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煤海”翻“绿波》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8-15
  • 从依靠地下大储量的煤炭,到角逐地上丰富的风与光,曾以煤炭资源闻名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不断转变发展思路,一幅追风逐日的新能源发展画卷正徐徐展开。

    昨天的鄂尔多斯,依托丰富的风光资源建设光伏电站与风电场,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力;今天的鄂尔多斯,产业链条不断完备的新能源装备制造正助推新能源产业提档升级;明天的鄂尔多斯,技术创新将为新能源产业注入不竭动力。

    昨天:用绿电串起乡村富民“绿产业”

    从一间破土房,到如今宽敞明亮的砖瓦房,2016年搬进巴拉亥光伏新村的马在全不仅住进了新房,还借着屋顶光伏板发的电吃上了“阳光饭”,脱了贫的他日子一天天变好,干劲也更足了。

    马在全是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呼和木独镇巴拉亥村村民。2015年开始,当地在巴拉亥村建设光伏新村,在修建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每家每户的屋顶上都安上了光伏板,160户新建住宅“摇身一变”成了光伏电站。

    “巴拉亥光伏新村的光伏装机总规模为1.76兆瓦,年均发电约290万度,相当于每户房顶的光伏板每年都能发电1.8万度。”呼和木独镇党委书记乔海军介绍说,自2019年并网发电至今,巴拉亥光伏新村每年户均增收能达到5000元。“光伏板的寿命在25年左右,这也就意味着老百姓能持续获益25年。”

    巴拉亥光伏新村的建设为当地探索“绿色发电+产业富民”发展道路提供了新思路。2018年,呼和木独镇统筹当地5个嘎查村的扶贫产业资金,采取“党支部+企业+村集体+贫困户”模式,投资建设总规模1.24兆瓦的“五村联建”光伏电站。

    “‘五村联建’光伏电站年发电量约205万度,每年收益近60万元。”乔海军表示,“五村联建”光伏电站的建设不仅实现了资源整合、抱团发展,更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份稳定、可持续的收益。

    鄂尔多斯光照和风力资源丰富,沙地沙漠广袤,有大量尚未利用土地以及采煤沉陷区、复垦区和矿区排土场,具备建设大型光伏发电基地和千万千瓦级大型风电基地的优越条件,以达拉特旗100万千瓦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为代表的绿电基地正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绿色电能,2022年底开工建设的库布其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项目,也成为我国首个开工建设的千万千瓦级“沙戈荒”新能源基地项目。

    目前,鄂尔多斯全市已建成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644万千瓦,其中光伏装机规模341.5万千瓦,风电装机规模220.5万千瓦,水电装机规模76万千瓦,生物质装机规模6万千瓦,预计到2025年全市建成新能源总规模将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

    今天:产业集群助力新能源装备制造

    鄂尔多斯市地域辽阔,公路网络发达。过去,运煤车是高速公路上的“主角”;如今,一辆辆装载着风力发电机叶片和风电整机的大型货车逐渐成为公路“常客”。

    记者采访发现,在这些“常客”中,有相当一部分设备是鄂尔多斯“自产自用”,这其中就包含了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下称“中车株洲所”)旗下天津中车风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鄂尔多斯市分公司和中车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蒙西分公司所生产的风电整机与叶片。

    从2019年在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落户投产,到如今生产升级扩能工作即将完成,中车株洲所在鄂尔多斯的风电整机与叶片产能实现了进一步的提升,从过去风电整机2吉瓦、叶片1000套提升至风电整机4吉瓦、叶片1200套的生产能力。“不仅如此,以电化学储能为主的储能设备生产线也计划落户,预计在今年下半年投产。”中车株洲所风电事业部华北大区副总经理李智勇说。

    “之所以选择在鄂尔多斯投资建厂,我们看中的是鄂尔多斯近年来蓬勃向上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以及当地优良的营商环境。”中车株洲所副总经理张向阳说,2019年企业来到鄂尔多斯考察,4月签订相关协议,5月办理了相关手续,7月就投入生产。“前后5个月的时间,让‘中车速度’和‘鄂尔多斯速度’在这里落地生花。”

    鄂尔多斯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黄伯韡表示,近年来,鄂尔多斯坚持以“双碳”目标倒逼产业转型、以能源结构调整带动经济结构转型、以新兴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建设大基地、拓展新场景、提升新空间,推进新能源产业提速、扩量、成链,加快构建集能源生产、装备制造、应用示范于一体的“风光氢储车”全链条产业集群。“从过去单一地建设风电场与光伏电站,到如今以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鄂尔多斯新能源产业发展正在焕新升级。”黄伯韡说。

