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力推动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12-20
  • 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三省考察时指出,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是一个现代化大国必不可少的。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装备制造业对于发展实体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实力的重要意义。从我省实际来看,近年来装备制造业提质升级不断迈上新台阶,已成为支撑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首要力量,且支撑作用还在进一步增强。但也要看到,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创新能力薄弱、关键零部件发展滞后、产业整体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等问题依然存在。这需要我们紧扣新时代要求,改革创新、苦练内功,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力推动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技术创新引领作用,激发高质量发展原动力

    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也是提高装备制造业发展质量的核心抓手。从实际看,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是制约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主要瓶颈。突破这一瓶颈,就要尽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引领装备制造业升级。一是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准确把握市场需要和创新方向,全面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和鼓励大中型企业建设自己的研发机构,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省内和京津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推动技术和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二是要强化核心领域创新。聚焦我省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以成套高端装备、工业软件、关键材料、基础零部件等关键技术为重点,梳理一批重大、前瞻性核心技术,实施重大技术专项计划,集中攻克一批高端装备和关键技术,努力创建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和拳头产品,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加快数字化融合与转型,注入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已成为趋势和潮流,全球制造业迎来了数字化变革的新时代。我省是制造业大省,要巩固和增强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必须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加速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一是推进数字化转型。加速数字技术的全面渗透,提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和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特别是要运用工业互联网、传感器、CPU芯片、数字平台等数字化技术,加快构筑全流程、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数据链接,全面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二是推进网络化转型。鼓励我省装备制造企业与工业设计、电商企业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研发、设计、创新平台,发展众包设计、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柔性制造、精准营销等新型产品与服务形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开展故障预警、远程维护、质量诊断、远程优化等在线增值服务,实现从“微笑曲线”低端向两端跃升。三是推动智能化转型。以汽车、轨道交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等领域为重点,有序开展智能生产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工厂建设,推动制造企业向智能化转型。以智能成套设备、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等领域为重点,加速自主化突破和产业化发展,从而有力推动“河北制造”向“河北智造”转变。

    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形象

    提升产品质量、推进品牌建设是实现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省的重要抓手。一是提升产品质量。瞄准国内外先进企业,从技术、材料、工艺、品牌、管理等各环节查找差距、改进提升,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品质。结合自身实际,运用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优化工艺流程,提升供给质量和水平。二是加强品牌建设。建设品牌文化,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提升内在素质,打造自身品牌。在做强现有知名品牌的基础上,强化品牌培育、推广和保护力度,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国内外知名品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收购国际品牌、开展商标国际注册,促进品牌国际化,全面提升河北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构筑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培育产业集群是推动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必由之路。对我省而言,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一要强化产业集聚,增强产品配套能力。按照“引进龙头——链式聚集——打造集群”的发展思路,推动龙头企业及其上下游相关企业集聚发展,推动产业链条向两端延伸,向前深入到原材料的研发,向后延伸到施工与维护,全面增强工程成套能力和“一站式”服务能力。二要实现特色化发展,打造各具特色的竞争优势。加快培育壮大一批优势突出、特色明显、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集群,以先进轨道交通、新能源、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领域为重点,通过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有效避免装备制造集群产业雷同、同质化竞争。

    推进对外开放合作,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推进对外开放合作是顺应国内外经济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战略举措。推进对外开放合作,一要加快重点企业“走出去”步伐。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借力国际产能合作,鼓励企业加快全球生产布局,建设海外研发、生产和营销中心,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倒逼我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持新能源、成套设备制造等龙头骨干企业与跨国企业合作,通过境外建厂、对外工程承包、股权合作等方式开拓国际市场,进而带动全省装备制造业走出国门。二要提高装备制造“引进来”水平。聚焦我省装备制造产业链重点环节,加强高端技术和设备引进,鼓励汽车、轨道交通、机器人等领域企业与国际知名企业合资合作,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进一步加强与央企以及京津两地知名装备制造企业的战略合作,力促全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 原文来源:http://www.ii.gov.cn/hbgxt/xwzx/snxw/617912/index.html
相关报告
  • 《河南省财政直拨资金11.57亿元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4-07-12
    • 今年以来,河南省财政厅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及时下达专项资金11.57亿元,支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同时,创新实施资金“直拨”机制,实现省级资金直达企业账户,及时释放政策效应、激发企业活力,有力提升企业获得感。 1、拉动技术改造,助推转型升级 支持重点产业链“一转带三化”,服务制造业“换道领跑”和“数字化转型”战略实施。安排资金8.53亿元,支持技改示范项目、头雁企业重点技改项目、“机器换人”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一大批工业项目,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 2、加快数智赋能,促进数字化转型 以工业互联网赋能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支持数字化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智能场景推广应用,安排资金1.13亿元,支持95个优秀智能场景应用项目,以及包含装备、汽车、材料、医疗设备等在内的15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支持数字化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数智赋能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 3、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发展新动能 大力支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安排资金1467万元,支持8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及技术转化;安排资金2670万元,支持14个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25个首版次软件奖励项目,促进创新技术和创新产品产业化应用,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加快形成产业发展新动能。 4、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打造“专精特新” 除对14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设备软件投资予以补贴外,安排资金3500万元对8个市县资金池给予奖励,积极发挥中小微企业应急周转资金池作用,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根据考核结果对49个省级以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给予990万元奖励,引导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好服务。 5、强化示范引领,推动产业良性发展 安排资金3068万元,支持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对获得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绿色工业园区、制造业单项冠军、绿色工厂等领域试点示范或称号的72家企业给予奖励7500万元,发挥优质企业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大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 《推动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2-24
    •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8部门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优势企业梯队进一步壮大,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产业链体系加速完备。印发行动方案,旨在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能源等增长引擎,推动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行动方案提出新型储能技术创新、产业协同发展推进等六大专项行动,明确鼓励发展多元化新型储能本体技术,支持突破高效集成和智慧调控技术,重点攻关全生命周期多维度安全技术,鼓励新型储能以独立储能主体参与电力市场,加快建立新型储能电池安全风险评估体系。 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 产业体系加速完善。新型储能制造业规模和下游需求基本匹配,培育生态主导型企业3—5家。产业主体集中、区域集聚格局基本形成,产业集群和生态体系不断完善。 产品性能显著增强。高安全、高可靠、高能效、长寿命、经济可行的新型储能产品和技术供给能力持续增强,新型储能系统能量转化效率显著提高。 应用领域持续拓展。新型储能产品与技术多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更好满足多领域应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