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沙”化身巨无霸“热能储备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7-23
  • 国内首创“沙子热力电池”项目

    即将落地

    “鄂尔多斯沙”化身巨无霸“热能储备器”

    在准格尔旗大路工业园的鄂尔多斯实验室中试基地,3个高达3米的银色罐体,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管道网络如血管般延伸,将加热、储热、放热三个环节紧密串联……

    白天的阳光能不能留到晚上用?“风光无限好”怎样变成“随用随取”的能源?煤化工的“煤炉子”如何吃上“清洁餐”?……这些储能难题,由“鄂尔多斯沙”给出答案——近日,由清华大学与鄂尔多斯实验室联合研发的国内首创“沙子热力电池”中试装置实现了全流程贯通运行,捧出全国首个沙子储能的“能源金罐”。

    “‘沙子热力电池’这一技术,就像给新能源打造了一座‘高温能量银行’,当风电光伏富余时,通过电加热器将沙粒加热至600℃-1500℃,使高温热能存入‘金库’;需用时,‘热能取款机’就能按需兑付工业蒸汽或电能,让绿电像现金一样随取随用。”28岁的鄂尔多斯实验室科研人员王泽众形象比喻,这位2023年从中国矿业大学毕业的小伙儿,放弃了一线城市的工作机会,成为该技术中试阶段的首批参与者。

    来自“鄂尔多斯沙”的超能力,让绿电储能“芯”潮澎湃。在鄂尔多斯实验室,一组对比过的数据,彻底改写了储能技术的成本曲线。“沙子热力电池”储能介质成本低于10元/千瓦时,系统投资成本不足25万元/兆瓦时;而传统的熔盐介质成本约为30-120元/千瓦时,系统投资成本在35至65万元/兆瓦时之间,“用熔盐建个百兆瓦级储能站,介质成本要上千万;换成沙子,可能连百万都不到。”王泽众的对比,让“沙子热力电池”的成本优势更加凸显。

    别看“沙子热力电池”“便宜”,但绝对“好用”。即使在极端条件下,沙粒储能介质也能保持高效的能量转换和储存能力,储-放热循环效率超90%,此外,沙子热力电池还具备出色的环保性能,可有效突破可再生能源波动性、不稳定性与工业用能连续稳定之间的矛盾,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消纳,让绿电得以真正替代化石能源应用于工业过程中,且全生命周期内无碳排放,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持。

    稳定性强更是“沙子热力电池”的“必杀技”。“传统熔盐储能像块玻璃。”王泽众指着对比图解释,“熔盐在200℃以下会凝固,560℃以上会分解;沙子储能则是‘橡胶’,从常温到1500℃都能稳定工作,既不怕冻也不怕热。”

    从实验室到中试基地,再到工业现场,“沙芯”的“就业蓝图”正在徐徐绘就——

    位于鄂尔多斯蒙苏经济开发区的内蒙古百川光热科技有限公司,即将与鄂尔多斯实验室签订合作意向合同,在污水处理等项目中投入沙子储能技术。“以前我们用天然气产蒸汽,一吨成本约240元;如果用上沙子储能的技术,以绿电替代天然气的话,整个项目的经济性和环保性都将得到大幅提升。”企业管理中心副总曾勇指着车间里的蒸汽管道说,百川光热对沙子储能技术翘首以盼。目前,团队已完成百兆瓦时级示范装置工艺包的设计,正与当地多家工业企业洽谈落地。

    这只是沙子储能技术应用的冰山一角。在实验室的沙盘模型前,鄂尔多斯实验室主任魏飞勾勒出“沙子热力电池”应用场景:在杭锦旗的风电基地,它是左手连风光,右手接工厂的“超级中介”,能就近消纳绿电,让“鄂尔多斯风光”变身“鄂尔多斯绿电”;在东胜区的居民小区,它是“时间转换器”,能将白天的阳光照亮夜晚,夏天的风能温暖寒冬,实现用电低谷储热,高峰时段集中供暖;在达拉特旗的工业园区,它是“清洁储能器”,能为煤化工、冶金等高耗能产业提供零碳蒸汽,推动产业升级;在鄂托克前旗,它是“能量调度师”,与农业大棚结合,利用余热为温室供暖,形成“农牧业+储能”的绿色协同体……

    更令人期待的是沙电池的“朋友圈”还在跨界融合。“我们正在探索与甲烷裂解制氢、生物质气化技术的耦合。”魏飞指着电脑里的模拟图,“未来的能源系统可能像个‘能量超市’,风光电存进‘沙电池’,多余热能用来制氢,氢气又能回补电网,所有环节都围绕零碳转。”

    在实验室的材料库里,记者还发现了另一批“特殊储热介质”——黑色的煤矸石颗粒。这是我们的“第二方案”,王泽众解释,“鄂尔多斯每年产生超亿吨煤矸石,堆成山的固废其实富含二氧化硅和氧化铝,正好能做储热材料。”目前,团队正在进行煤矸石基储热材料的定向合成相关研发工作,未来的沙电池,可能既吃“沙漠粮”,也吃“工业渣”。

