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催化膜制备及其应用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3-22
  • 平衡反应是自然界中的常见现象,它限制了化学反应在给定温度、压力、浓度、配比等条件下的最大转化率,在有机化学反应如酯化、硝化、缩酮、酰化等化学工业中的重要反应中尤为常见。同时,这类反应还多存在产物或原料的热稳定性差、副反应多、连串反应等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这类反应的产率并进而提高其原料利用率、减轻后续分离过程的能耗是困扰有机化工生产的一个重要难题。ISPR(In-Situ Product Removal)技术,即产物原位分离技术,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式之一。

    其中,渗透汽化催化膜反应器(Pervaporation membrane reactor, PVMR)以渗透汽化(Pervaporation, PV)膜分离为基础,将PV膜组件与催化反应过程相耦合,通过PVMR打破反应热力学平衡的限制,从而获得更高的反应转化率。但在传统催化膜反应器中,PV膜本身多显示出催化惰性(Catalytically inert,图1b),只具有分离性能。催化剂一般分散于料液主体中进行催化反应,产物通过分离膜进行移除。其存在传质路径多,扩散阻力大,传质推动力小等固有缺陷(图1a)。

    为解决这些问题,北京化工大学膜分离过程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张卫东、卿伟华团队,针对传统PVMR中液相主体扩散是其关键控制步骤的问题,提出通过制备具有疏松多孔催化层和致密分离层的复合结构活性催化膜(Catalytically active membrane, 图2a),将催化反应从料液主体迁移到膜的表面,在消除传统PVMR中主体扩散阻力的同时,降低由反应物向催化位点扩散阻力,实现反应分离耦合过程的强化。该研究团队成功将固体酸催化剂,通过相转化法有效固定在PV膜表面,形成了具有“三明治”式复合结构的活性催化膜(图1c,d),以酯化反应为探针,系统考察了活性催化膜的反应-分离耦合强化效果。团队通过合理匹配反应和分离两个关键速率,使得产物在活性催化膜内生成后,直接通过膜的分离作用移除出反应器(消除向料液主体的反向扩散),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产物原位分离(Genuine In-situ Product Removal)(图2a,b),进一步强化了热力学平衡向产物方向的移动,产物转化率达到了100%(图2c)。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化工顶级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第一作者为卿伟华博士,通讯作者为张卫东教授。

    该工作不但极大拓展了PVMR的应用范围,而且通过系统研究各组分在PVMR及膜内传质规律,阐明了活性催化膜的强化机理。对开发和设计活性催化膜及其反应器,特别是微小尺度及高空速条件下新型催化膜反应器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应用价值。

相关报告
  • 《铁基薄膜催化剂清洁应用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7-16
    •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被普遍认为是引起全球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VOCs组分各异,主要形成于化工、电力和医药植物、机动车辆和飞机尾气、加油站、石油精炼、印刷、食品加工、汽车以及纺织制造业等工业制作及运输过程。近年来,随着人口、工业化、交通和城镇化的快速增长,发展中国家雾霾污染异常严重且持续存在。例如,到2020年,中国的VOCs排放量预计将比2005年增长49%。因此,目前除了对VOCs排放进行严格控制外,迫切需要开发和应用高效脱除VOCs的方法和技术。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新技术实验室燃烧化学团队采用脉冲雾化热蒸发化学气相沉积(PSE-CVD,见图1)法制备了一系列高活性低成本的铁基过渡金属氧化物薄膜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废气模型组分(C2H2+CO)的催化脱除上。结果表明PSE-CVD能制备出物相可控的铁氧化物,且物相与形貌紧密相关。利用课题组发展的发射傅立叶红外变换光谱测得Fe-O的伸缩振动特征峰位于455和530波数,铁氧化物的程序升温还原特性顺序为Fe2O3→Fe3O4→FeO。从催化测试结果(见图1)可以看出,铁基薄膜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量化计算结果指出CO等分子在铁氧化物表面反应过程中,与吸附氧反应的能垒最低,表面LH和ER机理比氧化还原反应机理(MvK)更加合理(见图2)。   上述研究是在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和中央组织青年相关人才计划资助下完成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Proc. Combust. Inst. [37 (2019) 5445-5453] 和J. Taiwan Inst. Chem. Eng. [93 (2018) 427-435]上。
  • 《山西煤化所在碳微球制备及其催化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08-31
    •   近日,山西煤化所李学宽研究员团队与山西大学杨恒权教授团队合作,首次提出了以Pickering乳液为模板,基于表面活性剂乳滴限域空间组装来制备内部结构丰富的碳微球的合成策略,并取得成功。碳微球由于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低的流体阻力、便于与反应系统分离等特点,在实际的工业应用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尤其是具有多级或多区域内部结构的微球,不仅能显著提高内部的传质,更让发生在其内部的化学过程的时空控制成为可能。因此,合成具有可控内部结构的碳微球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然而迄今为止,现存的方法都无法满足在微米尺度上合成具有内部丰富结构的碳球。   面对这一挑战,研究人员提出了全新的合成策略,并且通过改变合成参数来可控的调整微球内部结构,得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内部多结构的碳微球库。同时,研究人员通过对中间过程的捕捉以及根据乳滴限域空间内相变的理论基础,提出了微球内部结构的演变机理。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员还发现乳滴的限域效应,这种效应不仅影响了微球内部结构的变化,更提高了中孔结构的有序性。通过乙酰丙酸加氢反应,团队人员验证了这些内部结构丰富的微球在内部传质和分离回收方面的优势,突出了其在工程应用上的优越性。此外,该策略还能够一步对碳微球进行N、Co功能化,所得催化剂在芳香硝基化合物选择性加氢过程中展现了优异的活性、选择性以及稳定性。上述研究结果为碳材料以及其他无机材料的合成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所揭示的形成机理以及乳滴限域效应为制备具有内部复杂结构的微球提供了一个通用的原理。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青年三晋学者等项目的资助与支持。相关工作发表于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10899?10904 (https://doi.org/10.1002/anie.201805022), 并得到Nature主页的highlight报道:“An interior-design guide for microscopic spaces—detailed polymer structures generated in water droplets can be turned into carbon spheres”(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8-057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