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保护是最关注的全球问题之一,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反应了物种的演化潜力和演化历史,然而现有的研究基本都是以小尺度地理种群为对象,单独评估每个物种及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而全国范围物种水平的陆生脊椎动物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评估工作尚属空白。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联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成都生物所等单位,全面收集和整理了已发表的中国陆生脊椎动物基于3种遗传标记的遗传多样性数据,基于此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荟萃分析,并基于之前已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调查了中国陆生脊椎动物的系统发育多样性。结果显示,基于线粒体基因标记的中国陆生脊椎动物遗传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研究人员在基于线粒体DNA的遗传多样性、系统发育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之间检测到其强正空间相关性;华南和西南地区陆生脊椎动物的遗传和系统发育多样性高于其他地区;对影响中国陆生脊椎动物遗传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分析发现,整体上年平均降水和年平均气温对基于线粒体基因的遗传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有显著正作用,而海拔和人口密度对其有显著负作用。该研究首次评估我国陆生脊椎动物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空间格局,提出我国大部分陆生脊椎动物物种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尚需开展评估,以及海洋生物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尚需加强的建议,研究结果对国家尺度的遗传多样性保护规划及2020后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制定具有重要科学支撑作用。相关研究成果于2021年1月22日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
丁陈君 摘编自http://www.ioz.ac.cn/gb2018/xwdt/kyjz/202101/t20210126_5878084.html
原文标题:魏辅文院士团队合作研究揭示中国陆生脊椎动物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