    夕阳西下,中试装置的影子被拉得很长。风过处,沙粒仍在轻轻跃动,它们不再是生态的负担,而是鄂尔多斯市以科创能力落实“双碳”目标、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鲜活注脚。来自金色沙粒的“新能量”,即将为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中国提供全新的“鄂尔多斯动力”。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91689-1.html
相关报告
  • 《鄂尔多斯:“煤海”翻“绿波》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8-15
    • 从依靠地下大储量的煤炭,到角逐地上丰富的风与光,曾以煤炭资源闻名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不断转变发展思路,一幅追风逐日的新能源发展画卷正徐徐展开。 昨天的鄂尔多斯,依托丰富的风光资源建设光伏电站与风电场,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力;今天的鄂尔多斯,产业链条不断完备的新能源装备制造正助推新能源产业提档升级;明天的鄂尔多斯,技术创新将为新能源产业注入不竭动力。 昨天:用绿电串起乡村富民“绿产业” 从一间破土房,到如今宽敞明亮的砖瓦房,2016年搬进巴拉亥光伏新村的马在全不仅住进了新房,还借着屋顶光伏板发的电吃上了“阳光饭”,脱了贫的他日子一天天变好,干劲也更足了。 马在全是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呼和木独镇巴拉亥村村民。2015年开始,当地在巴拉亥村建设光伏新村,在修建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每家每户的屋顶上都安上了光伏板,160户新建住宅“摇身一变”成了光伏电站。 “巴拉亥光伏新村的光伏装机总规模为1.76兆瓦,年均发电约290万度,相当于每户房顶的光伏板每年都能发电1.8万度。”呼和木独镇党委书记乔海军介绍说,自2019年并网发电至今,巴拉亥光伏新村每年户均增收能达到5000元。“光伏板的寿命在25年左右,这也就意味着老百姓能持续获益25年。” 巴拉亥光伏新村的建设为当地探索“绿色发电+产业富民”发展道路提供了新思路。2018年,呼和木独镇统筹当地5个嘎查村的扶贫产业资金,采取“党支部+企业+村集体+贫困户”模式,投资建设总规模1.24兆瓦的“五村联建”光伏电站。 “‘五村联建’光伏电站年发电量约205万度,每年收益近60万元。”乔海军表示,“五村联建”光伏电站的建设不仅实现了资源整合、抱团发展,更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份稳定、可持续的收益。 鄂尔多斯光照和风力资源丰富,沙地沙漠广袤,有大量尚未利用土地以及采煤沉陷区、复垦区和矿区排土场,具备建设大型光伏发电基地和千万千瓦级大型风电基地的优越条件,以达拉特旗100万千瓦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为代表的绿电基地正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绿色电能,2022年底开工建设的库布其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项目,也成为我国首个开工建设的千万千瓦级“沙戈荒”新能源基地项目。 目前,鄂尔多斯全市已建成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644万千瓦,其中光伏装机规模341.5万千瓦,风电装机规模220.5万千瓦,水电装机规模76万千瓦,生物质装机规模6万千瓦,预计到2025年全市建成新能源总规模将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 今天:产业集群助力新能源装备制造 鄂尔多斯市地域辽阔,公路网络发达。过去,运煤车是高速公路上的“主角”;如今,一辆辆装载着风力发电机叶片和风电整机的大型货车逐渐成为公路“常客”。 记者采访发现,在这些“常客”中,有相当一部分设备是鄂尔多斯“自产自用”,这其中就包含了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下称“中车株洲所”)旗下天津中车风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鄂尔多斯市分公司和中车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蒙西分公司所生产的风电整机与叶片。 从2019年在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落户投产,到如今生产升级扩能工作即将完成,中车株洲所在鄂尔多斯的风电整机与叶片产能实现了进一步的提升,从过去风电整机2吉瓦、叶片1000套提升至风电整机4吉瓦、叶片1200套的生产能力。“不仅如此,以电化学储能为主的储能设备生产线也计划落户,预计在今年下半年投产。”中车株洲所风电事业部华北大区副总经理李智勇说。 “之所以选择在鄂尔多斯投资建厂,我们看中的是鄂尔多斯近年来蓬勃向上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以及当地优良的营商环境。”中车株洲所副总经理张向阳说,2019年企业来到鄂尔多斯考察,4月签订相关协议,5月办理了相关手续,7月就投入生产。“前后5个月的时间,让‘中车速度’和‘鄂尔多斯速度’在这里落地生花。” 鄂尔多斯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黄伯韡表示,近年来,鄂尔多斯坚持以“双碳”目标倒逼产业转型、以能源结构调整带动经济结构转型、以新兴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建设大基地、拓展新场景、提升新空间,推进新能源产业提速、扩量、成链,加快构建集能源生产、装备制造、应用示范于一体的“风光氢储车”全链条产业集群。