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产品″井冈霉素·丙硫菌唑″在中国获得产业化授权-世界农化网》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 刘林林
  • 发布时间:2023-04-27
  • 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4月24日,南京农业大学已获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增效减量农药组合物在防治麦类赤霉病中的用途″(ZL201610036814.X)独家许可给山东滨海瀚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在南农大科学研究院举行了签约仪式。此次战略合作,正式开启了开创性专利产品的产业化序幕,将为中国小麦赤霉病高效、绿色防控增添新利器。

    该专利中的指向性产品为″井冈霉素·丙硫菌唑″将以其高效防治小麦赤霉病,有效兼治白粉病、锈病、纹枯病,显著降低DON毒素,诱导植物抗病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等诸多特点,成为赤霉病防治药剂中独具特色的新秀,有望在我国至少30亿元赤霉病防治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超亿元年销售额。未来,该项技术还将在水稻领域大显身手,成为稻曲病防治的重要工具。
    此项研究成果目前已获得1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获得欧盟、美国、英国、瑞士、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7项国际专利。

    防病控毒效果佳,市场潜力巨大

    小麦赤霉病在全世界麦类作物种植区都是主要病害之一,从小麦发芽出苗至收获入库之前均可造成危害。我国小麦赤霉病主要发生在江苏、安徽、湖北、山东和河南部分地区,流行年份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新疆等地也会严重发生。

    由于病原菌寄主广,所以难以通过抗病育种完全控制该病害,至今一直依靠杀菌剂进行化学防治。我国常年需要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面积约1亿亩,流行年份2亿亩,赤霉病杀菌剂市场约30-60亿元。

    南京农业大学周明国教授团队在赤霉病防治领域持续开展了40年的技术研究,并荣获多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经过大量的筛选和试验,发现井冈霉素与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有很好的协同作用,使用丙硫菌唑和井冈霉素组合物6-10克/亩的效果与单独使用丙硫菌唑10-13克相当,本专利技术能够降低赤霉病毒素污染水平80%以上。在一般年份的防病控毒效果可保持在90%以上,兼治白粉病和锈病的效果均能保持在90%以上,且有能显著增加小麦千粒重的作用。丙硫菌唑在其他作物上尤其是水稻、小麦上安全性好,专利的抗性风险更低,安全性更好,而且对水稻稻曲病、小麦锈病、白粉病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市场潜力巨大。

    周周明国教授表示,该专利技术申请至今有7年时间,如今能够与滨海瀚生实现产业化发展,周教授团队也将充分发挥自己技术优势和科研优势,在最短的时间应用到农业生产上去,为保障我国小麦安全生产和质量安全出一份力。

    校企合作推动产业化开发,服务农业生产

    南京农业大学″一种增效减量农药组合物在防治麦类赤霉病中的用途″(ZL201610036814.X)专利技术落户青岛瀚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青岛瀚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注册资本1.69亿元,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主导产品包括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除草剂、叶面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六大系列300多个产品,2022年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青岛瀚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曾宪峰表示,南农大的此项专利转让等同于瀚生创新工作的延续。瀚生愿与南农大携手前进,尽快将此项科研成果转化为优秀的农药制剂产品,为中国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作出卓越的贡献。

    南京农业大学对此次合作也充满信心,希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扩大南农大与瀚生在更多领域和方向上的合作,特别是在他们目前正在进行的开创性靶向农药研发领域开展各层级、各阶段的合作,为突破农药创新卡脖子技术和颠覆性靶向农药产业发展作出贡献。
    查看全部内容 .
相关报告
  • 《发展再生农业,自然向好和粮食安全可以兼得-世界农化网》

