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光机所研制出的高荧光效率和高稳定性钙钛矿量子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0-17
  • 近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曾庆辉副研究员课题组提出一种新的简单易行的操作方法合成了不同卤素掺杂的全可见光谱区高性能 CsPbX3( X=Cl, Br, I)钙钛矿量子点,所制备的钙钛矿量子点荧光量子效率最高可达 95%(是目前国际上报道的钙钛矿量子点样品的最高值),半峰宽最窄可以达到 9nm(是目前国际上报道的量子点样品的最小值),稳定性也得到了显著提高,该工作对于钙钛矿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在光电器件领域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成果发表在《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SCI影响因子 7.504)杂志上(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7, 9, 33020–33028),第一作者为苏莹在读硕士生,通讯作者是曾庆辉副研究员。

      量子点,又称为半导体纳米晶,由于其优异的光学性能(如激发谱线宽、发射谱线窄、荧光效率高、量子尺寸效应等等),在生物医学、 LED和太阳能电池等光电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研究, 荧光效率和稳定性越高、半峰宽越窄(单色性越好),量子点在这些领域的应用前景就会越广阔。近几年,卤素掺杂CsPbX3( X=Cl, Br, I)钙钛矿量子点( PQDs)由于其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窄的荧光发射光谱和荧光颜色随卤素掺杂不同可调等优异的光学性能,进一步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关注。但迄今为止, CsPbX3钙钛矿量子点的稳定性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科学难题。纠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的 CsPbX3钙钛矿量子点,尤其是混合卤素的 CsPbX3钙钛矿量子点的制备多数是在较低温度( 40℃)下通过阴离子交换技术来完成,而这种阴离子交换过程往往会导致荧光效率和稳定性的降低。

      曾庆辉等研究人员的工作旨在提高 CsPbX3( X=Cl, Br, I)钙钛矿量子点的荧光效率和稳定性。与之前报道的在 40℃下通过阴离子交换技术 获得的CsPbX3钙钛矿量子点不同,研究人员通过热注入技术直接在 高温条件下(~ 180℃) 合成单一或者混合卤素CsPbX3钙钛矿量子点。 通过曾庆辉等研究人员的合成方法,表面配体可以更有效地配位到钙钛矿量子点的表面上,从而有利于改善其光学性能,提高其稳定性。 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使用相对绿色安全的油酸( OA) /油胺( OAm)双配体来代替传统的具有较高毒性的 OA/OAm/TOP多配体混合物来合成 CsPbX3钙钛矿量子点。与先前的需要抽真空和手套箱设备的严格的合成方法相比,他们提供了仅需要氩气惰性气体保护的简便方法;通过对反应温度、配体比例、反应时间和不同卤素原子比例等条件的精确控制以及热注入技术,研究人员制备出了一系列高性能的单一和混合卤素 CsPbX3( X = Cl, Br, I)钙钛矿量子点。

      通过 曾庆辉等研究人员的方法制备的 CsPbX3( X=Cl, Br, I)钙钛矿量子点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 40-95%,最高值可以达到 95%,是目前报道的溶液 CsPbX3钙钛矿量子点样品荧光量子产率的最高值),较窄的半峰宽( 9-35nm,最窄的半峰宽值为 9nm,是目前报道的溶液量子点样品半峰宽的最小值),以及较高的光稳定性 ,而且,发射光谱峰位随着卤素掺杂元素的不同在可见光谱区域中连续可调(408-694nm),这将有利于 CsPbX3钙钛矿量子点在诸如 LED和太阳能电池等光电器件中得到广泛应用。此外,研究人员用 1×1×2超晶胞构建了混合卤素 CsPbX3钙钛矿量子点的晶体模型,计算了其能带结构,并将带隙与荧光发射光谱中的峰位进行了比较,理论上的直接带隙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该研究工作使得 CsPbX3( X=Cl, Br, I)钙钛矿量子点在光电器件等方面显示出一定的潜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该工作得到了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青促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

       CsPbCl3、 CsPbBr1.5Cl1.5、 CsPbBr3、 CsPbI1.5Br1.5和 CsPbI3钙钛矿量子点的立方晶胞结构示意图( a)、 XRD光谱( b)和 EDS能谱( c)。 CsPbBr3钙钛矿量子点的 FESEM照片( d),右上角为其 TEM照片结果。 

