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下中国LED企业须做好专利布局》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 tengfei
  • 发布时间:2016-07-26
  • 近日,全球LED芯片巨头日亚化学率先点燃专利战局。随着LED产业链的不断成熟,LED企业全球化竞争中专利将成为企业布局的重中之重。本文采访了晶能光电首席技术官赵汉民,解读中国LED企业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下的专利布局策略。小编:赵总您好!当前LED产业的发展已经迈进了成熟期,专利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随着国际化的专利战愈演愈烈,请问您是怎么看待这种局面的?

    赵汉民:知识产权诉讼是商业竞争的重要手段。正如你所说,当前LED产业的发展已经迈进了成熟期,专利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持续愈演愈烈的状态,有竞争在,专利战就不可避免,这也是中国LED企业国际化的必由之路,将成为“新常态”。但专利战的发起将不再“任性”。

    小编:请您介绍一下晶能光电在LED行业拥有哪些比较重要的专利技术?这些专利在行业内有什么样的重要影响?

    赵汉民:晶能光电围绕硅衬底LED技术,在外延、芯片、封装和应用都布局专利保护。具体而言,我们一些重要的专利分布在在硅衬底LED外延技术、垂直结构芯片技术、倒装芯片技术、白光芯片技术以及陶瓷封装等方面。这些专利使我们在大功率芯片技术和封装技术上有比较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我们可以给我们的客户提供这些专利保护。

    同时,利用这些专利技术,我们开发了一系列的大功率垂直结构芯片、倒装芯片和陶瓷封装产品。最近几年这些产品不仅在性能上得到迅速提升,而且市场占有率持续增大。我们的大功率LED产品性能已经达到了那些专注大功率LED的国际大厂的水平。

    小编:近年来晶能光电在专利布局方面的策略和最新动态是什么?如何应对潜在竞争对手的专利围剿?

    赵汉民:我们一直走的都是自主创新研发的技术路线,以自身的专利技术进军国际市场,因此,我们在欧盟、美国、日本以及韩国等LED发达地区申请了大量的专利,进行了专利布局。

    面对竞争对手的专利围剿,自主创新是永不变更的主题,通过持续的创新和技术发展,不断开发自己有专利保护的核心技术和产品。除此之外,透过海外并购获取专利权,获得海外企业的卓越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专利实力,也是晶能策略之一。

    小编:在2017/2018年左右,一些国际大厂的专利将先后过期,您怎么看待后续的专利市场竞争?

      赵汉民:虽然在2017/2018年左右,一些国际大厂的重要专利会到期,尤其是日亚的核心白光专利会到期,对于LED照明来讲会带来很多利好。但是还有很多非常重要的后续的外延专利和大量的芯片、封装专利都没有到期。当然,每年都会有些专利陆续到期,但每年都会有新的专利授权。从目前的态势来看,当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些基础性的关键专利将越来越少,而LED行业中下游专利将会是未来竞争的重点。

    小编:您怎样看待中国LED产业的专利和知识产权市场?有什么样的好的意见和建议?

    赵汉民:专利背后代表的是创新。目前中国LED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已居全球前列,但是在专利质量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市场竞争面前,我们需要尊重和积极维护知识产权,保护创新,坚决打击违反知识产权的行为,同时要加强技术创新和自身的专利保护,努力在LED技术发展上取得一席之地。

    据赵汉民介绍,晶能光电自2006年开始研发颠覆性的硅衬底氮化镓LED技术,目前已在全球取得330多项专利。

    基于硅衬底的氮化镓LED技术由于其氮化镓薄膜及硅衬底基板材料之间晶格常数及热膨胀系数失配的物理特性,对工业界是个长期难以解决的难题。晶能光电通过持之以恒的研发,终于取得了突破性成功,开发并产业化了150lm/W以上,高性能、高良率、达到能源之星标准要求的高可靠性硅衬底LED系列产品。

