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制油鄂尔多斯公司顺利完成年内首批次自产密封油收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8-07-31
  • 7月16日,煤制油鄂尔多斯公司生产的年内首批次1700吨密封油顺利进入油品罐区存储,为后续装置稳定运行提供有效用油保证。

    自产密封油主要用于煤液化103单元煤浆反应器和104单元反应器循环泵密封使用。自产密封油储存于罐区,在罐区经过多次过滤、真空脱水,经检验、分析其水分、机杂、绝缘强度三项主要质量指标合格后,密封油才能供装置使用,并在罐区专用储罐储存。

    本批次密封油生产,经过原料储备、工艺调整、储罐准备、工艺流程切换等环节,由煤液化装置104单元逐步产出密封油。首批自产密封油1700吨收油结束后,油品罐区对密封油采用滤油机进行油品过滤、脱水操作,达到一定质量要求后在罐区129单元密封油储罐储存,之后依据装置使用情况再转往139单元进一步过滤、脱水,最终达到合格油品供装置使用。.

相关报告
  • 《鄂尔多斯:“煤海”翻“绿波》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8-15
    • 从依靠地下大储量的煤炭,到角逐地上丰富的风与光,曾以煤炭资源闻名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不断转变发展思路,一幅追风逐日的新能源发展画卷正徐徐展开。 昨天的鄂尔多斯,依托丰富的风光资源建设光伏电站与风电场,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力;今天的鄂尔多斯,产业链条不断完备的新能源装备制造正助推新能源产业提档升级;明天的鄂尔多斯,技术创新将为新能源产业注入不竭动力。 昨天:用绿电串起乡村富民“绿产业” 从一间破土房,到如今宽敞明亮的砖瓦房,2016年搬进巴拉亥光伏新村的马在全不仅住进了新房,还借着屋顶光伏板发的电吃上了“阳光饭”,脱了贫的他日子一天天变好,干劲也更足了。 马在全是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呼和木独镇巴拉亥村村民。2015年开始,当地在巴拉亥村建设光伏新村,在修建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每家每户的屋顶上都安上了光伏板,160户新建住宅“摇身一变”成了光伏电站。 “巴拉亥光伏新村的光伏装机总规模为1.76兆瓦,年均发电约290万度,相当于每户房顶的光伏板每年都能发电1.8万度。”呼和木独镇党委书记乔海军介绍说,自2019年并网发电至今,巴拉亥光伏新村每年户均增收能达到5000元。“光伏板的寿命在25年左右,这也就意味着老百姓能持续获益25年。” 巴拉亥光伏新村的建设为当地探索“绿色发电+产业富民”发展道路提供了新思路。2018年,呼和木独镇统筹当地5个嘎查村的扶贫产业资金,采取“党支部+企业+村集体+贫困户”模式,投资建设总规模1.24兆瓦的“五村联建”光伏电站。 “‘五村联建’光伏电站年发电量约205万度,每年收益近60万元。”乔海军表示,“五村联建”光伏电站的建设不仅实现了资源整合、抱团发展,更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份稳定、可持续的收益。 鄂尔多斯光照和风力资源丰富,沙地沙漠广袤,有大量尚未利用土地以及采煤沉陷区、复垦区和矿区排土场,具备建设大型光伏发电基地和千万千瓦级大型风电基地的优越条件,以达拉特旗100万千瓦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为代表的绿电基地正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绿色电能,2022年底开工建设的库布其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项目,也成为我国首个开工建设的千万千瓦级“沙戈荒”新能源基地项目。 目前,鄂尔多斯全市已建成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644万千瓦,其中光伏装机规模341.5万千瓦,风电装机规模220.5万千瓦,水电装机规模76万千瓦,生物质装机规模6万千瓦,预计到2025年全市建成新能源总规模将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 今天:产业集群助力新能源装备制造 鄂尔多斯市地域辽阔,公路网络发达。过去,运煤车是高速公路上的“主角”;如今,一辆辆装载着风力发电机叶片和风电整机的大型货车逐渐成为公路“常客”。 记者采访发现,在这些“常客”中,有相当一部分设备是鄂尔多斯“自产自用”,这其中就包含了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下称“中车株洲所”)旗下天津中车风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鄂尔多斯市分公司和中车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蒙西分公司所生产的风电整机与叶片。 