“从过去单一地建设风电场与光伏电站,到如今以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鄂尔多斯新能源产业发展正在焕新升级。”黄伯韡说。 说起鄂尔多斯新能源装备制造的全产业链发展,就不得不提位于伊金霍洛旗蒙苏经济开发区的零碳产业园。在这里,包括远景、华景新材料、隆基绿能、国鸿氢能、上汽红岩新能源重卡、捷氢燃料电池等在内的新能源、新材料企业纷纷落户,“风光氢储车”全产业链发展成势见效。 图为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拍摄的天骄绿能50万千瓦光伏项目。新华社记者李志鹏摄 “在新能源发电项目向风光资源富集地区转移、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向绿电富集地区转移的大背景下,我们立足鄂尔多斯新能源产业发展实际,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一大批新能源领域头部企业的落户,让园区成为鄂尔多斯新能源装备制造集群式发展的‘排头兵’。”内蒙古鄂尔多斯蒙苏经济开发区副主任徐建刚说。 走进零碳产业园里的远景动力电池工厂,绿色草坪上架着片片光伏板,远处6台正在旋转的大型风力发电机正给年产10.5吉瓦时磷酸铁锂电池的远景动力鄂尔多斯基地一期项目供应绿电。 作为最早落户零碳产业园的“链主”企业,远景10.5吉瓦时动力及储能电池项目已全面投产,每日可生产电芯3万颗,远景动力二期20吉瓦时智能电池项目也已签约落地。 “目前,远景通过自身的产业牵引以及绿电供给,将上下游合作企业逐步引入零碳产业园,已在园区逐步形成了以远景为龙头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条。”远景北方科技有限公司鄂尔多斯总经理俞乐表示,远景将继续发挥好产业链集聚作用,与各方通过紧密的协同合作,带动更多的上下游企业在零碳产业园融合发展,形成更好的产业集群效应。“预计到2025年,远景将助力当地实现约3000亿元绿色新工业产值,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约1亿吨的目标。”俞乐说。 明天:科技引领新能源产业“加速跑” 记者采访发现,积极主动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已成为鄂尔多斯众多能源企业近年来发展的“新风尚”。“通过建设研发中心、聘请专家学者和科研人才、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多的能源企业主动投身技术研发,新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已蔚然成风。”黄伯韡说。 谈及企业未来的发展,“创新”是张向阳提到最多的词。“下一步,中车株洲所在持续引进人才的同时,将在鄂尔多斯构建新能源创新平台,并与当地良好的应用场景结合起来,用科技力量带动企业发展。”张向阳说,未来,企业也要从最初的装备制造,转变为制造与创新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走好科技创新之路。 详细记录天然气使用量和空调使用时间、计算耗电量……在鄂尔多斯伊金霍洛国际机场,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节能减碳团队正在为机场量身打造一套“零碳方案”。“大量先进新能源技术的引进,将更好助力‘零碳机场’项目的落地实施。”团队成员卞晓宇表示,大学毕业后,鄂尔多斯浓厚的新能源研究氛围吸引他来到这里,为当地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我们坚持将能源科技革命作为推进能源革命的重要突破口,同国内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全力攻关绿色转型、新能源、节能降碳等核心技术,并为此全面开展人才科创行动,引进院士专家。”鄂尔多斯市委副书记、市长杜汇良说。 推动大规模储能技术成果转化落地,加强地热能、氢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快智能矿山技术研究……作为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院长,金之钧列出了一连串技术攻坚课题。“我的目标是争取今年在当地推进‘零碳机场’及智能矿山建设。”金之钧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同样将目光聚焦在这片新能源产业热土上。“鄂尔多斯充分发挥新能源产业与资源优势,为企业、科研机构搭建起顺畅的新能源技术研发与应用桥梁,不断形成新能源产业科研创新合力,助力当地新能源产业获得先进高效的技术支撑。”李灿说。 黄伯韡表示,科技创新将成为未来鄂尔多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暖城”鄂尔多斯也将继续敞开怀抱,吸引社会各界的优秀人才,共同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
  • 《煤制油鄂尔多斯公司顺利完成年内首批次自产密封油收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07-31
    • 7月16日,煤制油鄂尔多斯公司生产的年内首批次1700吨密封油顺利进入油品罐区存储,为后续装置稳定运行提供有效用油保证。 自产密封油主要用于煤液化103单元煤浆反应器和104单元反应器循环泵密封使用。自产密封油储存于罐区,在罐区经过多次过滤、真空脱水,经检验、分析其水分、机杂、绝缘强度三项主要质量指标合格后,密封油才能供装置使用,并在罐区专用储罐储存。 本批次密封油生产,经过原料储备、工艺调整、储罐准备、工艺流程切换等环节,由煤液化装置104单元逐步产出密封油。首批自产密封油1700吨收油结束后,油品罐区对密封油采用滤油机进行油品过滤、脱水操作,达到一定质量要求后在罐区129单元密封油储罐储存,之后依据装置使用情况再转往139单元进一步过滤、脱水,最终达到合格油品供装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