    2012年6月,赵汉民出任晶能光电(江西)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让中国LED照明器件亮满世界”的梦想,就是那时产生的。“目前,全世界90%的鞋和玩具都是中国生产的。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持有自主研发技术的中国LED照明器件,也能够占领世界市场的80%-90%。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不只能做代工,也有自己的尖端技术,并能借此实现更快发展。”

相关报告
  • 《LED行业竞争格局明朗 巨头纷纷跨界布局》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tengfei
    • 发布时间:2016-06-01
    • 回顾LED产业发展,经过了价格战等恶性竞争时期,产品价格已经突破底线。行业产能过剩,企业利润摊薄,能活下来的企业基本都经过了血与火的考验。随着产业大环境不断提升,国家也倡导企业创新,LED产业也需要进入到创新转型期,这就需要资本市场的推动。 LED行业资本运作频频 4月19日,曾收购飞利浦Lumileds的金沙江资本宣布成立LED照明产业基石基金,有限合伙人包括中国高科技板块领军企业、台湾产业集团和知名民营企业家等,规模高达10亿美元。基金引入包括LED照明业内知名的苏江华先生、范振灿博士等经验丰富的团队成员,以“在中国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照明企业”为目标,依托金沙江资本十余年来持续精选并培育的照明产业链,打造世界级LED照明平台,进一步优化全球供应链,推动全球LED产业朝更高质量、更高品质发展。目前此支基金已被超额认购。 5月16日,全球排名前十的LED封装龙头木林森股份发布公告,拟使用自有资金与和谐浩数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和谐浩数”)或其关联企业、其它投资者共同设立一家有限合伙企业。该合伙企业主要通过参与增资、股权受让等方式取得LED行业优质企业的股权;收购LED行业优质资产。认缴出资额暂定为人民币5亿元,具体金额将在各方签署的正式合伙协议中确定,后期可根据投资情况增加出资额及投资人。 5月19日,TCL集团与湖北省长江引导基金、湖北科投宣布共同组建一只百亿规模的产业并购基金,重点投资于TMT、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及“互联网+”等领域,基金首期募集金额为30.1亿元。 5月24日,LED芯片龙头三安光电发布公告称,公司将以自有货币资金出资人民币1200万元与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晋江安瀛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共同设立福建省安芯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范围为投资管理、投资咨询。此次成立的安芯基金将落户晋江,基金目标规模500亿元,首期出资规模75.1亿元。将主要投向III-V族化合物集成电路产业群以及其他集成电路产业链为主的半导体领域,涵盖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设备和应用等环节。 LED产业链主要分为上游外延片和芯片、中游封装和下游产品应用: 目前,中国LED产业链的竞争格局主要如下: 一、产业链上游竞争格局 中国LED产业链上游外延片与芯片制造专利被欧日美企业垄断。外延片和芯片制作环节是专利竞争最激烈、资金投入最大、技术和设备要求最高的环节,制造专利几乎被日亚、CREE、Lumileds、OSRAM、GElcore、丰田合成等日本、欧美企业垄断。 LED产业链中最为关键的外延片生产设备制造厂家主要有美国的Veeco、德国的Aixtron,以及日本的NipponSanso和NissinElectric,日本企业只供应本国,不出口。