相关报告
  • 《南工大开发智能钙钛矿型催化剂 高活性兼具高稳定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9-11
    • 氢能作为一种高能量密度且可再生的清洁资源,在解决能源与环境的问题上具有巨大优势。然而在用电解水制备氢气时,以往多使用成本高昂、储量稀少的贵金属催化剂。9月3日,南京工业大学对外宣传,该校邵宗平教授和周嵬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高活性兼具高稳定性的“智能”非贵金属催化剂,可替代传统的贵金属催化剂。 该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钙钛矿氧化物材料在能源转换与存储中的应用。钙钛矿可谓是科研界的“明星”材料,其结构和电子结构灵活可调、组成元素种类众多且来源丰富,近年来在包括电解水等众多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他们深入分析了在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的变化所带来的“双刃剑”效应,即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的离子析出行为,一方面有助于吸附反应物促进反应进行,但另一方面破坏了催化剂的结构,使得稳定性无法保持。 据该团队博士研究生管大秦介绍,电解水制氢工艺包含阴极的产氢反应和阳极的产氧反应,阳极的反应很慢,会限制整体电解水产氢的效率。“因此,我们开发的这种阳极‘智能’催化剂,能够在反应过程中自适应地转变成具有更高活性和稳定性的共边和共面型表面物质,从而使产氧能够又快又稳地进行,这样阴极产氢反应的效率就会大幅提高了。”管大秦介绍。 这里的“智能”主要体现在,由于离子析出有利有弊,课题组创新设计策略调控了材料离子析出行为,从而使材料在反应过程中能够同时发挥出离子析出行为的优点同时克服其缺点。“我们在钙钛矿材料里通过化学一步法自组装的合成方法,引入可溶性杂相氯化钡和氯化锶来调控离子析出行为。”管大秦介绍说,课题组还通过多种现场原位的表征技术阐明了这种“智能”催化剂在产氧过程中的催化机理。 “这种‘智能’的钙钛矿型催化剂不仅催化活性高,稳定性好,同时合成简便,原料储量丰富。我们将这种阳极催化剂和以前开发的的阴极钙钛矿型催化剂结合起来用于整体电解水。结果发现:这种钙钛矿催化剂组合,比贵金属组合具有更高的性价比和更好的稳定性,即在同样的反应电位和资金投入下,该催化剂组合所达到的活性是贵金属组合的十几倍,而且稳定性还更加优越。”周嵬介绍说。 此项工作不仅给科研界的基础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设计思路,同时,开发出来的“智能”非贵金属催化剂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而且价格低廉,在电解水制氢、氢燃料电池以及其他涉及产氧反应的储能领域,都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 《华北电力大学研制出光电转换效率18.45%的钙钛矿太阳电池器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4-11
    • 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从最初的3.8%迅速增长到了23.7%且钙钛矿太阳电池制备工艺简单,充分展现出了其巨大的应用前景。 目前最为高效的钙钛矿太阳电池通常是多层结构,钙钛矿吸光层位于电子传输层和空穴传输层之间。空穴传输层在器件中起着促进载流子在钙钛矿和空穴传输材料界面分离、传输空穴、促进钙钛矿结晶和保护钙钛矿层等重要作用,对器件的效率和稳定性影响巨大。 虽然大量无机及聚合物空穴传输材料已被应用到钙钛矿太阳电池,但是由于小分子材料具有聚合物可以溶液加工,结构多样化等优点,又因为结构确定,避免了批次差异,重复性好,因此研究最为广泛,基于此类材料的器件展现出较好的性能。其中小分子spiro-OMeTAD是钙钛矿太阳电池中最为高效的空穴传输材料,但是其价格昂贵、水氧稳定性差等缺点限制了该分子的应用。另一方面,众多研究也表明spiro-OMeTAD不能有效钝化钙钛矿薄膜表面缺陷态,限制了钙钛矿太阳电池器件效率和稳定性的进一步提升。 针对上述问题,华北电力大学刘雪朋等将具有钝化钙钛矿薄膜表面缺陷态功能的吡啶单元引入到咔唑-三苯胺类小分子中,开发了一系列廉价的新型小分子空穴传输材料。利用吡啶基团与钙钛矿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改善界面接触,使HTM同时具备钝化钙钛矿薄膜表面缺陷态和传输空穴的双重作用,在避免钙钛矿缺陷态钝化材料使用的情况下,减少该界面处(钙钛矿/HTM)缺陷态密度,最终得到了光电转换效率达到18.45%钙钛矿太阳电池器件。另外,由于吡啶单元可以有效钝化钙钛矿薄膜表面的缺陷态,器件稳定性显著提升。 其工作表明在空穴传输材料上引入钙钛矿缺陷态钝化基团对提升器件效率和稳定性的优势,并对其他钙钛矿缺陷态钝化基团(如氨基、氰基、羧基等)引入到钙钛矿太阳电池中载流子传输材料和界面修饰材料做出来展望,为进一步提升钙钛矿太阳电池器件性能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