    说起鄂尔多斯新能源装备制造的全产业链发展,就不得不提位于伊金霍洛旗蒙苏经济开发区的零碳产业园。在这里,包括远景、华景新材料、隆基绿能、国鸿氢能、上汽红岩新能源重卡、捷氢燃料电池等在内的新能源、新材料企业纷纷落户,“风光氢储车”全产业链发展成势见效。

    图为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拍摄的天骄绿能50万千瓦光伏项目。新华社记者李志鹏摄

    “在新能源发电项目向风光资源富集地区转移、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向绿电富集地区转移的大背景下,我们立足鄂尔多斯新能源产业发展实际,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一大批新能源领域头部企业的落户,让园区成为鄂尔多斯新能源装备制造集群式发展的‘排头兵’。”内蒙古鄂尔多斯蒙苏经济开发区副主任徐建刚说。

    走进零碳产业园里的远景动力电池工厂,绿色草坪上架着片片光伏板,远处6台正在旋转的大型风力发电机正给年产10.5吉瓦时磷酸铁锂电池的远景动力鄂尔多斯基地一期项目供应绿电。

    作为最早落户零碳产业园的“链主”企业,远景10.5吉瓦时动力及储能电池项目已全面投产,每日可生产电芯3万颗,远景动力二期20吉瓦时智能电池项目也已签约落地。

    “目前,远景通过自身的产业牵引以及绿电供给,将上下游合作企业逐步引入零碳产业园,已在园区逐步形成了以远景为龙头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条。”远景北方科技有限公司鄂尔多斯总经理俞乐表示,远景将继续发挥好产业链集聚作用,与各方通过紧密的协同合作,带动更多的上下游企业在零碳产业园融合发展,形成更好的产业集群效应。“预计到2025年,远景将助力当地实现约3000亿元绿色新工业产值,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约1亿吨的目标。”俞乐说。

    明天:科技引领新能源产业“加速跑”

    记者采访发现,积极主动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已成为鄂尔多斯众多能源企业近年来发展的“新风尚”。“通过建设研发中心、聘请专家学者和科研人才、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多的能源企业主动投身技术研发,新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已蔚然成风。”黄伯韡说。

    谈及企业未来的发展,“创新”是张向阳提到最多的词。“下一步,中车株洲所在持续引进人才的同时,将在鄂尔多斯构建新能源创新平台,并与当地良好的应用场景结合起来,用科技力量带动企业发展。”张向阳说,未来,企业也要从最初的装备制造,转变为制造与创新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走好科技创新之路。

    详细记录天然气使用量和空调使用时间、计算耗电量……在鄂尔多斯伊金霍洛国际机场,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节能减碳团队正在为机场量身打造一套“零碳方案”。“大量先进新能源技术的引进,将更好助力‘零碳机场’项目的落地实施。”团队成员卞晓宇表示,大学毕业后,鄂尔多斯浓厚的新能源研究氛围吸引他来到这里,为当地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我们坚持将能源科技革命作为推进能源革命的重要突破口,同国内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全力攻关绿色转型、新能源、节能降碳等核心技术,并为此全面开展人才科创行动,引进院士专家。”鄂尔多斯市委副书记、市长杜汇良说。

    推动大规模储能技术成果转化落地,加强地热能、氢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快智能矿山技术研究……作为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院长,金之钧列出了一连串技术攻坚课题。“我的目标是争取今年在当地推进‘零碳机场’及智能矿山建设。”金之钧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同样将目光聚焦在这片新能源产业热土上。“鄂尔多斯充分发挥新能源产业与资源优势,为企业、科研机构搭建起顺畅的新能源技术研发与应用桥梁,不断形成新能源产业科研创新合力,助力当地新能源产业获得先进高效的技术支撑。”李灿说。

    黄伯韡表示,科技创新将成为未来鄂尔多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暖城”鄂尔多斯也将继续敞开怀抱,吸引社会各界的优秀人才,共同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