    • 来源专题:耕地保护与污染治理
    • 编译者:王晓梅
    • 发布时间:2023-10-08
    •     粮食是保障人类生存繁衍的必需品,但现有的农食系统也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必须向自然友好型能源和农业转型。全球许多国家已在这方面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如中国利用退化土地大力发展风电光伏,还实施了生态保护红线制度。通过系统规划,发展再生能源和再生农业,确保粮食安全不必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近年来,气候变化的不良影响随处可见,今夏北京和河北洪灾就是例证。洪水、山火爆发、野火、干旱和超强风暴,正成为每天新闻的一部分。     目前的粮食生产方式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粮食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每年总排放量的30%。如果不对粮食生产方式做出重大改变,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1.5℃以内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我们还知道,发展农业不一定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可以在不破坏土壤和水域、不威胁地球生物多样性的情况下实现粮食安全。     过去50年间,全球粮食需求激增。为应对这一挑战,农业生产商采取行动,取得了重大进展——粮食供应大幅增加,产业规模显著扩大。这一转变支撑着世界各地农村数十亿人的生活和生计,但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粮食不仅仅是我们的生存必需品,也是我们繁衍生息过程的一部分。粮食系统包罗万象,从陆地上的作物种植到水里的渔业和水产养殖,不一而足。土壤是地球的皮肤,谈到种植业时,必须明确的是,回收土壤中的关键营养物质十分重要。保护和恢复土壤也有助于保护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并防止土壤中封存的温室气体释放到空气中,让大气中的本已过高的温室气体浓度进一步攀升。     尽管人们知道保护土壤的重要性,但土壤却因曾经过度开发而日益退化。农民尤其是数以百万计的小农,往往缺乏信息和资源去恢复土壤养分向再生农业转型。尽管情况已经开始改善,我们仍需要更快地采取更多措施。     从巴西到中国,许多措施行之有效:免耕和覆盖作物与长期投资相结合,为农民提供了时间和资金来恢复土壤。我在走访山东农村时,亲眼目睹了″奇迹″的发生:在仅仅两年时间之内,采用再生农业模式的小麦和玉米种植者每亩地可节省100多元,用水量减少了近10%。同时,由于机械作业减少了50%,温室气体排放也随之减少。     这些创新试点项目得到了新型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的支持,帮助农民抵御全球变暖导致的旱涝交替带来的不利影响。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之上,优质土壤还能培育出优质作物,对地球和人类都大有裨益。其中一个重要机遇就是部署可再生能源。中国已经建立了相关体系和工具,寻找最适合建立风力发电场和太阳能阵列的地区;也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以确定保护区,支持更广泛的生态系统保护和服务规划。红色通常意味着″停″,但生态保护红线也包含着″行″的意思在里面,代表着可以在生物多样性破坏最小、农业生产成本最低的地方开发可再生能源。 比如,土壤严重退化或污染的地方生物多样性较差,不适宜种植农作物,也不适宜人类居住,但可能适合安装风能和太阳能设备。在美国和欧洲,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与开发商合作采用了类似的方法,在退化的山顶煤矿等地开发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资源。
  • 《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下中国LED企业须做好专利布局》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tengfei
    • 发布时间:2016-07-26
    • 近日,全球LED芯片巨头日亚化学率先点燃专利战局。随着LED产业链的不断成熟,LED企业全球化竞争中专利将成为企业布局的重中之重。本文采访了晶能光电首席技术官赵汉民,解读中国LED企业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下的专利布局策略。小编:赵总您好!当前LED产业的发展已经迈进了成熟期,专利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随着国际化的专利战愈演愈烈,请问您是怎么看待这种局面的? 赵汉民:知识产权诉讼是商业竞争的重要手段。正如你所说,当前LED产业的发展已经迈进了成熟期,专利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持续愈演愈烈的状态,有竞争在,专利战就不可避免,这也是中国LED企业国际化的必由之路,将成为“新常态”。但专利战的发起将不再“任性”。 小编:请您介绍一下晶能光电在LED行业拥有哪些比较重要的专利技术?这些专利在行业内有什么样的重要影响? 赵汉民:晶能光电围绕硅衬底LED技术,在外延、芯片、封装和应用都布局专利保护。具体而言,我们一些重要的专利分布在在硅衬底LED外延技术、垂直结构芯片技术、倒装芯片技术、白光芯片技术以及陶瓷封装等方面。这些专利使我们在大功率芯片技术和封装技术上有比较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我们可以给我们的客户提供这些专利保护。 同时,利用这些专利技术,我们开发了一系列的大功率垂直结构芯片、倒装芯片和陶瓷封装产品。最近几年这些产品不仅在性能上得到迅速提升,而且市场占有率持续增大。我们的大功率LED产品性能已经达到了那些专注大功率LED的国际大厂的水平。 小编:近年来晶能光电在专利布局方面的策略和最新动态是什么?如何应对潜在竞争对手的专利围剿? 赵汉民:我们一直走的都是自主创新研发的技术路线,以自身的专利技术进军国际市场,因此,我们在欧盟、美国、日本以及韩国等LED发达地区申请了大量的专利,进行了专利布局。 面对竞争对手的专利围剿,自主创新是永不变更的主题,通过持续的创新和技术发展,不断开发自己有专利保护的核心技术和产品。除此之外,透过海外并购获取专利权,获得海外企业的卓越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专利实力,也是晶能策略之一。 小编:在2017/2018年左右,一些国际大厂的专利将先后过期,您怎么看待后续的专利市场竞争?   赵汉民:虽然在2017/2018年左右,一些国际大厂的重要专利会到期,尤其是日亚的核心白光专利会到期,对于LED照明来讲会带来很多利好。但是还有很多非常重要的后续的外延专利和大量的芯片、封装专利都没有到期。当然,每年都会有些专利陆续到期,但每年都会有新的专利授权。从目前的态势来看,当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些基础性的关键专利将越来越少,而LED行业中下游专利将会是未来竞争的重点。 小编:您怎样看待中国LED产业的专利和知识产权市场?有什么样的好的意见和建议? 赵汉民:专利背后代表的是创新。目前中国LED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已居全球前列,但是在专利质量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市场竞争面前,我们需要尊重和积极维护知识产权,保护创新,坚决打击违反知识产权的行为,同时要加强技术创新和自身的专利保护,努力在LED技术发展上取得一席之地。 据赵汉民介绍,晶能光电自2006年开始研发颠覆性的硅衬底氮化镓LED技术,目前已在全球取得330多项专利。 基于硅衬底的氮化镓LED技术由于其氮化镓薄膜及硅衬底基板材料之间晶格常数及热膨胀系数失配的物理特性,对工业界是个长期难以解决的难题。晶能光电通过持之以恒的研发,终于取得了突破性成功,开发并产业化了150lm/W以上,高性能、高良率、达到能源之星标准要求的高可靠性硅衬底LED系列产品。 2012年6月,赵汉民出任晶能光电(江西)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让中国LED照明器件亮满世界”的梦想,就是那时产生的。“目前,全世界90%的鞋和玩具都是中国生产的。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持有自主研发技术的中国LED照明器件,也能够占领世界市场的80%-90%。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不只能做代工,也有自己的尖端技术,并能借此实现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