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科技专家:人工智能将创造数十万新增就业 中国有竞争优势》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5-23
  •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已具有竞争优势。”来自美国Gartner公司的资深科技专家Peter Sondergaard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指出,人工智能将在未来两三年内通过催生新的产品和服务带来数十万新的就业机会,同时对人工智能领域和中国发展人工智能前景作出乐观研判。

    “现在总有人搞噱头说,在未来所有的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我认为这是耸人听闻的预测”,Sondergaard说,“你可以把我称作是对于人工智能的乐观派,我认为人工智能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现在社会中的很多重要的问题”。据他预测,到2020年,全球范围内与之相关的工作岗位净增长预计将达到50万个。并研判称,中国对于人工智能的投入将会是一笔“很好的投资”。

    作为Gartner全球研究部门的执行副总裁,Sondergaard领导着该机构遍布全球的2500名研究分析师和顾问,为全球90个国家的逾11000家企业提供服务。该公司对行业趋势的报告因被认为兼具科技前瞻性和商业务实性而受到业界广泛重视。

    Sondergaard近来多次发表有关“人工智能未来趋势”的演讲并强调,人工智能将带动整体就业机会的正向增长。他将人工智能给人类就业带来变革的“时间点”设定为目前统计数据可以观测分析的2020年,届时人工智能会创造250万个新的工作机会,同时会减少180个传统就业岗位,净增长为50万。

    Sondergaard将人工智能所解决的问题分为三类:第一,通过技术来改善用户的体验。第二,通过技术来优化成本、优化流程。第三,人工智能可以带来新的产品和服务。其中优化过程将导致传统就业岗位的减少或消失,同时新的产品和服务将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在整个更新换代过程中,人工智能将实现它对于人类生产而言的最大效益―提高生产力。

    至于在哪个行业将最先看到人工智能的现象级应用,Sondergaard指出,现在全球已有4%的公司开发出‘现象级’的人工智能应用,基于全球公司和组织的调查结果,其行业应用呈现出清晰的倾向,即:通信、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接下来,还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在那些有着复杂的生产要求和海量数据规模的重型行业得到应用,比如: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再进一步,人工智能会推广到医药、医疗、保健等领域。

    从公司维度看,目前应用人工智能的是“超级七大公司”(即阿里巴巴、百度、腾讯、谷歌、脸书、微软、亚马逊),但预计从2019年开始,一些小微初创企业对人工智能的应用会实现赶超。

    对个人用户来说,随着人工智能日臻成熟,个人设备到2022年将比家人更了解我们的情绪状态。情感AI系统与情感计算正在赋予日常物品探测、分析、处理和回应人类情感和情绪的能力,而“商业模型产品”已经问世,在不久的未来,除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家居设备外,可穿戴设备和智能汽车都将成为可以搜集、分析和处理“情感数据”的移动终端。

    从全球技术竞争的角度看,Sondergaard强调,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将是场“全球竞赛”。他将信息和数据比喻为“21世纪的石油”,并指出,“石油本身是没有价值的,需要萃取加以精炼才能获得其真正的价值”,“也就是说通过软件和技术获得数据和信息当中的价值,这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维度。”

    “中国的价值和优势,当然在于有非常大的体量、非常大的市场”,Sondergaard指出,目前中国还在实现一个转型过渡:由传统的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灯塔式”巨头公司,到越来越多的小型的、更为广泛的初创公司加入竞争,很多以前只关注某一细分市场和特定功能的垂直领域的公司也加入进来。他还指出,目前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规模在全球范围内也具有优势。

    从更广泛的视角看,Sondergaard认为,技术竞争中获胜的应该是全人类,因为其最终目的是用技术解决一些根本问题,如改善人们的健康、保护全球环境等。

    .

