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封面:AI 改变科学的多种方式,无论是好是坏》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 闫亚飞
  • 发布时间:2023-10-21
  • 人工智能(AI)涉及的研究领域不断增加。从蛋白质折叠到天气预报,从医学诊断到科学传播,这个列表似乎与日俱增。《Nature》杂志封面,刊登了「AI 如何改变科学」系列相关文章。

    根据《Nature》杂志的分析,Scopus 数据库中在标题或摘要中提及人工智能或人工智能相关关键词的论文比例目前为 8%,而十年前为 2%。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也在发生变化。21 世纪 10 年代见证了机器学习算法的繁荣发展,这些算法可以帮助识别庞大、复杂的科学数据集中的模式,而 21 世纪 20 年代则迎来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新时代,这些工具在庞大的数据集上进行了预先训练,这些数据集具有更大的变革潜力。

    但确切地说,各种形式的人工智能如何以及为何影响科学——事实上,所有所谓的好处是否或如何实现——本身就是一个新兴的故事。

    人工智能与科学:1,600 位研究人员的想法

    《Nature》杂志的一项调查收集了来自世界各地 1,600 多名研究人员的观点。这标志着一个关于人工智能在科学中的作用的新系列的推出。Nature 打算在深入研究研究人员对人工智能的看法时利用这些结果,从而为有关该技术的潜力及其陷阱的对话提供信息。

    当受访者被问及他们认为人工智能工具在未来十年对其领域有何用处时,超过一半的人认为这些工具「非常重要」或「必不可少」。但科学家们也对人工智能如何改变研究方式表示强烈担忧。

    例如,调查受访者告诉 Nature,他们正在使用人工智能来处理数据、编写代码并帮助他们撰写论文。对许多人来说,一项明显的好处是英语科学传播。由大型语言模型 (LLM)(尤其是 ChatGPT)提供支持的生成式 AI 工具可以帮助母语不是英语但需要使用英语发表研究的研究人员。科学家可以利用 LLM 来提高他们的写作风格和语法,并翻译和总结其他人的工作。

    受访者首先关注机器学习,并找出了人工智能工具帮助他们工作的许多方法。从可能的优势列表中,三分之二的人指出人工智能提供了更快的数据处理方法,58% 的人表示它加快了以前不可行的计算速度,55% 的人提到它节省了科学家的时间和金钱。

    调查结果还揭示了人们对人工智能对科学影响的普遍担忧。从可能的负面影响列表来看,69% 的研究人员表示人工智能工具可能会导致人们在不理解的情况下更加依赖模式识别,58% 的研究人员表示结果可能会加剧数据中的偏见或歧视,55% 的人认为这些工具可能会使欺诈变得更容易,53% 的人指出,考虑不周的使用可能会导致不可重复的研究。

    人工智能也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的科学教育。学校和大学的学生经常使用 LLM 工具来回答问题,教师开始认识到需要改变课程和教学方法以考虑到这一点。

    但受访者也表达了担忧,其中许多担忧反映了更广泛的社会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担忧。这些问题包括「黑匣子」系统缺乏透明度(其中人工智能达到其结果的根本原因尚不清楚),以及对包括偏见信息在内的训练数据的担忧。研究人员还担心人工智能传播错误信息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人工智能生成虚假研究的前景。这些问题在科学上尤其重要。如果我们失去对原始科学文献的信任,我们就失去了人类共同知识库的基础。

    调查受访者评论的另一个因素是企业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公司是科学、技术和创新的宝贵贡献者。但从技术和驱动人工智能所需的人类数据来看,他们对人工智能的拥有规模比过去更大。研究人员需要访问数据、代码和元数据。如果人工智能声明要通过验证和再现性测试,黑盒系统的生产者需要认识到将这些系统用于研究的必要性。但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意味着监管机构仍在追赶。

    如何阻止人工智能深度造假让社会和科学陷入困境

    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创建的欺骗性视频和图像可能会影响选举、股市崩盘并毁掉声誉。研究人员正在开发限制其危害的方法。

    今年 6 月,在 2024 年美国总统初选的政治斗争中,发布了一系列照片,显示特朗普拥抱他的前医疗顾问之一安东尼·福奇。在一些镜头中,特朗普尴尬地亲吻了福奇的脸,福奇是一名卫生官员,因在 COVID-19 大流行期间提倡佩戴口罩和疫苗而受到一些美国保守派的谩骂。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计算机科学家 Hany Farid 是检查这些图片的众多专家之一,他说,「很明显」它们是赝品。仔细观察其中三张照片,特朗普的头发奇怪地模糊,背景中的文字毫无意义,手臂和手的位置不自然,特朗普可见耳朵的细节也不正确。目前,所有这些都是生成人工智能(AI)的标志。

