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摘得2017年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8-11-22
  • 11月20-21日,第九届海洋强国战略论坛暨2017年海洋科学技术奖颁奖仪式在广西北海召开,我所以第一承担单位摘得一等奖1项,SOED国重实验室王迪峰研究员代表项目组领取该奖项。

    会上,我所所长李家彪院士做了题为《标准引领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的大会主旨报告,从ISO/TC8/SC13的发展历程、标准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推动等方面阐述了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努力,鼓励国内涉海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积极参与到国际海洋产业标准的制定中,抢占海洋技术发展的高地。

    作为本次论坛的一部分,我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承担了“深海采矿:机遇与环境挑战”分论坛工作,李家彪院士主持该论坛,来自自然资源部所属单位、中船重工集团、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多家涉海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专家学者针对深海采矿技术路径、国际海底管理规章制度和深海矿区环境等议题呈现了17个高质量报告。

    我所卫动实验室、海底科学实验室、生态实验室等20余名科研人员参加本次论坛活动。

相关报告
  • 《海洋研究所发明专利荣获第二届山东省专利奖一等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4-28
    • 日前,第二届山东省专利奖获奖名单公布,海洋研究所国内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提高PAC改性粘土消除海洋褐潮效率的方法”荣获山东省专利奖一等奖。   有害藻华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海洋生态灾害,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治理方法。本项目改性粘土技术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近海有害藻华应急处置技术,相比于天然粘土矿物,改性粘土的除藻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该专利技术针对传统作业方法下改性粘土材料的除藻效率常常低于预期水平的现象,发明设计了提高改性粘土现场施用除藻效率的方法,克服了改性粘土技术从实验室向现场转化时遇到的技术瓶颈,解决了困扰改性粘土现场施用效率偏低的问题,弥补了改性粘土技术推广应用技术中的短板,为改性粘土法治理有害藻华的现场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以该专利技术为推动力,改性粘土技术围绕“保障重点工程、保护近海生态环境、保障重大活动”三大目标,在我国近海已多次大规模应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北戴河浴场及厦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等水域环境保障、核电冷源用水安全保障、近海养殖水域健康维护等。   以该专利技术为基础的科研成果申请了10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2项通过了PCT国际检索),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0多篇,获得了2015年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发明类)一等奖等奖励,其技术方法和思路创新性明显,实用推广前景好,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该技术达到国内外同类技术方法的领先水平,2014年成为我国“赤潮灾害处理技术指南”的标准方法(GB/T 30743-2014);2016年与智利方面签署了利用改性粘土技术治理有害藻华合作协议,开始走出国门服务国际有害藻华治理。
  • 《海洋所4项科技成果获2016年海洋科学技术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7-11-16
    • 10月31日,中国海洋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OI青岛国际海洋技术与工程设备展览会在青岛市黄岛区开幕,会议对获得2016年度海洋科学技术奖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共有4项科技成果获奖,涵盖了海洋生态、海洋生物、海洋腐蚀等多个领域。其中,获海洋科技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孙松研究员等完成的“胶州湾生态系统长期监测与系统研究”项目获2016年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项目通过对胶州湾进行长达30年的长期观测和10多年的综合研究发现,在大的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化建设、大型海岸工程和资源开发利用对海湾生态系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能够做到维持生态系统健康、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研究发现胶州湾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确发生了改变,胶质类生物明显增加,饵料类浮游动物数量下降,甲藻等有害藻类数量增加;水体交换和大量的底栖贝类是维持胶州湾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因素。相关成果对海湾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海洋可持续发展、建立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等起到重要的科技支撑和示范作用。 颁奖仪式   王斌贵研究员等完成的“海洋红藻卤代活性成分的发现及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2016年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该项目通过方法集成和系统创新,构建、完善了海洋红藻卤代化学成分快速识别与精准鉴定的关键技术体系,发现了一系列以松节藻科为代表的海藻卤代化合物,揭示了其结构特征、分布规律与分子多样性,提高了海洋红藻卤代化合物的发现几率,获得了具有抗糖尿病、抗氧化等药用前景的高活性卤代化合物,为天然药物药理学和有机合成研究提供了目标分子,丰富和推动了海藻卤代化学的研究,为我国海洋红藻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邢荣娥研究员等完成的“定位壳聚糖硫酸酯制备与降血糖活性研究”项目获2016年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该项目通过可控和点击位点技术制备了系列不同分子量和不同位点的壳聚糖硫酸酯化衍生物。首次发现该衍生物具有抗氧化和降血糖等活性且分子量和硫酸酯基所在的位置是决定壳聚糖硫酸酯抗氧化和降血糖活性的主要因素,且发现其降血糖作用与强的抗氧化活性密切相关。本发现为含硫多糖衍生物用于药物方面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对深入开发利用甲壳质等海洋生物多糖资源,促进我国海洋生物新材料、生物制品及药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王鹏研究员等完成的“基于超疏水表面的海洋腐蚀防护技术开发研究”项目获2016年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该项目针对金属材料的海洋环境腐蚀问题,以自然界荷叶表面超疏水特性为借鉴,开发了一系列仿生超疏水表面制备技术;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超疏水特性对材料腐蚀过程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基于超疏水表面的海洋腐蚀防护机制。该项目的研究为超疏水表面性能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指导,也为基于超疏水表面的海洋腐蚀防护技术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同时丰富了海洋腐蚀理论,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近年来,随着海洋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国家、省市、部委科技项目的有力支撑下,通过成果集成和梳理,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涌现了多项省部级重要科技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