相关报告
  • 《人工智能三大竞争优势》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6-07
    •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崛起,以及机器学习算法的突破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当今最热门科研领域之一,并被誉为人类创造的最后一个发明,基将对世界带来颠覆性的变化,同时激发出了种行种业无限的创新机遇。 在2018年中新人工智能高峰论坛上,北京大学访问教授吴霁虹发表了《开创人工智能的“三全”竞争优势》的精采访演讲。作为未来地图Al Bussiness Lab的董事长,吴霁虹认为人工智能今天可以帮助人们延展决策能力,为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效率提升。 那么人工智能到底有什么特别,能给人类的未来带来如此大的影响?吴霁虹从商业竞争的角度诠释了人工智能的三大优势——全智能、全领域、全球化。 全智能赋能人类超级能力 香港有家叫DKL的风投公司,聘请了一个叫做VITAL的机器人董事,VITAL其实就是一个人工智能分析系统,负责给任何一个投资项目提供数据分析,比如说做知识产权的分析,商业竞争对手的分析等。然后,DKL投资机构会根据这些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并得出最终的预判。 吴霁虹指出,传统的投资大多数依赖了直觉和经验,这种方式很难实现规模化,而且成功的机率也非常低。有了人工智能以后,我们可以把传统的投资理念变成基于数据、算法和案列等变量管理和分析决策的循环模式。 人类智慧活动的过程,主要是感知、传输、存储、处理、决策、传输到执行的一个循环,而人工智能在这些步骤上基本都超越了人类。利用语音、图像和其它传感器技术,通过云计算、模型训练和机器学习等,AI可以赋予人更加智能的决策判断。 今天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做到识别、预测、优化、决策、分类、匹配、判断、执行等运算,这些算法将给人们带来更多能力的提升。吴霁虹表示,在商业环境中AI将会比人类更懂用户,谁搞懂了客户需求,谁就掌握了话语权。其次在企业运营上,AI可以更加精准和高效地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品质。还有人工智能可以帮资源匹配,令企业的供应链系统更精准、更高效、更优质。 全领域赋能万亿级新经济 人工智能的应用将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盖的,基于机器学习的数据分析和决策能为各个行业带来全新的效率和新商机。吴霁虹表示,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从我们身边的衣食住行用,延伸到B2B、2C、2D再到2E,其带来可能是万亿级的产业,甚至可能是兆亿级的经济,例如AI+产业的这么一个新经济,可以创造一个巨大的增量。 科大讯飞在2016年之前市值不到100亿,甚至可能是几十亿的规模。但公司在2016年做了全方位的商业化战略部署,今天科大讯飞已经实现了800多亿甚至到1000亿的市值。吴霁虹分析认为,科大讯飞市值背后有B2B、B2C的商业模式,以及AI整个平台开放的支持,可以说今天科大讯飞的商业已经无所不在。 吴霁虹指出,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逻辑和我们过去所说的技术解决商业条款逻辑不一样,今天只要你掌握了核心技术,就可以无所不在地解决问题。 西班牙有家传统喜剧院引入了人工智能识别和AI交互系统,看戏观众如果笑一次付3欧元,全程笑只付24欧元,不笑不付钱。吴霁虹表示,AI不仅改变了我们传统的商业逻辑,还改变我们市场。例如安防系统,城市安全、智能化等这样的解决方案。还有今天我们看到的新零售,这些商业的后面是赋能200万家C2B2B2C的商业全新系统。 全球化赋能圈套圈新生态 一个叫理查德的创业者利用芬奇零售驿站实现12到25亿美元的年收入,实际上芬奇零售驿站是人+人工智能的新零售平台,人工智能扮演了合伙人的角色,它帮助理查德打理业务,在30亿用户的电商平台上管理1000多家厂商,大约有200多万种产品,包含了全球各个地方的商家。利用AI可以24小时进行工作服务,理查德获得更多业余时间,可以安排去各地旅游。 人工智能带来的是全球化模式,给企业更多机会,更多的商业生态圈。从商业竞争优势来讲,吴霁虹认为每个地方都有其竞争优势,比如美国有很多的竞争优势。对于中国来说,“一带一路”其实在创造一个全新的竞争优势。今天,南京和新加坡的关系可能就因为科大讯飞的一个技术,能够把它们联结在一起。中国本来是劳动力的输出国,而现在我们也在输出技术。 今天商业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和过去的商业操作系统是不同的,吴霁虹不赞同用弯道超车来形容,今天弯道超车一定会翻车。就是像公路和飞机的系统一样,今天的人工智能系统在逻辑、规则、技术、架构、材料、运营等等是完全不一样的。吴霁虹还表示,未来我们可能会发生两极分化,要么就是普通人的能力,要么就是获得超级能力的新人类,也就是说新人类和泛人类就是我们面临的未来。
  • 《人工智能抢饭碗?东莞机器换人后,新增就业超8万》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2-26