    这种由「深度学习」人工智能驱动的文本到图像生成器制作的深度伪造图像和视频现在很普遍。尽管欺诈者长期以来一直利用欺骗手段来牟利、影响舆论或发动战争,但现在制造和传播大量令人信服的假货的速度和轻松程度——再加上公众意识的缺乏——正在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威胁。

    在接下来的几周和几个月里,Nature 将进一步探讨有关人工智能对科学影响的这些问题和其他问题,包括人工智能将如何影响科学出版,以及是否需要对同行评议人员进行培训,以识别人工智能在研究中的使用。

    现在是时候确定人工智能可以安全地融入研究和社会的哪些方面以及如何进行。决不能让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信息泛滥助长不可信的科学洪流。只要以正确的方式应用人工智能,科学和人类就能从人工智能中受益。全面了解该技术的潜在危险是其安全使用的必要前提。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immersive/d41586-023-03017-2/index.html
相关报告
  • 《《经济学人》:AI能否改变科学的研究方式?》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闫亚飞
    • 发布时间:2023-09-21
    • 人工智能(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塑造科学领域。从加速研究过程到提出新的研究假设,AI 的加入为科学带来了巨大的潜力。 今年早些时候,现代 AI 教父之一 Yann LeCun 表示:“通过增强人类智慧,AI 可能会引发一场新的文艺复兴,或许是启蒙运动的一个新阶段。” 如今,AI 已经可以使某些现有的科学流程变得更快、更高效,如发现新的抗生素、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板的新材料,以及预测短时天气、控制核聚变等。Google DeepMind 首席执行官 Demis Hassabis 将 AI 比作一台望远镜,认为“AI 可能带来新的发现复兴,成为人类智慧的倍增器”。 然而,AI 能否通过改变科学本身的工作方式来做得更多? 1. 基于文献的发现:AI 引领科学知识的挖掘 事实上,这种转变以前便发生过。17 世纪,随着科学方法的出现,研究人员开始相信实验观察和从中得出的理论,而不再信奉古代的传统智慧。19 世纪末,研究实验室的建立催生了从化学到半导体再到制药等多领域内的创新涌现。这些转变不仅增加了科学生产力,还改变了科学本身,开辟了新的研究和发现领域。 那么,在当时,AI 如何实现类似的变革,不只是生成新的结果,还有生成新结果的新方式呢? 一种有前景的方法便是基于文献的发现(LBD)。 作为一种 AI 方法,LBD 旨在通过分析科学文献来进行新的发现。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为寻找医学期刊数据库 MEDLINE 中的新关联,芝加哥大学的 Don Swanson 博士就建立了第一个 LBD 系统。这一方法的早期成功之一体现在将雷诺氏病(一种循环系统疾病)与血液黏度相关联,并提出鱼油可能对治疗有用的猜想,这一猜想后来得到实验证实。然而,当时 LBD 系统的影响范围有限。 如今,AI 在自然语言处理(NLP)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科学文献数量也大幅增加,使得 LBD 方法变得更加强大。例如,2019 年,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使用无监督学习技术分析材料科学文献的摘要,并将其转化为数学表示形式,被称为“单词嵌入”。这种方法允许 AI 系统获得“化学直觉”,并提出可能具有特定性质的新材料。实验验证后,所有前十名的候选材料都表现出了卓越的性能。 近期,由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 Jamshid Sourati 和 James Evans 在《自然·人类行为》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以一种新颖的方式扩展了这种方法。研究人员培训了一个系统,既考虑概念又考虑作者,并取得了比之前更好的成果。此外,他们要求系统避开主流研究方向,识别出“外星”假设,这些假设在正常情况下不太可能被发现。这一方法不仅有助于加速科学发现,还揭示了新的“盲点”。 如今,LBD 系统不仅可以提出新的研究假设,还可以识别潜在的合作伙伴,促进跨学科合作。这种方法的应用正在扩展到处理表格、图表和数据等不同类型的文献,为科学家提供更广泛的支持。 2. 机器人科学家:AI 引领实验室革命 机器人科学家代表了另一种令人兴奋的发展,它们超越了传统实验室自动化。它们通过数据、研究论文和专利的形式获得有关特定研究领域的背景知识,然后生成假设、执行实验、评估结果,最终发现新的科学知识。 亚伯大学的“Adam”是机器人科学家的先驱,它首次实现了自主发现新的科学知识,关于酵母代谢中基因和酶之间关系的实验是一个典型案例。 更复杂的机器人科学家,如“Eve”,在计划和分析实验时,它使用机器学习创建“定量构效关系”(QSARs)——将化学结构与生物效应相关联的数学模型。Eve 已经用于药物发现,成功地发现了一种用于牙膏中的抗微生物化合物三氯生(triclosan)可以抑制引发疟疾的寄生虫中的关键机制。 曾经,人们认为机器战胜最优秀的人类选手的前景似乎还要等上几十年,但技术的进步比预期更快。