封装设备企业主要有ASM、大族激光等。 二、产业链中游竞争格局 LED产业链中游封装环节,台韩企业技术进步明显,销量赶超欧美。台湾和韩国拥有消费电子完整产业链,产业上下游相互配套,供销稳定,具有背光市场的产业优势,其LED封装企业产量和营收均居世界前列,但他们与欧日美企业仍有技术差距。 三、产业链下游竞争格局 LED产业链下游应用环节,本土企业享有渠道与成本优势。国外知名照明企业GE、Osram、Philips依然在LED照明设计专利、生产技术、产品品质上领先,但本土企业依靠国内政府补贴、招标等政策扶持以及劳动力成本、销售渠道等优势,与国际品牌共同分享市场份额。 近年来大玩跨界的LED企业布局: 奥拓电子:LED+金融服务 2014年,奥拓电子就以投资鹏鼎创盈为金融电子业务转型提早布局。此前,奥拓电子曾提出了“双翼齐飞”发展的远景规划:一翼是LED应用,另一翼便是金融电子。奥拓电子表示,在互联网金融的大趋势下,传统银行正在逐步转型,智慧银行、社区银行等新的银行形式在逐步显现出来,未来公司将积极做好LED业务和金融电子的同时,在发挥原有优势的基础上,进行相关联业务的创新。 联建光电:LED+数字传媒 LED显示屏大鳄联建光电通过成立联动文化,收购收购分时传媒、友拓公关、精准分众、易事达等公司形成了软硬一体化、数字化、线上线下整合传播平台;同时,又通过对4家互联网传媒及户外广告业务领域的公司的并购,初步搭建其“数字户外传媒集团”,确立了公司数字设备技术、品牌公关服务和户外媒体网络等几大核心业务。 雷曼股份:LED+体育 自2011年起,雷曼成为中超联赛的官方赞助商,涉猎足球产业以来,其在体育行业的动作就接踵而来。2015年4月,李漫铁以自有资金投资500万设立主营足球相关业务的移动互联网APP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雷曼第十二人科技有限公司”;2015年7月,雷曼与李漫铁、北京雷曼凯馨共同出资设立雷曼凯兴体育文化基金,专注投资于符合公司发展战略的体育文化、体育科技、互联网等领域;去年,雷曼股份又冠名葡甲。可谓,雷曼股份与体育产业的缘分越积越深。 利亚德:LED+文化 2016年开始,利亚德宣布将业务板块划分为文化板块和科技板块。通过对金达照明、互联亿达、励奉文化、金立翔和品能光电的收购,利亚德的业务整合效果显着。利亚德表示,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上将视听科技与文化创意完美融合的成功案例,利亚德将集团内各子公司在视听文化领域的品牌优势、创意优势、产品技术优势、经验优势等进行资源整合,打造出新型的“城市文化、旅游、演艺”经营模式。 勤上光电:LED+教育 2016年1月份,勤上光电披露将以拟以发行股份及现金支付的方式收购广州龙文教育100%股权。通过交易后,广州龙文教育将成为勤上光电的全资子公司,勤上光电将实现LED产品与K12辅导服务的双主业布局。 鸿利光电:LED封装+车联网 此前,鸿利光电已提出2015年发展战略,将评估选择进入新的适合公司未来发展的新产业,努力将新进入的产业打造成与LED并重的双主业形态。鸿利光电未来将把公司第二产业的发展方向放在车联网上。首先,鸿利光电以自有资金4500万参股车联网厂商江苏南亿迪纳科技18%股权。通过本次交易,鸿利光电将切入车联网行业。继参股江苏南亿迪纳科技之后,鸿利光电拟以现金1.95亿向深圳市慧视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增资。待投资正式实施,将进一步加快公司在新兴产业车联网行业布局的步伐。 除上述企业之外,艾比森、万润科技、三雄极光、三安光电等企业在经营LED业务的同时,均有涉及第二产业。由此可见,跨界成为一种趋势,同时也成为企业积极拓展新利润增长点的方式之一。
  • 《LED企业海外并购再爆发 国际化战略布局升级》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tengfei
    • 发布时间:2016-08-16