    • 在五株科技的电路板生产车间里,近20台设备在有条不紊地运转,机械手在忙不暇接打磨钻针……不到2分钟,一根根细长钻针就“出炉”。这个制造了全球近十分之一电路板的车间里,只有偶尔走动的几个技术员在操作机械设备,很难见到人头攒动的情景。 这仅是缩影。随着工业4.0的推进,东莞智造积极参与到全球智能制造的竞争中,“无人车间”、“智能工厂”在东莞这片土地上密集出现。与此同时在这轮新的科技进步和产业革命的进程中,人才结构也悄然发生变化,一大批高素质产业涵养的一线产业工人逐渐涌现。据东莞市人力资源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1月,东莞全市城镇新增就业8.06万人,打破“机器人抢工人饭碗”的论调。 从流水普工到工程师 产业转型倒逼人才“蝶变” 在劲胜智能的打磨车间里,只见在不停闪烁绿色信号灯的钻削加工中心,以及在自由翻转的机械手、AGV小车在运作,这里一个工人就能操作一条生产线。由于抓住智能制造的风口,劲胜智能不仅扭亏为盈,产值如今还跃升至70亿元。 在偌大的生产车间里,85后工程师李勇军拿着平板电脑一边遥控六轴机器人,一边查看中央系统收集的生产数据,为机器人指令的编写做决策参考。值得关注的是,李勇军从流水一线普工转型至如今研发工程师,兼任劲胜精密智能工厂营运部CNC领班,他用了4年的时间完成了转型。李勇军说:“相比以前枯燥的流水线工作,如今的编程工作颇具挑战性,当看到自己的作品正式运行的时候,往往兴奋到一晚上都睡不着。” 当李勇军埋头写代码、编程的时候,易事特的研发中心UPS开发部经理梁宇正在输入生产资料到公司刚从德国购买的SAP系统里,为明年的生产方案做准备。 随着工业4.0的深入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内部也掀起了一股“转型”的热潮,原本的产业工人逐渐转型到技术、研发等岗位,梁宇就是其中之一。用梁宇的话来说,自己是跟着易事特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易事特这些年从一家代工生产的工厂发展为进军海外的高新科技企业,而梁宇从起初进入企业担任流水普工到如今晋升为研发中心UPS开发部经理。 2005年,梁宇怀着梦想和激情来到易事特的工厂,成为一线流水工人。“那个时候工资每月只有600元,工作乏味、无趣,常年长时间重复同一工作,身心煎熬。现在年薪达十余万元,而且还能每天沉浸在学习里,让我充满了工作的激情和动力。”梁宇说。 记者在梁宇在易事特研发中心的办公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工具书、手写的密密麻麻的草图,为了应用好新系统,梁宇在持续学习智能化的知识。“智能化、自动化在推进的进程中需要掌握广阔的知识,必须永葆学习的心态和态度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 东莞机器换人一度被外界认为是机器人来抢饭碗,但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机器换人后,反而对具有一定技术、可以控制机器人的人才需求增加,而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东莞各大企业用工人数也有所上升。今年1月至11月,东莞全市城镇新增就业8.06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0043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015人,完成全年任务100.75%;促进创业12066人,完成年任务92.82%。全市用人单位就业登记519.15万人,同比下降2.08%。 易事特总裁办副主任张启聪说,自动化、智能化建设为企业和工人带来了“双赢”的局面,有利于企业腾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核心技术的研发,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倒逼员工积极学习技术,增加劳动的含金量,从而获得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并拿到更高的报酬。 “机器人不会抢工人的饭碗,反而为工人创造更多包括焊接、编程、操控设备等高端的产业岗位,引导人类用脑力从机械生产到智力生产的转变。”来自意大利的智能制造行业资深专家、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艾德罗在13日举行的主题为《工业机器人在3C产业应用》的培训上发布演说。艾德罗认为,随着智能化工厂的逐渐深入,工人自我增值的需求更为迫切,其薪酬水平也会随着其能力的提升相应得到改善。 从大学生到产业工人 车间迎来新变革 “现在智能设备的生产、工艺往往是复杂、多变的,这对产业工人的职业素养和知识架构有较高要求。”拓斯达机器人研发中心经理黄华说,现在拓斯达的大学生高达80%,连机械的装配环节对工人的要求也是大专学历以上。 伴随着“无人工厂”的逐步成型,高压高强度、低端制造、高危险性不再是车间一线的代名词,取而代之的是高薪酬的高端制造、系统化的精益生产等工业4.0,一大波大学生更愿意深入到车间一线工作学习、历练。 在拓斯达的机械手生产车间里,一款四轴机器人跟着早先设定的由10个点组成的轨道,进行定位、行走、抓取等动作……这款机器人是由王帅首次撰写的“命令”。 年仅22岁的王帅坐在机器人面前,紧盯着电脑屏幕检测其运行的轨迹,一旦发现其运行异常或偏离轨道,就立马做出调整。今年6月,王帅刚从海南大学交通运输(车辆运用工程)专业毕业,学习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已经成为这款四轴机器人的“创造者”。 在采访的过程中,王帅讲起了一个细节,“活用”了大学的知识。“那次在展会期间,展出的机械手几度断电导致数据错乱。”正当团队的成员在商讨解决方案的时候,王帅利用大学里学到C语言、电力学等专业知识协助工程师重新调适代码。另外他提议在机械手里拷入数据包文件,让机械手也能存储到“记忆”。 在王帅所在的研发中心电气工程部的另一头,是拓斯达研发中心的自动化项目部——负责机械设备后期的维护、前期的项目方案定制和对接。如何在生产线里合理配置自动化设备、以及为客户做定期的设备维护……将是产业工人杨检的职责。 “班里约60%的同学均在一线车间工作。”