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首次揭示世界鲳属鱼类物种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格局》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2-21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所鱼类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团队在世界鲳科(Stromateidae)鲳属(Pampus)鱼类分类及地理分布格局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研究基于分子系统学和物种界定方法,综合分析了全球鲳属线粒体序列和分布数据,首次揭示世界鲳属鱼类物种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格局,相关成果发表在JCR一区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上。

    鲳属鱼类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和温带海域,是世界及中国重要海洋渔业资源和经济鱼类,中国是鲳属渔业资源捕捞和利用大国,其年捕捞量和外贸进出口总量分别约占全球总数的 75%和80%。然而,由于鲳属物种间外部形态极其相似,物种区分缺乏重要形态鉴别特征,个别物种模式标本丢失,导致依据传统形态学方法建立的鲳属物种分类、地理分布以及系统演化关系长期存在较大争议。因此,揭示鲳属物种多样性组成及地理分布格局形成与演化历程,对未来世界及我国鲳科鲳属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海洋所鱼类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团队多年来致力于鲳科鲳属鱼类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先后发表了鲳属鱼类2个新种,珍鲳Pampus minor和刘氏鲳P. liuorum,重新指定了银鲳P. argenteus和灰鲳P. cinereus的新模标本,并提出印度-西太平洋鲳属可能具有更高的物种多样性的观点。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基于分子系统学和物种界定方法,整合全球1497条鲳属线粒体序列,建立全球鲳属线粒体序列数据集,对印度-西太平洋海域鲳属物种分类和地理分布进行系统分析,首次揭示了世界鲳属鱼类物种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格局,厘清世界鲳属7个有效物种,即:银鲳、中国鲳P. chinensis、灰鲳、刘氏鲳、珍鲳、翎鲳P. punctatissimus和素鲳P. candidus。研究结果表明,过去文献中报道的镰鲳P. echinogaster应为银鲳的同物异名。

    研究结果还显示,鲳属物种多样性中心在印度-西太平洋中部,包括巽他陆架及南海周边海域,除素鲳仅局限分布于印度洋沿海外,其余6种均在该区域交叉分布。分化时间和生物地理重建结果表明,鲳属鱼类起源于晚中新世(约8.35–11.33百万年前)的印度-西太平洋中部,与印太交汇区生物多样性中心形成时间相近,推测鲳属起源可能与印太交汇区生物多样性中心形成有关。

    海洋所博士研究生韦杰鸿为论文第一作者,刘静研究员和徐奎栋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B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资助。

    文章链接: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mars.2022.1050386/full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212/t20221215_6584959.html
相关报告
  • 《动物所揭示中国野生动物空间分布格局和多样性保护》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1-03-08
    •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保护是最关注的全球问题之一,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反应了物种的演化潜力和演化历史,然而现有的研究基本都是以小尺度地理种群为对象,单独评估每个物种及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而全国范围物种水平的陆生脊椎动物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评估工作尚属空白。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联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成都生物所等单位,全面收集和整理了已发表的中国陆生脊椎动物基于3种遗传标记的遗传多样性数据,基于此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荟萃分析,并基于之前已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调查了中国陆生脊椎动物的系统发育多样性。结果显示,基于线粒体基因标记的中国陆生脊椎动物遗传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研究人员在基于线粒体DNA的遗传多样性、系统发育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之间检测到其强正空间相关性;华南和西南地区陆生脊椎动物的遗传和系统发育多样性高于其他地区;对影响中国陆生脊椎动物遗传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分析发现,整体上年平均降水和年平均气温对基于线粒体基因的遗传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有显著正作用,而海拔和人口密度对其有显著负作用。该研究首次评估我国陆生脊椎动物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空间格局,提出我国大部分陆生脊椎动物物种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尚需开展评估,以及海洋生物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尚需加强的建议,研究结果对国家尺度的遗传多样性保护规划及2020后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制定具有重要科学支撑作用。相关研究成果于2021年1月22日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 丁陈君 摘编自http://www.ioz.ac.cn/gb2018/xwdt/kyjz/202101/t20210126_5878084.html 原文标题:魏辅文院士团队合作研究揭示中国陆生脊椎动物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揭示中国沿海红条毛肤石鳖地理格局成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5-14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研究团队在国际知名进化生物学领域Top期刊Evolutionary Applications《进化应用》发表最新成果,聚焦中国沿海红条毛肤石鳖(Acanthochitona rubrolineata)种群谱系地理分布,综合运用群体遗传学、实验室培养以及数值模拟等多种方法,从基因组范围深入剖析海洋生物的遗传结构与种群历史成因,为非模式生物和潜在受威胁物种的分析提供关键参考。 探究海洋生物连通性的限制因素是海洋生物学的关键课题。除历史因素外,海洋屏障、栖息地不连续性、海洋环境的变化以及物种特有生活史等现代因素,也会影响海洋生物种群遗传结构和分布模式。本研究对来自中国沿海13个地区的红条毛肤石鳖进行了简化基因组测序,以探究其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通过对全基因组范围内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s)进行分析,发现北方种群和南方种群之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本研究结合室内幼虫培养实验,通过海洋广义环流模型(OGCM),模拟红条毛肤石鳖浮游幼虫的扩散情况。研究表明,历史和现代海洋学因素、生物自身的生活史特性、长江冲淡水以及苏北浅滩的共同作用,在塑造红条毛肤石鳖种群的动态演化历史和遗传结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揭示了两个独立进化的谱系,且其共同祖先种群大约在 115.6 万(95% 置信区间:89 万 - 144 万)年前发生分化。本研究中全基因组分化呈现多个高度分化的区域,属物种形成过程中的早期/中间阶段。FST值> 0.80,与不同物种分化水平一致,种群遗传结构也呈现出类似模式,表明在红条毛肤石鳖内可能存在未被记录的物种形成。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后宗绍兵为论文第一作者,张均龙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合作者包括许灵静副研究员和杨德周研究员。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青年泰山学者项目的资助。 论文信息: Zong, S., Liu, H., Xu, L., Yang, D., & Zhang, J*. (2025). The Intertidal North-South Split: Oceanographic Features and Life History Shape the Phylogeography of Chiton?Acanthochitona rubrolineata.?Evolutionary applications,?18(4), e70095. https://doi.org/10.1111/eva.7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