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所研究揭示自然选择在全球的地理分布模式》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 陈方
  • 发布时间:2021-03-08
  • 确定地球上哪些地方遗传多样性高,哪些因素影响遗传多样性的地理分布,不仅对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研究非常有意义,而且对人类健康、动植物育种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至关重要。
    最近的大尺度研究表明,中性或近中性基因的遗传多样性随纬度增高而降低,但对功能基因遗传多样性的地理分布规律则知之甚少。为此,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人员描绘了陆生哺乳动物一个多态免疫基因(MHC II DRB gene exon 293个物种,1515 条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在全球的地理分布,并量化了物种特征、正向选择以及人类活动对该免疫基因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研究发现,该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和正向选择频次呈现出明显的地理纬度梯度:赤道地区的遗传多样性高,正向选择频次高,随纬度增高,遗传多样性和正向选择的频次均下降。遗传多样性的地理分布受绝对纬度、物种的个体大小和正向选择的影响,与绝对纬度和个体大小呈负相关,而与正向选择的出现呈正相关。赤道地区正向选择频次高、进化速率快、遗传漂变速率低,因而遗传多样性高。该研究首次提出作用于高适应基因的正向选择地理纬度变化模式,对理解自然选择、物种特征以及遗传漂变等因素在地理上是如何塑造遗传多样性的分布,有重要意义。结果建议,低纬度地区的遗传多样性应优先得到保护。相关研究成果于2020年11月10日发表于Ecography上。
    吴晓燕 摘编自http://www.ioz.ac.cn/gb2018/xwdt/kyjz/202012/t20201215_5820822.html
    原文标题:李义明研究组揭示自然选择在全球的地理分布模式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首次揭示世界鲳属鱼类物种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格局》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2-21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所鱼类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团队在世界鲳科(Stromateidae)鲳属(Pampus)鱼类分类及地理分布格局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研究基于分子系统学和物种界定方法,综合分析了全球鲳属线粒体序列和分布数据,首次揭示世界鲳属鱼类物种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格局,相关成果发表在JCR一区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上。 鲳属鱼类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和温带海域,是世界及中国重要海洋渔业资源和经济鱼类,中国是鲳属渔业资源捕捞和利用大国,其年捕捞量和外贸进出口总量分别约占全球总数的 75%和80%。然而,由于鲳属物种间外部形态极其相似,物种区分缺乏重要形态鉴别特征,个别物种模式标本丢失,导致依据传统形态学方法建立的鲳属物种分类、地理分布以及系统演化关系长期存在较大争议。因此,揭示鲳属物种多样性组成及地理分布格局形成与演化历程,对未来世界及我国鲳科鲳属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海洋所鱼类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团队多年来致力于鲳科鲳属鱼类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先后发表了鲳属鱼类2个新种,珍鲳Pampus minor和刘氏鲳P. liuorum,重新指定了银鲳P. argenteus和灰鲳P. cinereus的新模标本,并提出印度-西太平洋鲳属可能具有更高的物种多样性的观点。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基于分子系统学和物种界定方法,整合全球1497条鲳属线粒体序列,建立全球鲳属线粒体序列数据集,对印度-西太平洋海域鲳属物种分类和地理分布进行系统分析,首次揭示了世界鲳属鱼类物种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格局,厘清世界鲳属7个有效物种,即:银鲳、中国鲳P. chinensis、灰鲳、刘氏鲳、珍鲳、翎鲳P. punctatissimus和素鲳P. candidus。研究结果表明,过去文献中报道的镰鲳P. echinogaster应为银鲳的同物异名。 研究结果还显示,鲳属物种多样性中心在印度-西太平洋中部,包括巽他陆架及南海周边海域,除素鲳仅局限分布于印度洋沿海外,其余6种均在该区域交叉分布。分化时间和生物地理重建结果表明,鲳属鱼类起源于晚中新世(约8.35–11.33百万年前)的印度-西太平洋中部,与印太交汇区生物多样性中心形成时间相近,推测鲳属起源可能与印太交汇区生物多样性中心形成有关。 海洋所博士研究生韦杰鸿为论文第一作者,刘静研究员和徐奎栋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B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资助。 文章链接: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mars.2022.1050386/full
  • 《快速进化的SARS CoV-2病毒的比较基因组分析揭示了系统地理分布的镶嵌模式》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4-13
    • bioRxiv预印平台于3月30日发表了印度马加德大学等发表的论文“Comparative Genomic Analysis of Rapidly Evolving SARS CoV-2 Viruses Reveal Mosaic Pattern of Phylo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文章指出,迫切需要针对新型SARS-CoV-2的通用疫苗的开发控制COVID19大流行,这种大流行似乎比以前的SARS和MERS暴发都要严重。但是,由于新型SARS-CoV-2显示出高传播速率,因此需要充分理解SARS-CoV2基因组中隐藏的潜在严重性。 该团队研究了来自全球不同地理区域的95个SARS-CoV-2菌株的完整基因组,以揭示新型SARS-CoV-2在全球的传播方式。该研究结果表明,邻国之间没有该病毒的直接传播模式,这表明疫情是受感染的人类前往不同国家的结果。该团队揭示了来自美国的10个病毒分离物中nsp13,nsp14,nsp15,nsp16(存在于ORF1b多蛋白区域)和S-蛋白质中的独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这些病毒蛋白参与RNA复制和加工,表明在美国人群中传播的新型SARS-CoV-2株比在其他国家中传播的高度进化。此外,该团队发现了一个来自美国的分离株(MT188341)在nsp16的2540位和2570位之间携带移码突变,该突变体起着mRNA cap-1甲基转移酶(2'-O-MTase)的作用。因此认为新型SARS-CoV-2的复制机制正在迅速发展,以逃避宿主的挑战以及适应生存。文章指出,需要考虑这些突变,否则将难以制定有效的治疗策略。ORF1ab多蛋白(dN / dS = 0.996,0.575)和S蛋白(dN / dS = 0.88)的dN / dS值也接近1,可能赋予病毒选择优势。通过构建SARS-CoV-2-人类相互作用基因组,进一步揭示了多种宿主蛋白(PHB,PPP1CA,TGF-beta,JACK1,JACK2,SOCS3,STAT3,JAK1-2,SMAD3,BCL2,CAV1和SPECC1)由病毒蛋白(nsp2,PL-PRO,N蛋白,ORF7a,MS-ORF3a复合物,nsp7-nsp8-nsp9-RdRp复合物)操纵以介导宿主免疫机制。 *注,本文为预印本论文手稿,是未经同行评审的初步报告,其观点仅供科研同行交流,并不是结论性内容,请使用者谨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