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研究所发明专利荣获第二届山东省专利奖一等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4-28
  • 日前,第二届山东省专利奖获奖名单公布,海洋研究所国内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提高PAC改性粘土消除海洋褐潮效率的方法”荣获山东省专利奖一等奖。

      有害藻华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海洋生态灾害,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治理方法。本项目改性粘土技术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近海有害藻华应急处置技术,相比于天然粘土矿物,改性粘土的除藻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该专利技术针对传统作业方法下改性粘土材料的除藻效率常常低于预期水平的现象,发明设计了提高改性粘土现场施用除藻效率的方法,克服了改性粘土技术从实验室向现场转化时遇到的技术瓶颈,解决了困扰改性粘土现场施用效率偏低的问题,弥补了改性粘土技术推广应用技术中的短板,为改性粘土法治理有害藻华的现场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以该专利技术为推动力,改性粘土技术围绕“保障重点工程、保护近海生态环境、保障重大活动”三大目标,在我国近海已多次大规模应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北戴河浴场及厦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等水域环境保障、核电冷源用水安全保障、近海养殖水域健康维护等。

      以该专利技术为基础的科研成果申请了10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2项通过了PCT国际检索),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0多篇,获得了2015年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发明类)一等奖等奖励,其技术方法和思路创新性明显,实用推广前景好,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该技术达到国内外同类技术方法的领先水平,2014年成为我国“赤潮灾害处理技术指南”的标准方法(GB/T 30743-2014);2016年与智利方面签署了利用改性粘土技术治理有害藻华合作协议,开始走出国门服务国际有害藻华治理。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xwzx/kydt/201804/t20180427_5003911.html
相关报告
  • 《研究所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成果喜获北京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9-15
    •  2020年9月10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市长陈吉宁、副市长崔述强、隋振江等领导出席会议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本次奖励大会获奖奖项包括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人物奖11项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成果奖154项,其中成果奖包括自然科学奖15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技术发明奖12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6项)、科学技术进步奖127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33项,二等奖93项)。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申报的“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该技术发明奖是研究所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方向,在2014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类)一等奖基础上,取得的新的里程碑。经过6年的努力,该项目在原有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突破了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关键技术难题,取得的主要创新性技术成果包括:攻克了先进CAES系统全工况设计与调控技术,发明多种新原理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攻克了先进CAES系统的高效宽负荷压缩机和膨胀机多级全三维协同设计技术,发明多种宽负荷压缩机和膨胀机;攻克了先进CAES系统的超临界蓄热(冷)换热器设计技术,发明高效超临界蓄热(冷)换热器;建成了国际首套10MW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示范系统,并实现产业化等。   该项目已申请压缩空气储能相关专利300余项,授权专利180余项,专利保护体系已覆盖中国、美国、日本、南非、欧盟等40余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培育出本领域的重要基础专利和高价值专利,根据第三方统计,以压缩空气储能为主题词的专利数量为国际第一,已成为国际上压缩空气储能领域的技术引领者。通过技术授权、技术入股和技术开发等方式,该技术已实现产业化收益达到18.63亿元,极大促进了我国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推广。   研究所非常感谢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弘光计划等对该项目的资助。 
  • 《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摘得2017年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11-22
    • 11月20-21日,第九届海洋强国战略论坛暨2017年海洋科学技术奖颁奖仪式在广西北海召开,我所以第一承担单位摘得一等奖1项,SOED国重实验室王迪峰研究员代表项目组领取该奖项。 会上,我所所长李家彪院士做了题为《标准引领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的大会主旨报告,从ISO/TC8/SC13的发展历程、标准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推动等方面阐述了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努力,鼓励国内涉海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积极参与到国际海洋产业标准的制定中,抢占海洋技术发展的高地。 作为本次论坛的一部分,我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承担了“深海采矿:机遇与环境挑战”分论坛工作,李家彪院士主持该论坛,来自自然资源部所属单位、中船重工集团、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多家涉海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专家学者针对深海采矿技术路径、国际海底管理规章制度和深海矿区环境等议题呈现了17个高质量报告。 我所卫动实验室、海底科学实验室、生态实验室等20余名科研人员参加本次论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