  • 原文来源:https://www.in-en.com/article/html/energy-2326271.shtml
相关报告
  • 《煤海里冲出能源新锐》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7-17
    •  从世界上一矿一井产量最大的井工煤矿补连塔,到世界上唯一一个百万吨煤直接液化装置的首座加油站,中间只有十几公里的距离。这短短十几公里的跨越,将固体煤炭变成了液体油品。此中奇迹,记录着国家能源集团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的志气与担当、创新与奉献。   煤炭,裂开了。固体煤块经历洗选、破碎,变成比面粉还细的煤粉;反应,发生了。煤粉进入装置经历加氢、液化,变成纯净的液体油品。   在国家能源集团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记者见证了这样的“奇迹”,探寻着创造出这个“奇迹”的那群人的故事。   “干不成就集体跳黄浦江”   伊金霍洛旗地处山坳,沟壑纵横,气候干旱。来自江南水乡的舒歌平却视这里为“一生最幸福的地方”。他学的是煤制油,搞的是煤制油,跟中央领导汇报的是煤制油。而让他的煤制油梦想成真的地方,就是伊金霍洛旗。   舒歌平作为国家能源集团煤化工公司的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深知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谈起煤制油,舒歌平如数家珍——煤制油分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两种途径。“七五”时期,煤直接液化项目被列为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各相关部门为此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并分别从德国、美国、日本引进三套小型煤直接液化连续试验装置,建立了实验室。“八五”期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大幅回落,各发达国家发展煤制油的热情随之降温。“十五”时期,国家制定能源规划时认识到,石油依靠进口,从能源战略上看欠安全。自此,煤直接液化项目再次列入国家科研攻关的重点课题,云南等三地开展了“煤液化示范厂可行性研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和地方财力限制,云南、黑龙江的项目都不了了之,神华集团(后重组为国家能源集团)与美国公司的合作,成了中国煤直接液化的一棵“独苗”。   2004年,设计年产能108万吨的煤直接液化项目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破土动工。大幕初启,一波三折。舒歌平等神华集团的技术骨干在工作中发现,外方公司的工艺包存在技术性缺欠。中国煤制油要不要来个急刹车?毕竟,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这意味着几百亿投资将白白扔进大漠,厂子将变成一堆废铜烂铁! 舒歌平带领技术攻关团队顶着压力,夜以继日,反复求证求解,最后坚决推翻了外方公司的不成熟技术工艺,成功突破催化剂瓶颈,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煤液化工艺的基础上提出一套具有独创性的“神华煤直接液化工艺路线”。同时,在上海建立中试基地,对不同温度、不同压力、不同催化剂、不同煤种开展了全方位实验。实验基地这边的工艺和生产流程改造成功一项,就立即向正在建设中的鄂尔多斯工厂移植一项……2008年12月30日,神华煤制油项目在鄂尔多斯分公司启动试车。16个小时后,煤直接液化装置打通全流程,晶莹剔透的柴油和石脑油汩汩流出。现场的人们紧紧拥抱在一起,热泪滚滚。 “不是亲身经历这个过程的人,无法理解他们的信念、他们的胆识,包括他们的压力。”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党委副书记李瑞光说,“在上海中试基地,他们曾经立下决绝之誓:煤制油项目干不成,集体去跳黄浦江。”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   从破土动工那一天算起,国家能源集团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成立已满15周年。团队员工平均年龄只有37岁,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多种行业,干的是世界“首台首套”,有无数挑战,无成规可循。创新,成了他们天生的“胎印”。 公司的展览室里,一组组发明创造的数据亮眼。虽然日本、德国、美国等都开展了煤直接液化研究,但至今都还停留在实验室“小打小闹”阶段。只有中国,有原始创新,有集成创新,有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从小试走向中试,从中试走向量产。其中,首创了高效现代煤直接液化工艺和工程技术;首创了煤直接液化高效转化工艺并成功放大1000倍;首创了合成煤粉担载的高效煤直接液化催化剂。近年来,这个团队先后获得发明专利108项,实用新型专利105项,专利授权213项。2012年,舒歌平获得“世界煤制油大奖”。 一个个劳动模范、一个个技术能手的照片和格言,高悬在厂区的路灯杆上,成为煤制油公司的一道风景。在自己的相片下,逯波讲述了他选择“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作为座右铭的由来。小时候,父亲就从家乡青岛西进大同,从事煤炭生产。在青岛科技大学读书时,听说鄂尔多斯在搞煤制油,逯波兴奋地在网吧查了一个通宵。虽然青岛的许多化工厂都在招贤,虽然鄂尔多斯比大同离家还远,却挡不住他内心里要超越前辈的志向和决心,毕业后毅然加入煤制油行列。工作后,逯波先后到辽阳石化、镇海石化实习,并攻取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2012年他参与了煤液化生产中心煤液化工艺管理,经过他和同伴们改造后的装置,让煤粉输送、煤浆配置等关键步骤逐渐趋于稳定运行。   技术人员忙优化,基层员工忙革新。公司煤液化中心专门设置了合理化建议小册子,从去年8月份到现在,就收集各种建议200余项。一线操作工彭佳民对“改质料回炼流程”小改小革,充分利用加氢稳定装置热源,2018年节约燃料气费用180多万元。   最初,生产线上的4套高减压阀全部为进口产品,单套购价为880万元,阀芯的寿命只有70个小时。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的创新工作室通过联合国内科研机构、生产厂家持续攻关,目前国产阀芯的使用寿命最新纪录已达到2701小时,整套高减压阀也已实现国产化,每套产品的价格只有200多万元。   “2011年以后,公司结束试生产开始正式商业运营。”