    • 近两年来,中国照明企业海外并购持续升级,更有愈演愈烈之势,其意图通过国际品牌优势迅速布局全球市场,升级加速国际化战略。2015年,中国大批照明企业掀起海外并购潮,引起行业瞩目;2016年,新一轮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再上演,就在上月底,中国财团成功“拿下”欧司朗光源业务,木林森股份也由此备受瞩目。 国际品牌有价有市 细数可发现,中国照明企业在2015年便掀起了海外并购潮,期望通过收购国际知名品牌,迅速布局全球市场;进入2016年,中国照明企业收购海外案例成绩更为喜人。其中,国际性知名品牌、专利技术性企业等海外企业更受青睐,如飞利浦照明、欧司朗照明、日本东芝等国际照明巨头,自然是中国照明企业争抢的对象。 2015年3月31日,金沙江创投宣布,经过激烈竞购,由“GO Scale Capital”牵头的几家投资机构与飞利浦达成协议,拟以33亿美元收购飞利浦旗下Lumileds 80.1%的股份,这其中,勤上光电等国内照明企业参与此次并购。尽管飞利浦照明业务出售计划以失败告终,但从其对中国资本的吸引力就可见“飞利浦在国际市场的重要性”。2015年,欧司朗照明光源业务出售消息传出后,木林森股份、飞乐音响、德豪润达、雷士照明等中国照明企业参与抢购,最终以木林森股份等合伙人组成的中国财团以超过4亿欧元并购而告终。 进入LED照明时代,中国照明企业LED技术的逐渐成熟,并拥有多年的资源沉淀,在国内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和行业地位。事实上,在国际品牌强势市场优势之下,中国照明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脱颖而出,迅速形成其国际市场地位,其中难度之大毋庸置疑。 为此,通过资本并购海外国际品牌,获取其巨大的品牌优势,无疑是中国照明企业取得更大突破的最佳途径之一。当然,中国照明企业并购海外品牌,除了因其拥有国际品牌地位以外,还有的就是看中被收购海外品牌在某细分领域的技术优势、产能优势、渠道优势等。 事实上,在众多行业人士看来,中国照明企业并购海外知名品牌,是其市场竞争的一种方式与手段,海外知名品牌可以帮助自身快速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有利竞争地位,这也导致国际知名品牌企业一旦有“出售消息”传出,就变得非常抢手。然而,是否真的能“拿到即赢到”?还需市场及时间进一步验证。 “拿到”即是“赢到”? 国际战略步步为营 中国作为全球最集中的照明产业聚集地,可谓占据了全球产业“半壁江山”,凭借强大的制造优势及价格优势,使其LED照明产业持续保持着较高的增长态势,且在出口方面也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然而,随着LED照明产业利润空间持续缩小,经营成本压力加大,飞利浦、欧司朗等照明企业纷纷选择剥离照明业务,转而专注高技术和高利润的产业。为此,中国照明企业布局全球市场的战略机会来了,迅速展开国际化市场布局,摆脱国内高压低价竞争态势,成为当前众多中国照明企业的重大战略之一。 随着LED照明在全球市场的高度渗透,中国照明企业要在全球市场谋求更大的发展,如果还是停留在依靠价格优势赢取市场,已经难以保持强劲的动力和稳定的市场地位,现今必须迅速具备品牌、技术等优势。 从近期的海外并购案来看,“布局全球市场,实行国际化战略”成为中国照明企业海外并购最主要和最普遍的目的,如木林森收购欧司朗光源业务意在推动公司的国际化进程,并完善公司在LED行业的战略布局;飞乐音响收购喜万年品牌迎合了其“品牌、国际、资本”三大战略的发展方向;东山精密收购美国MFLX公司提升国际影响力,迅速建立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认知度;开发晶通过收购美国BridgeLux得以进入全球高端LED产业链,为未来发展筑就广阔的成长空间。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照明企业逐步进入国际市场,通过并购国际品牌企业占据一定的市场地位后,中国照明品牌国际化将更为突出。