从2019年在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落户投产,到如今生产升级扩能工作即将完成,中车株洲所在鄂尔多斯的风电整机与叶片产能实现了进一步的提升,从过去风电整机2吉瓦、叶片1000套提升至风电整机4吉瓦、叶片1200套的生产能力。“不仅如此,以电化学储能为主的储能设备生产线也计划落户,预计在今年下半年投产。”中车株洲所风电事业部华北大区副总经理李智勇说。 “之所以选择在鄂尔多斯投资建厂,我们看中的是鄂尔多斯近年来蓬勃向上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以及当地优良的营商环境。”中车株洲所副总经理张向阳说,2019年企业来到鄂尔多斯考察,4月签订相关协议,5月办理了相关手续,7月就投入生产。“前后5个月的时间,让‘中车速度’和‘鄂尔多斯速度’在这里落地生花。” 鄂尔多斯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黄伯韡表示,近年来,鄂尔多斯坚持以“双碳”目标倒逼产业转型、以能源结构调整带动经济结构转型、以新兴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建设大基地、拓展新场景、提升新空间,推进新能源产业提速、扩量、成链,加快构建集能源生产、装备制造、应用示范于一体的“风光氢储车”全链条产业集群。“从过去单一地建设风电场与光伏电站,到如今以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鄂尔多斯新能源产业发展正在焕新升级。”黄伯韡说。 说起鄂尔多斯新能源装备制造的全产业链发展,就不得不提位于伊金霍洛旗蒙苏经济开发区的零碳产业园。在这里,包括远景、华景新材料、隆基绿能、国鸿氢能、上汽红岩新能源重卡、捷氢燃料电池等在内的新能源、新材料企业纷纷落户,“风光氢储车”全产业链发展成势见效。 图为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拍摄的天骄绿能50万千瓦光伏项目。新华社记者李志鹏摄 “在新能源发电项目向风光资源富集地区转移、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向绿电富集地区转移的大背景下,我们立足鄂尔多斯新能源产业发展实际,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一大批新能源领域头部企业的落户,让园区成为鄂尔多斯新能源装备制造集群式发展的‘排头兵’。”内蒙古鄂尔多斯蒙苏经济开发区副主任徐建刚说。 走进零碳产业园里的远景动力电池工厂,绿色草坪上架着片片光伏板,远处6台正在旋转的大型风力发电机正给年产10.5吉瓦时磷酸铁锂电池的远景动力鄂尔多斯基地一期项目供应绿电。 作为最早落户零碳产业园的“链主”企业,远景10.5吉瓦时动力及储能电池项目已全面投产,每日可生产电芯3万颗,远景动力二期20吉瓦时智能电池项目也已签约落地。 “目前,远景通过自身的产业牵引以及绿电供给,将上下游合作企业逐步引入零碳产业园,已在园区逐步形成了以远景为龙头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条。”远景北方科技有限公司鄂尔多斯总经理俞乐表示,远景将继续发挥好产业链集聚作用,与各方通过紧密的协同合作,带动更多的上下游企业在零碳产业园融合发展,形成更好的产业集群效应。“预计到2025年,远景将助力当地实现约3000亿元绿色新工业产值,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约1亿吨的目标。”俞乐说。 明天:科技引领新能源产业“加速跑” 记者采访发现,积极主动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已成为鄂尔多斯众多能源企业近年来发展的“新风尚”。“通过建设研发中心、聘请专家学者和科研人才、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多的能源企业主动投身技术研发,新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已蔚然成风。”黄伯韡说。 谈及企业未来的发展,“创新”是张向阳提到最多的词。“下一步,中车株洲所在持续引进人才的同时,将在鄂尔多斯构建新能源创新平台,并与当地良好的应用场景结合起来,用科技力量带动企业发展。”张向阳说,未来,企业也要从最初的装备制造,转变为制造与创新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走好科技创新之路。 详细记录天然气使用量和空调使用时间、计算耗电量……在鄂尔多斯伊金霍洛国际机场,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节能减碳团队正在为机场量身打造一套“零碳方案”。