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工大开发智能钙钛矿型催化剂 高活性兼具高稳定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9-11
  • 氢能作为一种高能量密度且可再生的清洁资源,在解决能源与环境的问题上具有巨大优势。然而在用电解水制备氢气时,以往多使用成本高昂、储量稀少的贵金属催化剂。9月3日,南京工业大学对外宣传,该校邵宗平教授和周嵬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高活性兼具高稳定性的“智能”非贵金属催化剂,可替代传统的贵金属催化剂。

    该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钙钛矿氧化物材料在能源转换与存储中的应用。钙钛矿可谓是科研界的“明星”材料,其结构和电子结构灵活可调、组成元素种类众多且来源丰富,近年来在包括电解水等众多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他们深入分析了在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的变化所带来的“双刃剑”效应,即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的离子析出行为,一方面有助于吸附反应物促进反应进行,但另一方面破坏了催化剂的结构,使得稳定性无法保持。

    据该团队博士研究生管大秦介绍,电解水制氢工艺包含阴极的产氢反应和阳极的产氧反应,阳极的反应很慢,会限制整体电解水产氢的效率。“因此,我们开发的这种阳极‘智能’催化剂,能够在反应过程中自适应地转变成具有更高活性和稳定性的共边和共面型表面物质,从而使产氧能够又快又稳地进行,这样阴极产氢反应的效率就会大幅提高了。”管大秦介绍。

    这里的“智能”主要体现在,由于离子析出有利有弊,课题组创新设计策略调控了材料离子析出行为,从而使材料在反应过程中能够同时发挥出离子析出行为的优点同时克服其缺点。“我们在钙钛矿材料里通过化学一步法自组装的合成方法,引入可溶性杂相氯化钡和氯化锶来调控离子析出行为。”管大秦介绍说,课题组还通过多种现场原位的表征技术阐明了这种“智能”催化剂在产氧过程中的催化机理。

    “这种‘智能’的钙钛矿型催化剂不仅催化活性高,稳定性好,同时合成简便,原料储量丰富。我们将这种阳极催化剂和以前开发的的阴极钙钛矿型催化剂结合起来用于整体电解水。结果发现:这种钙钛矿催化剂组合,比贵金属组合具有更高的性价比和更好的稳定性,即在同样的反应电位和资金投入下,该催化剂组合所达到的活性是贵金属组合的十几倍,而且稳定性还更加优越。”周嵬介绍说。

    此项工作不仅给科研界的基础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设计思路,同时,开发出来的“智能”非贵金属催化剂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而且价格低廉,在电解水制氢、氢燃料电池以及其他涉及产氧反应的储能领域,都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关报告
  • 《青岛能源所开发出绿色合成方法制备高活性和高稳定性铁单原子催化剂》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07
    • 探索具有良好氧还原活性、稳定性的非贵金属催化剂对于减少贵金属在可持续能源技术研究中的消耗至关重要。近年来,单原子Fe锚定在N掺杂碳(Fe-Nx/C)上的催化剂因具有最大的原子利用率和较高的本征活性而受到广泛关注。Fe掺杂的锌基有机金属框架结构(ZIF)材料在高温热解过程中会形成多孔碳载体负载的Fe-Nx活性中心,因此ZIF材料被认为是合成Fe-Nx/C催化剂(x主要为4)的合适前驱体。然而,现阶段在合成ZIF前驱体及衍生获得Fe-Nx/C单原子催化剂时通常需要用到有毒溶剂(如DMF、甲醇)和强酸清洗,对环境危害较大且极大地限制了过渡金属单原子催化剂的规模化合成和进一步的实际应用。因此,开发制备工艺简单、避免使用有毒及强酸碱试剂的绿色方法合成高效、稳定的单原子催化剂对于新一代燃料电池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1 Fe-Nx/C的合成路径以及电镜表征图。   近日,青岛能源所梁汉璞研究员带领的能源材料与纳米催化研究组,在利用可循环再生的生物质制备Fe1单原子(Carbon, 2020, 157, 614-621. DOI: 10.1016/j.carbon.2019.10.054.)和Fe1Pt1双单原子(ACS Sustain. Chem. Eng. 2021, 9, 1, 189–196. DOI: 10.1021/acssuschemeng.0c06558.)的基础上,又开发出了一种步骤简单、过程环保的合成方法用来制备具有氮掺杂的多孔碳纳米棒负载的Fe单原子催化剂(图1a)。该方法实现了在水系中合成具有Fe均匀掺杂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前驱体,后续经过一步高温热解,在不需要经过酸洗处理的情况下即可获得高度均匀分散的Fe单原子催化剂。所合成的催化剂电镜表征见图1(b-i)。该催化剂展现了优良的氧还原催化活性和长时间稳定性。在碱性介质中,其起始电位和半波电位比商业Pt/C催化剂分别高出了30 mV和60 mV。经过20小时的稳定性测试,商业Pt/C催化剂损失达到了53%而所合成催化剂仅损失5%。在酸性介质中也展现出了较好的催化性能。作为负极材料组装到锌空电池当中,实现了142 mW cm-2的高功率密度,比商业Pt/C电池高出了近58 mW cm-2,并优于大多数已经报道的过渡金属单原子催化剂。该研究工作为简单、绿色地合成氮掺杂碳负载Fe单原子电催化剂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相关成果近期发表在《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杂志上(ACS Sustainable Chem. Eng. 2021, 9, 137-146)。   上述研究获得大连清洁能源国家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科研创新基金,青岛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基金,大连化物所-青岛能源所两所融合项目基金以及中国科学院绿色过程制造创新研究院项目基金的支持。  
  • 《《自然·通讯》:高活性高稳定性酸性析氧催化剂设计出炉》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0-31
    •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姚涛教授课题组与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杨金龙教授课题组合作,首次精确探测到钌基单原子催化剂在酸性电化学析氧反应过程中的催化活性位点的动态变化过程,并依此设计出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酸性析氧催化剂,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上。 质子交换膜水电解池(PEMWE)因其转化效率高、氢气纯度高、无污染等优点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一种制氢技术。然而,阳极析氧反应由于其缓慢的动力学速率以及催化剂在酸性环境下的不稳定性,成为制约PEMWE广泛应用的瓶颈,亟须设计高效稳定的酸性析氧电催化剂来提升PEMWE的效率。但如何在工作条件下实时监测催化剂的活性位原子和电子的动态变化过程,成为目前催化剂理性设计的前提和挑战。 研究团队选取活性位点高度均一的钌基单原子催化剂作为研究对象,该催化剂在析氧反应中达到10mA/cm2的电流密度仅需267mV的过电势。同时,利用同步辐射原位X射线吸收谱和红外谱实验装置,实时监测催化剂在工作条件下结构的动态演化过程。理论计算也进一步证实了动态氧吸附可以有效地促进电子由钌原子向被吸附的氧原子传递,有效地避免对反应物种的强吸附,从而显著降低反应所需的过电势,促进了其催化活性的显著提高。 这项发现为今后PEMWE实际应用开发新型高效稳定的催化剂提供了实验基础,也为原子尺度研究催化材料表面/界面的动态过程提供了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