讨论和落实,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就调查区域布局、采样和分析方法的统一和标准化、数据规范化和数据库建设等具体细节展开深入研讨,并将针对样品分子生物学鉴定手段、样本库和数据库构建等召开专题研讨会等。此次研讨为进一步明确项目和课题方向,圆满完成项目任务奠定了重要基础。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xwzx/kydt/201906/t20190616_5323664.html
相关报告
  • 《南海两项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项目启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06-23
    • 6月21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在广州举行“南海及其附属岛礁海洋科学考察历史资料系统整编”和“红树林生物资源调查与重要种类DNA条形码库构建”项目启动会。这两个项目属于中国科技部2017年批准立项的14个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项目。 据介绍,“南海及其附属岛礁海洋科学考察历史资料系统整编”项目,将对中国在南海开展的历次海洋调查和岛礁调查所获取的生物、物理、环境等基础数据资料进行系统收集、整理和电子化处理,建设综合数据库,整理出版相关数据资料。分别包括对南海水文气象数据整编、南海海洋化学数据整编、南海生物生态资料整编、南海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整编、南海及其附属岛礁地质环境资料整编、南海岛礁地质样品资料整编;最后数据汇总、综合数据库建设、专著(系列丛书)统编、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等。    “红树林生物资源调查与重要种类DNA条形码库构建”项目,面向国家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重大需求、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意在摸清中国红树林生物资源和重要种类基因资源家底,为国家红树林研究、保护与管理以及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为国家岛礁、滩涂、海岸生态修复等储备生物种质资源和基础资料,为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岸重大工程以及近海渔业资源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项目组汇集了中国南海科学考察和研究历史悠久的10家科研院所及高校,包括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厦门大学、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南京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清华大学,共193名科研骨干参加,涵盖海洋生物、生态、渔业资源、地质、化学、物理以及信息地理学等专业领域。同时聘请离退休老一辈科考队员协助指导、“记忆恢复”访谈,保障整编数据的可靠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 《有害藻华可产生强效神经毒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5-31
    •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圣保罗大学和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科学家合作,发现并验证了产出与湖泊和池塘中淡水有害藻华相关的一种最毒、最快速的神经毒素相关的酶。 该团队将遗传和生化研究相结合,以展示淡水蓝藻如何产生一种名为鸟苷毒素的强效神经毒素。这一发现表明,产生鸟苷毒素的蓝藻比美国最初已知的更为普遍,为新的分子诊断测试提供了可能,可以更好地告知并保护公众免受这种天然淡水毒素的侵害。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2年5月18日的《美国化学学会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 研究人员发现,在过去发生过剧毒事件的淡水水体中,会产生鸟苷毒素。鸟苷毒素是蓝藻产生的最有效的神经毒素之一,实际上它的作用机制与杀虫剂和化学战剂相似。 当蓝藻(又称蓝绿藻)大量繁殖时,湖泊和池塘中就会形成有害的藻华。这些淡水赤潮会产生不同的蓝藻毒素,影响附近的动物和人。接触蓝藻毒素的人会出现胃痛、头痛、呕吐、肝损伤或神经损伤等症状。多年来,许多地区已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并发布了“请勿饮用”的建议,也有报道称宠物和动物在接触到受影响的水后死亡。 淡水赤潮会给社区带来社会和经济问题。某些蓝毒素的检测和监测,如微囊藻毒素、柱孢藻毒素、石房蛤毒素和鱼腥藻毒素-a,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有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尽管鸟苷毒素是毒性第二大的蓝毒素,但“没有人能找到它”,因为没有合适的方法来检测和监测。 研究人员在一组从巴西一次大型淡水水华中分离出来的蓝藻中发现了产生鸟苷毒素的基因。在这一发现之后,研究团队共同努力,构建了将普通氨基酸转化为神经毒素的所有九种酶的精确功能。在发现了参与生产鸟苷毒素的基因并仔细验证了它们的功能后,研究人员从公开的环境数据中搜索了数千个样本,寻找鸟苷毒素生物合成基因。 蓝藻样品在不同的烧瓶中随时间分裂和生长。科研人员使用烧瓶内的溶液提取RNA、DNA并分析鸟苷毒素分子。研究人员能够在美国人口稠密地区的环境热点区域中检测到鸟苷毒素的毒素基因,在俄亥俄州托莱多附近的伊利湖和威斯康星州的门多塔湖,有两个地区经常检测到鸟苷毒素的毒素基因。其他检测区域包括巴西的亚马逊河、俄勒冈州的哥伦比亚河和特拉华州的特拉华河。 他们在许多不同的淡水资源中发现了这些基因,但没有人在环境中寻找或监测这种特定毒素。他们会继续开展实地调查,以检测可能产生鸟苷毒素的其他区域。(王琳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