随着机器人科学家的能力越来越强,将未来的机器人科学家与会下棋的 AI 系统进行竞赛也指日可待。 创建 Adam 的剑桥大学 AI 研究员 Ross King 表示,“如果 AI 能够探索整个假设空间,甚至扩大这个空间,那么它可能会显示出人类只是在探索假设空间的一小部分,或许是他们自己的科学偏见导致的。” 机器人科学家通过解决科学领域的效率问题,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改变了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的效率逐渐降低,难以推动知识前沿的发展,而机器人科学家可以通过 AI 驱动的系统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机器比人类更快、更便宜、更准确地进行实验室工作,而且可以全天候工作。此外,它们还能够提供可重复性的实验结果,缓解了可重复性危机。 3. AI 在科学中的潜力与挑战 尽管 AI 在科学中具有巨大潜力,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除了更好的硬件和软件以及两者之间更紧密的集成之外,还需要更大的实验室自动化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以及允许 AI 算法交换和解释语义信息的常见标准。另一个障碍是科学家对基于 AI 的工具缺乏熟悉度。另外,一些研究人员还会担心自动化会威胁到他们的工作。 然而,南加州大学计算机科学家 Yolanda Gil 博士表示,AI 的影响现在“深远而普遍”。许多科学家现在正在“积极寻找 AI 合作伙伴”。对 AI 潜力的认识正在增长,特别是在材料科学和药物发现领域,从业者正在构建自己的 AI 系统。 总的来说,科学期刊改变了科学家发现信息和相互借鉴的方式。研究实验室则扩大了实验规模,实现了实验的工业化。通过扩展和结合前两次变革,AI 的确可以改变科学研究的方式。
  • 《盘点:2017年Science China Materials封面都报道了什么?》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1-02
    •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2017 Cover Collections 一月 Tuning crystal polymorphs of a π-extended tetrathiafulvalene-based cruciform molecule towards high-performance organic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通过晶相调控实现高性能十字形TTF分子场效应晶体管器件构筑 冯琳琳,董焕丽*,李清源,朱伟刚,仇格格,丁尚,李旸,Mikkel A. Christensen,Christian R. Parker,魏钟鸣,MogensBrØdsted Nielsen,胡文平 摘要:有机分子溶剂的选择对于调控不同晶相来说有着关键性作用。本文通过两种溶剂的调控,成功得到茚并芴四硫富瓦烯(IF-TTF)两种不同的晶相—α相带状晶体和β相片状晶体,并对两种晶相的内部分子排列堆积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场效应电荷传输能力随着晶相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直接证明了分子堆积的合理调控对实现有机半导体材料高性能电荷传输性能的重要性。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2017, 60(1): 75-82 二月 Reduced-sized monolayer carbon nitride nanosheets for highly improved photoresponse for cell imaging and photocatalysis 具有显著增强光响应的小尺寸单层石墨相氮化碳纳米片用于细胞成像及光催化 梁庆华,李智,白宇,黄正宏*,康飞宇,杨全红* 摘要:不含金属的二维石墨相氮化碳纳米片由于具有优异的催化、光学及电学性能而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制备纳米级尺寸的单层石墨相氮化碳纳米片仍然存在挑战。本文采用一种高效超声方法制备了横向尺寸约为55 nm,厚度约为0.6 nm的单层石墨相氮化碳纳米片(NMGCNs)。由于其纳米级尺寸及单层片状结构,NMGCNs表现出与大尺寸纳米片和量子点显著不同的光响应特性。NMGCNs的水分散溶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和优异的荧光性能,荧光量子产率可达32%,所以可用于细胞荧光成像。此外,NMGCNs表现出比多层石墨相氮化碳纳米片更优异的可见光催化性能。独特的小尺寸及单层超薄结构使得NMGCNs在传感器和光电子等领域都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2017, 60(2): 109-118 三月 Promoting charge carrier utilization by integrating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 nanosheet arrays with porous BiVO4 photoanode for efficient photoelectrochemical water splitting 水滑石纳米片阵列/多孔BiVO4复合光阳极用于高效光电催化分解水 黄义,于一夫,信雅妮,孟楠楠,余玉,张兵* 摘要:可再生清洁能源的不断探索推动了高活性的光电催化分解水材料的开发。