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基薄膜催化剂清洁应用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7-16
  •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被普遍认为是引起全球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VOCs组分各异,主要形成于化工、电力和医药植物、机动车辆和飞机尾气、加油站、石油精炼、印刷、食品加工、汽车以及纺织制造业等工业制作及运输过程。近年来,随着人口、工业化、交通和城镇化的快速增长,发展中国家雾霾污染异常严重且持续存在。例如,到2020年,中国的VOCs排放量预计将比2005年增长49%。因此,目前除了对VOCs排放进行严格控制外,迫切需要开发和应用高效脱除VOCs的方法和技术。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新技术实验室燃烧化学团队采用脉冲雾化热蒸发化学气相沉积(PSE-CVD,见图1)法制备了一系列高活性低成本的铁基过渡金属氧化物薄膜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废气模型组分(C2H2+CO)的催化脱除上。结果表明PSE-CVD能制备出物相可控的铁氧化物,且物相与形貌紧密相关。利用课题组发展的发射傅立叶红外变换光谱测得Fe-O的伸缩振动特征峰位于455和530波数,铁氧化物的程序升温还原特性顺序为Fe2O3→Fe3O4→FeO。从催化测试结果(见图1)可以看出,铁基薄膜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量化计算结果指出CO等分子在铁氧化物表面反应过程中,与吸附氧反应的能垒最低,表面LH和ER机理比氧化还原反应机理(MvK)更加合理(见图2)。

      上述研究是在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和中央组织青年相关人才计划资助下完成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Proc. Combust. Inst. [37 (2019) 5445-5453] 和J. Taiwan Inst. Chem. Eng. [93 (2018) 427-435]上。

相关报告
  • 《金刚石薄膜材料基础与应用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5-15
    •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将与特定生物识别单元反应而产生的化学信号转换为电学信号的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快响应速度、低成本、小型便携等优点,在临床医学、环境检测和检验检疫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催化活性的金属氧化物识别单元是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然而,金属氧化物识别单元电导率低,严重阻碍了反应过程中的电子转移过程,传感性能不佳。因此,从设计高效电化学生物传感电极结构角度出发,构建高导电性的纳米薄膜结构转换单元来负载高催化活性识别单元,成为本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金属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联合研究部薄膜材料与界面课题组姜辛研究员、黄楠副研究员指导博士研究生翟朝峰,利用CVD、PVD和电化学氧化技术研制出一种新型金刚石/碳纳米墙负载CuO的三维网状电化学传感电极并用于葡萄糖分子的检测工作。该电化学传感电极表现出宽的线性检测范围(0.5×106 -4×103 M)、高灵敏度(1650 A cm-2 mM-1)、低检测极限以及良好的选择性、优异的重现性和长期稳定性,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电极在实际分析人体血清时呈现出良好的回收率(94.21-104.18%),具有很高的生物分子识别能力。分析表明,优异的电化学传感性能主要源于具有优异物理化学性质的金刚石/碳纳米墙薄膜电极。一方面,碳纳米墙由数十层近乎垂直于衬底生长的石墨烯片层构成,不仅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和大的比表面积,还具有丰富的高电化学活性的石墨棱边、易于传质的开孔结构、不易团聚、结构稳定等特点。另一方面,高杨氏模量的金刚石以纳米片的形式贯穿整个薄膜电极,进一步提高电极在应用过程中的机械结构稳定性。这种独特的三维网状结构能够加快葡萄糖分子质量传输,及时将催化反应产生的电子传输回电化学回路,从而表现出卓越的电分析性能和长期稳定性。此外,该三维网状电化学传感电极同样适用于负载其它生物识别单元,在高性能电化学生物传感器领域展现出较大的潜力。该碳纳米结构还将在电化学能量存储与转化、电催化等领域具有研究价值。相关研究成果受邀发表于Small(in press, https://doi.org/10.1002/smll.201901527)。  以上基础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基金和沈阳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资助。
  •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单原子催化剂应用于生物质转化反应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6-07
    •   近日,我所航天催化与新材料中心的王爱琴研究员、张涛院士团队在长期从事单原子催化剂和生物质转化研究基础上,首次将高金属载量的Ni-N-C单原子催化剂应用于生物质转化反应中并取得重要进展。相关工作以通讯形式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上,并被选为热点文章(Hot paper)。   生物质作为一种可再生碳资源,将其转化为多元醇、芳烃、烷烃等高附加值化学品具有重要意义。Ni基催化剂在生物质的加氢、加氢裂解和加氢脱氧等反应中已被证明具有高催化活性。然而,在生物质转化的反应介质中(强酸、高温、水热),大部分Ni基催化剂并不能够稳定存在,这主要是由于低价态Ni0/Niδ+催化活性物种在酸溶液中发生溶解、流失以及聚集长大等过程,从而导致催化剂的失活。该缺点也成为了限制Ni基催化剂应用于生物质转化反应中巨大的障碍。因此,急需发展一种新型耐酸稳定的Ni基催化剂并用于生物质加氢领域。   近来,M-N-C单原子 (M通常指Fe/Co/Ni等过渡金属) 在ORR、HER、CO2电还原等电化学反应以及有机合成中表现出优异性能。得益于过渡金属M与杂原子N之间的强配位作用,M-N-C单原子催化剂有望抵抗住酸流失和热聚集。此前,该研究团队已经合成出单原子分散的Co-N-C催化剂和Fe-N-C催化剂(J. Am. Chem. Soc., Chem. Sci.),经过酸刻蚀处理后的Co/Fe单原子在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中表现出非常优异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近日,该团队又发展了金属载量高达7.5wt%的Ni-N-C单原子催化剂,并应用于纤维素转化制备多元醇 (乙二醇和羟基丙酮)反应。对比活性炭负载的镍纳米颗粒催化剂 (Ni/AC),Ni-N-C单原子催化剂在245°C、6MPa的H2氛围、强酸和高温水热的苛刻条件下,表现出很好的耐久性,催化剂可循环7次以上且未见明显的活性降低和单原子聚集长大。通过深入表征,成功解析出Ni-N-C单原子催化剂的活性中心为(Ni-N4)┅N构型,并通过与清华大学的李隽教授合作,借助理论计算与对照实验,揭示了H2分子是通过在Ni2+(路易斯酸位)和近邻未配位的吡啶态N原子 (路易斯碱位) 组成的FLPs(受阻路易斯酸碱对)位点上以异裂方式解离活化的。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教育部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