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总经理王建立说,“2011年至2018年,公司累计生产油品665万吨。生产线的单个周期运行时间设计期值为310天,试运行的第一个周期只有13天,但最近的3个周期运行时间都超过410天。如果说党的十八大以前,中国的煤直接液化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那么这7年来,则从根本上解决了‘好不好’的问题,实现了‘安(安全)、稳(稳定)、长(周期)、高(负荷)、优(优质)’,展现了中国能源新时代的新气象!”   再创绿色生产奇迹   不仅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方面先行先试,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在社会责任担当方面同样一马当先。   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石圪台矿区原乌兰煤矿留下的采坑,贮存着煤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疏干水。 “2010年煤制油公司找到我们,商量利用我们煤矿的疏干水作为替代水源。”泰华集团水务公司工程师紫占平说,这些无处排放的废水还能卖钱,结果自然是一拍即合。为此,煤制油公司增加投入2.5亿元新上了输水管道和净化设备,光是输水管道就长达12523米。变废为宝后,煤制油分公司毅然决然关闭了乌审旗浩勒报吉地下水源地。   从污水池到净水间,也是一个见证奇迹的过程。煤液化、煤气化过程每天生成600吨黑水,充斥着油乎乎的泡沫。水里含有的酚类、硫类、氮类成分极难处理。煤制油分公司坚持不懈搞技改,逐渐摸索出“清污分离、污污分治、分质回用”方法,吨油耗水也由设计的10吨降到6吨以下。来到污水处理的终端,只见龙头里流出清澈的净水。   煤基油品是我国能源方阵中的新锐,有学者称之为“新能源”,煤制油公司不断挖潜,通过对油渣等固废的吃干榨净、提高设备国产化率、提高油收率、节能降耗,从而实现了稳健运行。李瑞光算了一笔账:国际油价50美元是煤制油的盈亏平衡点,随着油价的起起伏伏,公司也是盈盈亏亏,但算总账还是盈利。2011年至2018年,公司利税合计73.6亿元,年均利税9.2亿元。   “与常规燃料相比,煤直接液化油品具有‘一大三高四低’品质,比重大,高体积热值、高体积比热容、高热安定性,硫含量低、氮含量低、芳烃含量低、凝点低。目前,我们正在推进煤直接液化油品的‘优质优用’。”王建立介绍,2010年起,国家能源集团与有关单位联合攻关,煤基特种燃料开发应用有了令人振奋的突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 力)
  • 《内蒙古鄂尔多斯煤炭产业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11-29
    •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按照国家“坚持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要求,从煤炭的生产、运输、利用各环节入手,坚持同向发力,推动煤炭产业安全绿色生产,清洁低碳利用。抓住“前端”、聚焦“中端”、盯住“后端”,煤炭产业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抓好“前端”让绿色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 鄂尔多斯分布有三大煤田13个煤炭矿区,为稳定接续煤炭产能,持续优化开发模式和产能结构,推动煤炭实现集约节约高效清洁开采。目前,最低规模60万吨/年,最高规模3500万吨/年,已培育形成亿吨级煤炭企业1户,5000万吨级煤炭企业2户,3000万吨级煤炭企业2户,1000万吨级煤炭企业13户。立足煤炭资源禀赋,以“集约”“高效”“安全”“融合”为发展目标,让“绿色”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打造“煤矿建设智能化、矿区生态绿色化、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高标准现代化煤炭产业。目前,全市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回采率分别为100%、80%,原煤生产效率最高实现150吨/工时,直接工效最高1170吨/工时,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全市生产煤矿全部纳入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同时,结合露天煤矿安全生产特征,制定《露天煤矿智能化建设与管理规范》地方标准,填补了国内露天煤矿地方行业标准规范管理空白。全市煤炭领域安全生产持续稳定,煤炭百万吨死亡率连续多年保持在0.01以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聚焦“中端”提升运行效率 减少环节碳排放 聚焦煤炭资源绿色化运输等环节,不断丰富应用场景,大力推广新能源重卡,着力提升运行效率、减少各环节碳排放。 依托加入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上海城市群契机,着力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建设智慧能源监管体系,集安全生产、市场管理于一体,市、旗区、企业三级联动,从煤炭安全生产、绿色开采、清洁运输、市场销售等实现全流程精准管控。 盯住“后端”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不断提升煤炭的就地转化率,延长产业链,构建起了从“一块煤”到“一束丝”再到“一匹布”的全产业链体系,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现代煤化工和煤电产业,实现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目前,已建成煤制油项目2项、总规模124万吨;煤制天然气项目1项、总规模14.2亿立方米/年。 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储量及运距优势,积极打造电力外送基地,实现煤从“空中走”。规划构建了2+2+2外送网,充分发挥煤电调峰和应急保障作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实现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全市获批新能源总规模5797万千瓦,整体批复规模居全国地级市首位,预计到“十四五”新能源装机将超过5000万千瓦,超过火电装机规模,走出一条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