然而, 提高光电材料的载荷子利用率仍是材料与光电化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挑战。本文报道了一种简单的方法来构筑由多孔BiVO4薄膜作为光吸收剂和水滑石(LDH)纳米片阵列作为产氧助催化剂(OECs)的复合光电阳极。由于多孔BiVO4膜高效的电荷分离效率和LDH纳米片阵列优异的水氧化活性协同效应,所制备的BiVO4/NiFe-LDH光电阳极展现出优异的光电催化分解水性能,在1.23 V(相对于可逆氢电极(RHE))下光电流密度达4.02 mA cm−2。此外,BiVO4/NiFe-LDH光阳极表面的O2产生速率高达29.6 μmol h−1 cm−2,并且活性可以维持30小时以上。此外,通过将一定量的Co2+离子掺杂到NiFe-LDH中作为OEC,可以进一步增强复合光电阳极的性能。在1.23 V(相对于RHE)下,光电流密度高达4.45 mA cm−2,该值是目前报道的基于未掺杂BiVO4光阳极的最高值。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2017, 60(3): 193-207 四月 Fast synthesis of uniform mesoporous titania submicrospheres with high tap densities for high-volumetric performance Li-ion batteries 快速制备均匀的高振实密度亚微米级二氧化钛介孔球及其在锂离子二次电池中的应用 朱坤磊,孙颖慧,王荣明,单忠强*,刘锴* 摘要:随着人们对电动汽车和可穿戴电子产品需求的增加,开发具有高体积比容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非常必要,特别是制备高振实密度的电极材料尤为重要。TiO2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阳极材料,然而它们的振实密度普遍较低(通常小于<1 g cm−3)。本论文报道了一种均匀的亚微米级TiO2介孔球,其振实密度高达1.62 g cm−3。以其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阳极材料时,在高达24 mg cm−2的负载量的情况下,TiO2介孔球的体积比容量比其他对比TiO2材料的体积比容量高出2倍之多。制备该TiO2介孔球仅需6 h的反应时间且产率接近100%,因此其工业化生产可能性很大。此外,该制备方法的普适性非常好,其他高振实密度介孔材料,如亚微米级Li4Ti5O12介孔球,也可采用类似方法制备,因此,本工作可为工业化制备高振实密度介孔材料及其在高体积比容量锂离子二次电池中的应用提供重要借鉴。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2017, 60(4): 304-314 五月 Synthesis and catalytic property of urania-palladium-graphene nanohybrids 二氧化铀-钯-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催化4-硝基苯酚还原反应的研究 丁莉, 张则尧, 李彦* 摘要:本文通过溶剂热方法合成了二氧化铀-钯-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在这种复合材料中,金属钯和二氧化铀的纳米晶负载在石墨烯氧化物上,且钯纳米晶与二氧化铀纳米晶密切接触。这一复合材料对4-硝基苯酚还原反应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二氧化铀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二氧化铀有效地防止钯颗粒在溶剂热过程中团聚、长大;此外,在钯与二氧化铀界面处,电子从钯转移至二氧化铀表面,为催化还原反应提供了更多的吸附和反应位点,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催化剂活性。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2017, 60(5): 399-406 六月 Magnetic drug delivery systems 基于磁性质的药物递送系统 刘洋,李明熹,杨芳*,顾宁* 摘要:随着过去几十年来生物医学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领域的持续发展,基于纳米颗粒的药物输送系统逐渐开始有望应用于临床研究。其中,由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优异的多功能负载能力,基于磁性纳米粒子的磁性药物传递系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综述首先总结了磁性药物传递系统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以阐明磁性药物传递系统需要保持适当的性能以满足特定的临床需要;其次,讨论了在设计未来临床应用的磁性药物传递系统时的表面修饰和功能化问题;最后,重点综述了磁性纳米颗粒、磁性组装体以及磁性微泡、磁性脂质体和生物膜修饰的磁性载体系统的设计和制备最新进展。