“大量先进新能源技术的引进,将更好助力‘零碳机场’项目的落地实施。”团队成员卞晓宇表示,大学毕业后,鄂尔多斯浓厚的新能源研究氛围吸引他来到这里,为当地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我们坚持将能源科技革命作为推进能源革命的重要突破口,同国内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全力攻关绿色转型、新能源、节能降碳等核心技术,并为此全面开展人才科创行动,引进院士专家。”鄂尔多斯市委副书记、市长杜汇良说。 推动大规模储能技术成果转化落地,加强地热能、氢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快智能矿山技术研究……作为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院长,金之钧列出了一连串技术攻坚课题。“我的目标是争取今年在当地推进‘零碳机场’及智能矿山建设。”金之钧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同样将目光聚焦在这片新能源产业热土上。“鄂尔多斯充分发挥新能源产业与资源优势,为企业、科研机构搭建起顺畅的新能源技术研发与应用桥梁,不断形成新能源产业科研创新合力,助力当地新能源产业获得先进高效的技术支撑。”李灿说。 黄伯韡表示,科技创新将成为未来鄂尔多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暖城”鄂尔多斯也将继续敞开怀抱,吸引社会各界的优秀人才,共同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
  • 《煤制油包头煤化工公司安全运行超过2800天》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6-08
    • 截至6月3日,煤制油包头煤化工公司实现安全生产运行2810天。 长期以来,该公司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严守“泄漏、着火就是事故,责任非停就是事故”的安全管理理念,以“实现零死亡、力争零伤害”为目标,加强风险预控,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危险化学品和重大危险源管控力度,不断提升安全管控水平,实现了装置“安、稳、长、满、优”运行。 落实业务保安,编织安全管控立体网。该公司着力推行“谁主管谁负责”、“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安全管理理念,将安全责任层层分解,形成齐抓共管的立体式安全管控局面。推行业务保安后,各专业把安全管理的主动性融入管理中,压实安全生产责任,推进风险预控体系落地运行。为降低现场直接作业带来的风险,从作业审批入手狠抓现场直接作业管理,要求各作业单位提前一天向安全健康环保部申报作业项目,安全健康环保部根据作业项目的轻重缓急和作业准备情况进行预许可,经过作业项目预许可后才能进入第二天的直接作业审批程序,从而有效降低现场直接作业安全风险。进一步管控动火作业和受限空间作业的数量及作业时间,认真执行“可动可不动的火坚决不动、可进可不进的受限空间坚决不进”的作业原则,从根本上降低事故发生几率。 开展安全培训,提升员工安全素养。该公司积极组织开展员工安全培训,将安全培训细化到每个作业环节,使培训工作在一线落地,实现了包括直接作业安全知识以及消防、个人防护器材使用为主要内容的全员三级安全再教育覆盖率达到100%,进一步提高全体员工安全意识,逐渐形成公司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每季度对班组长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安全管理水平,每月进行一次专项安全培训,强化岗位员工的安全意识。在加强安全教育培训的同时,认真编制完成全年应急演练方案,并结合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防雷击、防洪、防火、防风、防寒等应急演练活动,为装置安全稳定生产做好充分准备。 加强隐患排查,筑牢安全生产根基。该公司在“泄漏就是事故”的管理理念基础上,抓设备、工艺和防冻防凝基础工作,落实全面隐患排查机制,使现场“跑、冒、滴、漏”得到有效治理,进一步完善并推广隐患排查和治理奖惩机制,有效激发了员工发现整改隐患的积极性,降低了事故风险。在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方面,各装置严格执行国家危险化学品管理规定,设置专用储存室,建立了严格的药剂使用制度,规定每天药剂使用浓度和用量,并加强对特种作业的安全监控,严格作业前的安全条件确认,落实防范措施,为实现公司长周期安全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