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研究人员利用基因组数据研究珊瑚与藻类的共生关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5-21
  •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揭开珊瑚和生活在其中的藻类之间关系的秘密,将有助于防止珊瑚白化。

    在环境压力下,珊瑚和藻类之间的共生关系一旦破裂,珊瑚就会失去能量来源,发生白化现象。分子生物科学研究所Cheong Xin Chan博士是研究作者之一,他表示目前大多数都是关于珊瑚礁的研究,很少涉及到生活在其中的藻类。对它们共生关系背后的分子机制知之甚少,但如果一开始就不了解它们之间的共生关系,又如何能理解它们关系的破裂呢?

    Chan博士的团队正在利用基因组数据来寻找增强藻类恢复力和帮助珊瑚适应气候变化的基因。珊瑚内的藻类是鞭毛藻类,是一种浮游植物,一种微小的光合生物,它们自己制造食物,从阳光中获取能量。这个藻类家族非常多样化,有些是有毒的,会导致有害的赤潮爆发,而另一些则会发出生物荧光或生长在海冰中,其中许多是自由生活的。

    第一作者Raul González-Pech说,藻类基因组大约是人类基因组的一半,它们拥有我们所见过的一些最奇怪的基因组。人类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但藻类细胞的DNA紧密结合,我们仍然不知道它们究竟有多少条染色体。

    此前的研究都是基于细菌或寄生虫,研究人员预测这些藻类将有类似的进化路径,但遗传数据显示,它们的运作方式与细胞内的其他生物非常不同。早期对基因组的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藻类可能具有有性繁殖的能力,这可能增强它们适应环境的能力。

    研究人员想比较共生和自由生活藻类的基因组,以了解不同生活方式和基因组差异之间的关联性。这将为研究它们与珊瑚的共生关系提供更多线索。鞭毛藻对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生存至关重要。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基因组信息来解决一些基本问题,例如,是什么使这些藻类成功地成为珊瑚礁的共生伙伴,它们如何提高某些珊瑚的耐热性。目前4年时间内研究人员已经对其中9个藻类基因组进行了测序。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生态与进化趋势》(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杂志上。

    (张灿影 编译)

    图片源自网络

  • 原文来源:https://www.uq.edu.au/news/article/2019/05/understanding-relationship-break-ups-protect-reef
相关报告
  • 《利用光子显微镜研究珊瑚与藻类共生关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02-20
    • 珊瑚礁与生活在其组织中的藻类有着独特的共生关系,因此珊瑚礁在浅海环境中已经繁荣发展了数百万年。这种共生关系表现在,珊瑚为藻类提供了避风港和二氧化碳,而藻类则通过光合作用为珊瑚提供食物和氧气。 卡尔·沃斯基因组生物学研究所(Carl R. Woese Institute for Genomic Biology, IGB)的研究人员利用加勒比海南部的Orbicella annularis和Orbicella faveolate珊瑚,可视化和跟踪了在全球逐年变暖和海水不断加深的情况下,珊瑚与藻类的共生关系。这项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 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IGB核心设施主任助理Mayandi Sivaguru认为,珊瑚是地球上最具复原力的生物之一。它经受了冰期、间冰期以及地质历史上地球气候演变的各个时期所带来的考验,并顽强地存活了下来。尽管它们遭受着长期的风化破坏作用,但珊瑚礁对气候和环境的超强敏感性,可以作为气候变化和海洋健康的指标。例如,当海水表面温度或海水酸度增加时,珊瑚会发生白化现象(从绿色转变为白色,意味着珊瑚的死亡)。要了解为什么会发生白化作用,重要的一点是可视化珊瑚与藻类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以前,研究人员必须剥去珊瑚皮,然后将样品放入搅拌器中,以研究其与藻类共生关系。此次研究改用非侵入性技术,他们在珊瑚礁上收集小样本珊瑚,通过光子显微镜对其进行观察。利用光子显微镜能够观察其三维结构,并确定存在藻类和其他生物分子的数量。这种非侵入性技术使研究人员能够观察到珊瑚的原始生长结构。 研究人员使用这种方法对两种环境中的共生体进行了比较研究。第一种样品取自是从浅层到深层的海水环境中,第二种样品则是取自海水表面温度的从暖到冷的季节性变化之间。Sivaguru提到,除了分析珊瑚共生体数量之外,他们还同时追踪了珊瑚产生的粘液和生物分子的变化,其中一些物质是天然的防晒霜。 论文共同作者Lauren Todorov提到,研究表明浅水珊瑚的藻类浓度较低,并产生较高水平色谱的生物分子,这些生物分子可保护藻类免受阳光的损害;另一方面,研究人员在深水珊瑚中发现了相反的模式,这些珊瑚接收的阳光较少,因此需要更多的藻类才能满足光合需求。在季节性海平面温度变化期间,较暖的水导致粘液产生和藻类浓度降低,但光合作用和珊瑚骨骼生长增加。相反,凉水引起相反的效果。 她还提到,结合这项研究结果以确定在水、微生物、活生物体和岩石之间发现的生物矿化作用的普遍机制。这项研究使他们对珊瑚系统有了全面的了解,并与温泉、罗马水道(roman aqueducts)甚至人类肾结石等其他系统的层状岩石形成联系起来。(李桂菊 编译)
  • 《基因组数据揭示珊瑚物种的形成和适应过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11-27
    • 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研究人员领导的一项研究揭示,夏威夷珊瑚的多样性很可能是由珊瑚宿主、其藻类共生体和微生物群落之间的共同进化所驱动的。该成果发表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 过去几十年来,全球各地的珊瑚礁生态系统迅速崩溃,人们普遍担心珊瑚可能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这些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多样性可能在研究和了解之前就已经丧失。珊瑚礁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但目前尚不清楚是什么因素驱动着珊瑚礁在海洋中的物种形成和多样化,因为在海洋中很少有物理障碍可以将种群分开。 研究人员使用了大量的宏基因组测序数据,试图了解珊瑚适应和变异的主要驱动力。该研究的主要作者Zac Forsman提到,珊瑚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异,其形状、大小和颜色的范围如此之广,甚至连科学家都很难分清不同的物种。 Forsman和同事研究了珊瑚属Porites的遗传关系,Porites是世界上许多珊瑚礁的基础。科学家们确定了来自珊瑚、藻类共生体和细菌的基因,这些基因与珊瑚白化和其他因素(如珊瑚群落的形状(形态))的关系最为密切。他们发现与白化相关的基因相对较少,但许多基因与离海岸的距离和主导不同栖息地的菌落形态有关。 研究结果出乎意料地发现这些珊瑚最近在远离海岸的深度和距离上已经适应并分化了。藻类共生体和微生物也处于分化过程中,这意味着共同进化。这就像科学家们在其适应和物种形成的过程中抓住了它们一样。 NSF环境生物学部门的项目负责人Sam Scheiner表示,随着全球环境变化的加剧,了解关键生态系统应对这种变化的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这项研究是朝这个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刁何煜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