最后,本综述对目前研究的磁性载体系统的设计、制备和安全性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进一步解决磁性药物传递系统的临床应用瓶颈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2017, 60(6): 471-486 七月 Highly active CeO2 hollow-shell spheres with Al doping 铝掺杂氧化铈多壳层空心球的可控合成及其催化应用 王祖民†,姜帅宇†,李彦辉,徐鹏飞,赵昆,宗玲博,王浩,于然波* 摘要:本文利用多孔碳球为模板,通过竞争吸附控制煅烧法制备了铝掺杂的氧化铈多壳层空心球材料。通过XRD、SEM、TEM对所得材料的结构、表面形貌以及热稳定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方法制备的不同掺杂比例的多壳层空心球均一分散,铝原子被均匀地分布到氧化铈的晶格中,使其热稳定性得到提高。XPS结果表明铝的掺杂大大提高了材料中三价铈和表面氧空位的比例,所以当其被作为催化剂载体时,负载的金纳米粒子更加分散且与载体结合作用更强。将该催化剂应用于硝基苯酚加氢反应,其催化活性比未掺杂铝的样品提高了一倍。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铝掺杂可以有效提高氧化铈催化剂的稳定性和活性;竞争吸附控制煅烧法是制备空心掺杂材料的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2017, 60(7): 646-653 八月 Synthesis of single-crystal hyperbranched rhodium nanoplates with remarkable catalytic properties 超支化Rh单晶纳米薄片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张嘉伟,陈梅珊,陈佳煜,李慧齐,王苏恒,匡勤*,曹振明,谢兆雄* 摘要:贵金属纳米晶的催化性质与其结构密切相关。比表面积越大、配位不饱和的边角原子密度越高,贵金属纳米晶在催化反应过程中表现出的性能往往越优异。相比于常见的具有完整几何形貌的贵金属纳米晶,具有多重分级结构特征的超支化贵金属纳米晶拥有更大的比表面积以及更丰富的配位不饱和的活性位点,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性能优异的催化剂。 但这种具有多重分级结构特征的超支化贵金属纳米晶无论是在生长机理研究还是可控制备上都还存在巨大的挑战。本文通过简单的湿化学法成功制备出一种具有多重分级结构特征的超支化Rh纳米薄片。该产物由三角形纳米片在扩散限制条件下分级生长形成,整体呈现三次对称性的单晶特征。研究表明,该纳米结构不仅具有出色的结构稳定性,而且其生长级数可通过反应溶剂比例的简单调节进行调控,从而实现Rh纳米薄片比表面积和位于边/角活性位点的原子比例的调控。由于拥有更大的比表面积以及更为丰富的配位不饱和的活性位点,这种具有多重分级结构的超支化Rh纳米薄片在乙醇电催化氧化和苯乙烯催化加氢催化反应中展现出了比目前主流商业催化剂Rh黑更为优异的催化活性。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2017, 60(8): 685-696 九月 Microfluidic generation of Buddha beads-like microcarriers for cell culture 微流控制备仿佛珠微载体用于细胞培养研究 王洁,邹旻含,孙灵钰,程瑶,商珞然,付繁繁,赵远锦* 摘要:构建可用于细胞三维培养的多功能微载体在组织工程的应用中至关重要。本文受佛珠手串中佛珠可以在绳子上自由滑动这一特殊结构的启发,利用毛细管阵列微流控技术制备了一种具有可控大孔微结构的新型异质细胞微载体,用于细胞三维培养。仿佛珠微载体的构建首先需要通过海藻酸钠与钙离子的快速凝胶化形成海藻酸钙纤维,随即在纤维上包覆可聚合的细胞预聚溶液,通过流体的剪切实现溶液乳化并将其固化聚合,从而获得串有可以自由滑动的微载体的纤维串。纤维上释放的微载体中间的大孔结构的尺寸高度可控,这一特点在微载体用于细胞三维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微载体中间的大孔结构能够有效保证载体内部细胞氧气、营养物质的充分交换,减少细胞坏死。此外,通过将多种细胞预聚溶液引入微流控通道中,还可以获得具有多组分异质结构的细胞微载体,从而有望实现体内复杂的组织器官结构与功能的模拟。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2017, 60(9): 857-865 十月 Bio-inspired clay nanosheets/polymer matrix/mineral nanofibers ternary composite films with optimal balance of strength and toughness 受生物启发的三元柔性粘土片/聚乙烯醇/硅酸钙纳米纤维复合薄膜的组装及协同增强力学性能研究 李士阔,茅瓅波,高怀岭,姚宏斌,俞书宏* 摘要:尽管人们在实验室模拟贝壳的多级层状结构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理解生物材料独特的强度和韧性的平衡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挑战。