在品牌发展上,中国照明企业通过收购或控股国际品牌,进而取得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地位,进一步提升行业竞争力;在渠道拓展上,中国照明企业收购或控股国际品牌后,将直接获得这些国际品牌原有的渠道资源,迅速打开国际市场份额;在技术研发上,收购或控股国际品牌后,中国照明企业也直接获得国际品牌的专利技术或使用权限。 “舍得”源于“值得”? 多起并购案达数十亿 中国照明企业收购国际品牌的前景或是美好的,但“付出的代价”也必然是巨大的。据统计数据显示,在所统计的中国照明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当中,并购金额超过10亿元的案例并不在少数,占据近半数之多。当然,中国照明企业如此“舍得”花费巨资收购国际品牌,可能还是考虑“值得”两字,如木林森股份等中国财团收购欧司朗照明业务后,将直接获得欧司朗丰富的渠道资源和高额营收业绩等。 近两年来,超过10亿元的海外并购案例随处可见,如木林森股份等中国财团以超过4亿欧元(人民币近30亿元)收购欧司朗照明业务;上海飞乐音响通过全资子公司飞乐投资在英国设立的特殊目的载体INESAUK Limited以现金预计13840万欧元收购Havells Malta Limited经整合的80%股份,同时通过全资子公司飞乐投资以现金1040万欧元收购Havells Exim Limited(简称“香港Exim”)的80%股份;东山精密投入40.72亿元募资额收购美国MFLX公司;康佳照明与东芝照明达成战略合作与供货协议,涉及金额超过10亿元等。另外,此前以失败告终的金沙江创投等财团计划以33亿美元收购飞利浦旗下Lumileds 80.1%的股份;德豪润达和飞乐音响及关联方分别拟收购欧司朗照明业务的事项以失败告终,但其中涉及资金巨大;三安光电以自有货币资金22600万美元收购GCS 100%股权,最终收购计划受阻而转为联合成立合资公司。 出巨资收购国际品牌以后,这必将对收购企业自身资金压力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收购后如何管理好国际品牌企业,充分利用其优势资源为自身布局全球市场就更为关键。首先,国际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已经拥有较高知名度和信誉,中国照明企业既要发挥好其品牌优势,更要尊重和保护好这些品牌的知名度和信誉;其次,中国照明企业要结合自身强大的制造优势和资源沉淀,依托国际品牌原有的渠道资源,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份额;最后,国际品牌拥有的核心技术优势可提供强大的竞争优势,中国照明企业也要积极转型升级,谋其创新发展之路。由此,企业花钱“大手笔”,但这钱一定要“花得值”,还需中国照明企业“善待”这些被收购的国际品牌。 “费心”而且“耗时”? 海外并购阻挠重重 纵观近两年来的这些海外并购案例发现,并非并购双方“你情我愿”就会轻易成功,既要解决并购双方之间诸多的问题,更要历经重重的外在阻挠,众多海外并购案例并购历程颇为艰辛,并且需要经历长时间的谈判。 首先,并购谈判环节复杂,困难与风险需一一化解。企业并购并非简单的资本与资源的交易,双方还需考虑对方的业务资源与自身是否匹配或冲突,理清对方的企业管理、跨国企业文化差异、企业运作等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并购方还需在并购前摸清对方的“底细”。待并购双方基本解决这些并购问题后,已经消耗双方数月或更长的时间。 其次,并购双方考量诸多,重重外在因素加剧考验。事实上,重大的国际并购案关乎国家切身利益,因此必须得到相关国家部门的审批通过。2016年1月,原本敲定由金沙江创投等财团收购飞利浦照明业务的案例,最终却遭到美国监管部门的反对而告吹。2016年7月,三安光电收购美国GCS的案例也未能得到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审批通过,双方“姻缘”只能改为合作。国际并购案不简单,这些繁冗的行政审批流程等不可预见的多种风险因素随时都将影响到并购案例的进展。 最后,竞争对手纷至沓来,并购案进展再添难度。因国际品牌是一个“馋人的香饽饽”,吸引众多资本方加入抢购,这就使得原本困难重重的并购案又多了不可控因素。