今年8月,杨检才从武汉传播技术学院数控技术和工业机器人专业毕业就加入了拓斯达,几个月时间里他轮值过组装、检测等多个岗位,最终选定在研发中心的自动化项目部。由于今年拓斯达快速扩张,今年企业招聘大学生的数量比去年增长85%。为了让大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拓斯达组织技能培训、定期考核等业务活动。 两年前,96后技术员刘亦龙从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数控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后就来到了五株科技,投入到企业的计算机辅助制造部门。“在很多人的眼中,一线的生产是黑暗的、机油味浓、工作乏味的。事实上,随着自动化发展的深化,如科幻片的智能化工厂已经从银屏搬到了现实,在智能工厂里,满目都是高大上的自动化设备,以及宽敞明亮的厂房。此外,工人在这里不仅可以学习到行业前沿的技术,还能获得晋升的机会。” 大学生频繁投身于生产一线,这跟东莞的先进制造业发展迅猛密切相关。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东莞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比重分别达50.3%和38.8%,比重分别高于去年同期1.4个和1.5个百分点,远超出全市平均水平。 从单一技能到综合技能 发挥人才支撑作用 当美国首条无人驾驶地铁穿行于夏威夷山水之间,为其提供核心供电系统的UPS不间断电源,该系统从设计到生产是来自于东莞的企业易事特3位东莞“工匠”——技术工李玉云、技术工程师蔡旸正、研发工程师鲍振华。该项目是中国制造的UPS系统首次进入美国地铁领域,也是易事特工程师与产业工人联合完成的项目。 这台美国无人驾驶地铁的第一台UPS工程样机,在工艺设计精湛的工程师和手艺熟练的技术人员的通力合作下,将图纸变成了现实。易事特总裁办副主任张启聪说,随着技术革命的推进,对产业工人工艺的要求也随之提升,不仅仅局限于操作机器人或者钉螺丝,而是综合技能的提升。工程师与工人以项目制联动研发和生产,可促进项目快速、高效落地。这样的合作机制,一方面工程师可以引导技术工人提升技术水平,技术工人也可以满足工程师对工艺的要求,达到共同生产的目的。 走进位于石碣镇的五株科技的生产车间里,刘亦龙在车间观察、比对新产品的各个工艺流程,为电路板图形设计、优化、制造做决策参考。“在实际生产中,不同的电路板有不同的制造和工艺要求,其中板材的厚度、间距对成品都有影响,因此画图前的考察和调研,注意留心这些细节,才能画出符合生产需求的方案。” 刘亦龙说,仅拥有单一的技能难以满足现代化生产的需求,产业工人的综合能力的提升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因此我们经常到工厂调研、学习,业余也经常补习专业的知识、上培训课,为自己的业务的提升多做功课。” 事实上,东莞的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也在逐步提升。2017年中国技能大赛——亚龙杯全国智能楼宇和电梯安装维修职业技能大赛11月30日在北京工贸技师学院落下帷幕,经过三日的电气设计、理论笔试、实操竞赛,最终获奖名单出炉,由东莞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代表东莞组建的队伍发挥出色,共9人获奖。值得关注的是,此次竞赛是东莞本土培育的技能人才首次取得全国性技能竞赛一等奖,实现了零的突破。 为了提升智能制造人才的综合水平,东莞今年年初发布的《强化新要素配置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态链》的要求,提出全市培养1万名智能制造技术人才的目标。其中明确指出,夯实智能制造技术人才基础,通过开展智能制造技术人才专题培训活动,对生产、研发、信息化等企业人员进行培训,培养出一批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助力东莞制造业转型发展。 今年以来,东莞市机器人产业协会、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协会等协会举办近50场人才培训,以“企业+协会+培训机构”相结合的模式,开展智能制造技术升级培训,优化企业内部人才培养体系,切实缓解企业专业人才紧缺难题。 记者了解到,为了提升产业工人的综合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支撑力量,欧美等国家尤为重视产业工人的技能培训。艾德罗说,中国与欧美等国家在自动化与机器人制造领域有近10年的差距,产业工人的职业涵养是造成其差距的原因之一。“欧洲拥有完善的技能培训体系,政府不仅出资培训产业工人,让其尽快适应生产,而且政府在培训阶段为工人提供低薪保障,保证其基本的生活。我认为这是东莞向智能制造高地挺进的方向之一。” 数读 1、今年1月至11月,东莞全市城镇新增就业8.06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0043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015人,完成全年任务100.75%;促进创业12066人,完成年任务92.82%。全市用人单位就业登记519.15万人,同比下降2.08%。 2、前三季度东莞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比重分别达50.3%和38.8%,比重分别高于去年同期1.4个和1.5个百分点,远超出全市平均水平。 文/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叶永茵 摄影 孙俊杰 策划统筹 靳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