本文利用不同维度的组装单元制备了具有高强度和韧性的三元仿贝壳层状多级结构的粘土片/聚乙烯醇/硅酸钙纳米纤维(MTM/PVA/NFX)复合薄膜。这种层状的人工复合薄膜是通过一维的NFX网状层和二维的MTM纳米片层交替堆积而成,制得的MTM/PVA/NFX复合薄膜不但强度高(241.8 ± 10.2 MPa),而且韧性好(5.85 ± 0.46 MJ m−3)。其数值比一元的NFX网状薄膜和二元的MTM/PVA复合薄膜高出数倍,并且优于传统的二元MTM/聚合物复合薄膜。这可能是由于所制备的复合薄膜中MTM纳米片与NFX纳米纤维产生的协同增强效应所导致的。这种基于组分间协同增强的组装方案为设计和构建新型仿贝壳层状多级结构的复合薄膜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法.这种柔性复合膜可望应用于功能涂层、组织工程和膜分离等领域。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2017, 60(10): 909-917 十一月 Advanced carbon materials for flexible and wearable sensors 碳材料基柔性可穿戴传感器 蹇木强,王春雅,王琪,王惠民,夏凯伦,訚哲,张明超,梁晓平,张莹莹* 摘要:近年来,柔性传感器因其在可穿戴电子设备和智能系统中的广阔应用前景而备受关注。柔性可穿戴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良好的机械柔性、优异的稳定性、人体友好性等特点,在人体运动与生理信号监测、环境因素检测等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一般而言,柔性传感器的性能主要取决于敏感材料的选择与器件的结构设计。得益于其优异的性能和灵活多样的组装结构与形貌,碳材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敏感材料之一。根据需求, 纳米碳材料可组装为各类宏观结构,比如一维的纤维,二维的薄膜和三维的块体结构,从而可用于制备各种柔性传感器以适应不同的需求。此外,通过规模化、低成本的高温碳化工艺可以将天然生物质材料转化为柔性、导电碳材料,并用于高性能柔性传感器制备。本文针对碳材料在柔性器件中的应用,综述了各类碳材料的制备方法与结构特点,并重点介绍了其柔性可穿戴传感器的制备与性能。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柔性传感器与碳材料; 第二部分概述了四类典型柔性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性能特点; 第三部分详细综述了一维、二维和三维碳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其在柔性传感器的组装、性能与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最后,总结了碳基柔性传感器领域的发展现状,讨论了该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及其未来前景。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2017, 60(11), 1026-1062 十二月 Rapid room-temperature synthesis of hierarchical porous 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s with high space-time yield 快速常温合成高空时产率的多极孔ZIFs材料 段崇雄,李非儿,肖静,柳泽伟,李超*,奚红霞* 摘要:在常温下快速合成具有多级孔结构的ZIFs材料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多级孔道结构能有效地增加分子扩散速率、降低其传质阻力,这对于涉及大分子参与的反应具有重要意义吗,扩大了材料的应用范围;另一方面,在常温下快速合成ZIFs材料不仅能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并且能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是一种绿色高效的工艺路线。本文采用有机胺类作为模板,首次在常温下快速合成具有高空时产率的3种多级ZIFs材料(ZIF-8,ZIF-61以及ZIF-90),材料的合成时缩短至1分钟,同时兼具微孔,介孔,大孔结构。此外,ZIFs产物的形貌和多孔性质可以通过调节胺模板的类型或者合成时间来调控。更为重要的是,ZIFs材料的空时产率高达1.29×104 kg m-3 d-1,比之前报导过的值高出3倍,这为ZIFs材料的商业化生产提供了可能。最后,我们通过对有机胺类分子进行计算机模拟,再结合之前文献报导的结果,得到了一般性的合成机理:一方面有机胺作为质子化剂使得有机配体去质子化,被质子化的配体迅速地和金属离子结合形成金属有机骨架;另一方面,有机胺作为模板被用来引导介孔和大孔结构的形成。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2017, 60(12): 1205-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