欧司朗照明业务出售消息吸引了飞乐音响、德豪润达、雷士照明等中国照明企业第一时间加入并购,但这并非谁最先提出并购就能如愿,还要看并购方的品牌实力等因素,木林森作为欧司朗照明业务并购案的“后来者”,经过数月的谈判最终赢得了此次并购案。 那些年,那些擦肩而过 ——盘点未能“走到最后”的海外并购案 在中国照明企业海外并购“胜利果实”的背后,其实以遗憾告终的海外并购案数量并不少,这些未能走到最后的并购案可为中国照明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提供经验借鉴。纵观这些未能走到最后的海外并购案,其中“未能走到最后”的原因主要包括: 1、以国家安全等为由,反对国际并购案例; 2、竞争对手更胜一筹,在资本、产业、品牌等方面更占优势; 3、并购双方在业务经营、商务条件等方面存在较大分歧; 4、并购双方资产收购难以达成期待的协同效应; 5、并购双方条件不成熟,或造成并购方经营风险和成本等。 三安光电 2016年8月2日,三安光电发布《关于全资子公司对外投资进展公告》称,决定公司全资子公司厦门市三安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根据开曼群岛法律成立一 家全资子公司以自有货币资金22,600万美元收购GCS HOLDINGS,INC.100%股权,双方签署《合并协议和计划》。7月30日知悉,本次收购事项未能获得 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审批通过。鉴于双方均从事晶圆生产工艺的开发及制造,就合作达成共识,为实现双赢目的,双方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双方决定联合资源共同出资成立一家合资公司。 德豪润达 2016年7月30日,德豪润达发布《关于终止重大资产购买事项的公告》称,德豪润达向欧司朗提交非约束性报价函后,双方就合作细节展开过多次深入 的交流及谈判,但双方在业务经营、商务条件等方面存在较大分歧。经过认真评估,德豪润达认为本次资产收购难以达成期待的协同效应;鉴于此,公司决定放弃。德豪润达将继续寻求在照明行业的其它国际并购机会。 勤上光电 2016年1月25日,勤上光电公告显示,公司已与天津知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在上海自由贸易区设立上海知信勤上资产管理中心(有限合伙),拟通过上海知信勤上资产管理中心(有限合伙)投资GSC Target SPV,L.P,进而间接对飞利浦流明进行投资。由于美国政府出于国家安全考虑,GSC Target SPV,L.P.收购飞利浦流明存在无法通过政府审批的实质性障碍,因此,GSC Target SPV,L.P.与交易对方经协商,将不再进行飞利浦流明的并购事宜。 飞乐音响 2015年7月22日,飞乐音响拟向德国欧司朗(OSRAM Licht AG)发出非约束性函,飞乐音响及关联方或将通过一家新成立的特殊目的收购主体(SPV),期望收购德国欧司朗计划分拆的渠道业务。2015年9月10日及2016年1月7日,飞乐音响分别发布了《拟向德国欧司朗(OSRAM Licht AG)收购其照明业务项目的进展公告》,但没有收购欧司朗照明业务实际性的进展。 洲明科技 2015年7月14日,洲明科技公告称,公司拟并购全球能效管理领域一知名企业子公司的事项条件不成熟,为减少公司经营风险和成本,从保护全体股东的利益出发,公司决定终止本次筹划的事项。据悉,洲明科技拟在LED照明领域进行海外投资,目标公司为全球能效管理领域一知名企业的子公司,该公司主要从事商业照明和家居照明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并拥有独立品牌。 金沙江财团 2016年1月,飞利浦宣布,由金沙江创投等财团收购飞利浦照明业务的案例,最终却遭到美国监管部门的反对。据悉,2015年3月31日,金沙江创投宣布,经过激烈竞购,由“GO Scale Capital”牵头的几家投资机构已经成功收购飞利浦旗下Lumileds 80.1%的股份,该交易价值约33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