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tner:人工智能创造的岗位更多》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2-15
  • 【环球网智能报道 记者 张阳】据印度经济时报12月13日报道,据国外调研机构Gartner研究表明,人们大可不必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而感到焦虑,Gartner表示,到2020年将有180万个工作岗位被淘汰,但届时将创造230万个就业岗位。人工智能未来可创造的岗位远比其取代的岗位多。

      根据Gartner的数据,2020年将成为与人工智能有关的就业动态关键之年,人工智能将成为积极的工作动力。受人工智能影响的工作岗位数量将因行业而异;到2019年,医疗、公共部门和教育部门将不断增加就业需求,而制造业将受到严重的打击。在2021年,人工智能的增加将产生2.9万亿美元的商业价值,并重新获得62亿小时的劳动生产率。到2022年,五分之一从事非常规工作的工人,将依靠人工智能来完成工作。

      Gartner的研究副总裁斯维特拉娜·西库拉(Svetlana Sicular)在新闻稿中说 “过去的许多重大创新都会经历暂时失业的过渡时期,之后是复苏,然后是商业转型,人工智能也可能会遵循这条发展路线,”

      许多工作的生产率将因人工智能技术而获得提高,数以百万计的中层和低级职位将被取代,但同时也将会创造数以百万计的高技能、管理岗位甚至初级技能岗位。

      “不幸的是,大多数灾难性的裁员警告都把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混淆了——这掩盖了人工智能的另一面——智能增强。” 斯维特拉娜说。

      人工智能已经被应用到高度可重复的任务中,在这些任务中可以对大量的观察和决策进行分析。然而,将人工智能应用于非日常工作更有可能帮助人类,而非取而代之。人类和机器的组合,将比单一人类专家或由人工驱动的机器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相关报告
  • 《美科技专家:人工智能将创造数十万新增就业 中国有竞争优势》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5-23
    •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已具有竞争优势。”来自美国Gartner公司的资深科技专家Peter Sondergaard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指出,人工智能将在未来两三年内通过催生新的产品和服务带来数十万新的就业机会,同时对人工智能领域和中国发展人工智能前景作出乐观研判。 “现在总有人搞噱头说,在未来所有的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我认为这是耸人听闻的预测”,Sondergaard说,“你可以把我称作是对于人工智能的乐观派,我认为人工智能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现在社会中的很多重要的问题”。据他预测,到2020年,全球范围内与之相关的工作岗位净增长预计将达到50万个。并研判称,中国对于人工智能的投入将会是一笔“很好的投资”。 作为Gartner全球研究部门的执行副总裁,Sondergaard领导着该机构遍布全球的2500名研究分析师和顾问,为全球90个国家的逾11000家企业提供服务。该公司对行业趋势的报告因被认为兼具科技前瞻性和商业务实性而受到业界广泛重视。 Sondergaard近来多次发表有关“人工智能未来趋势”的演讲并强调,人工智能将带动整体就业机会的正向增长。他将人工智能给人类就业带来变革的“时间点”设定为目前统计数据可以观测分析的2020年,届时人工智能会创造250万个新的工作机会,同时会减少180个传统就业岗位,净增长为50万。 Sondergaard将人工智能所解决的问题分为三类:第一,通过技术来改善用户的体验。第二,通过技术来优化成本、优化流程。第三,人工智能可以带来新的产品和服务。其中优化过程将导致传统就业岗位的减少或消失,同时新的产品和服务将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在整个更新换代过程中,人工智能将实现它对于人类生产而言的最大效益―提高生产力。 至于在哪个行业将最先看到人工智能的现象级应用,Sondergaard指出,现在全球已有4%的公司开发出‘现象级’的人工智能应用,基于全球公司和组织的调查结果,其行业应用呈现出清晰的倾向,即:通信、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接下来,还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在那些有着复杂的生产要求和海量数据规模的重型行业得到应用,比如: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再进一步,人工智能会推广到医药、医疗、保健等领域。 从公司维度看,目前应用人工智能的是“超级七大公司”(即阿里巴巴、百度、腾讯、谷歌、脸书、微软、亚马逊),但预计从2019年开始,一些小微初创企业对人工智能的应用会实现赶超。 对个人用户来说,随着人工智能日臻成熟,个人设备到2022年将比家人更了解我们的情绪状态。情感AI系统与情感计算正在赋予日常物品探测、分析、处理和回应人类情感和情绪的能力,而“商业模型产品”已经问世,在不久的未来,除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家居设备外,可穿戴设备和智能汽车都将成为可以搜集、分析和处理“情感数据”的移动终端。 从全球技术竞争的角度看,Sondergaard强调,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将是场“全球竞赛”。他将信息和数据比喻为“21世纪的石油”,并指出,“石油本身是没有价值的,需要萃取加以精炼才能获得其真正的价值”,“也就是说通过软件和技术获得数据和信息当中的价值,这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维度。” “中国的价值和优势,当然在于有非常大的体量、非常大的市场”,Sondergaard指出,目前中国还在实现一个转型过渡:由传统的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灯塔式”巨头公司,到越来越多的小型的、更为广泛的初创公司加入竞争,很多以前只关注某一细分市场和特定功能的垂直领域的公司也加入进来。他还指出,目前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规模在全球范围内也具有优势。 从更广泛的视角看,Sondergaard认为,技术竞争中获胜的应该是全人类,因为其最终目的是用技术解决一些根本问题,如改善人们的健康、保护全球环境等。 .
  • 《世界经济论坛报告:2022年人工智能将新增58000万个新岗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9-19
    • 正在天津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一份报告认为,尽管到2025年机器将取代人类负责更多工作,但在未来五年内人工智能的发展仍会净增加5800万个新工作岗位。 18日到20日,第十二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天津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打造创新型社会”,这也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以第四次工业革命为主题的世界经济论坛峰会。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8未来就业》报告,自动化技术和智能科技的发展将取代7500万份工作。但该报告指出,随着公司重新规划机器与人类的分工,另有1.33亿份新工作将应运而生,也就是说到2022年净增的新工作岗位多达5800万份。 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涉及对来自全球300多家公司、各个行业的人力资源官员、战略主管和首席执行官的调查。受访者代表了1500多万名员工和20多个总计占到全球经济70%的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 与此同时,报告认为,新工作的质量、地点和形式将发生“重大改变”,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认为稳定的全职工作将越来越少。越来越多公司可能会选择使用自由职业者或专业承包商。随着机器与人类之间的劳动分工不断发展,员工也将需要不断学习新技能。 接受世界经济论坛调查的公司表示,目前机器可以完成的任务占到当前工作的29%,但到2022年,预计机器可以完成的任务将多达42%。 世界经济论坛新经济与社会中心主任阿迪亚·扎赫迪表示,虽然自动化可以提高公司生产力,但他们也需要在员工身上做投资以保持竞争力,“这既是道德要求也是经济要求。”他认为,如果不积极主动,企业和员工可能会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失去潜在经济价值。 全球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的一份分析也给出了相似的预测。分析指出,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和其他形式的智能自动化可以促进生产力,创造出更高的产品和服务。虽然不少工作在未来将被取代或发生实质性改变,但新的就业机会也会随之出现,为整个经济带来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