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湿度下准二维钙钛矿太阳电池长期稳定性取得重要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24
  • 有机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太阳电池是薄膜太阳电池的最新发展,短短几年,光电转换效率已经超过22%,备受瞩目,但其在湿度条件下的不稳定性限制其进一步发展,因此制备高效稳定的钙钛矿太阳电池是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近期,由于高的湿度抵抗力,二维钙钛矿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其效率往往却比较低。

      针对二维钙钛矿太阳电池稳定性好和效率低的矛盾问题,华北电力大学戴松元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潘旭研究员基于苯甲胺、二甲胺、丙二胺、丁二胺的碘化铵盐制备了四种不同的准二维钙钛矿材料。实验结果显示四种准二维钙钛矿材料不仅具有很高的三维钙钛矿优越的晶体结构,同时,2D GIWAXS中出现的二维钙钛矿衍射峰,也证实了它们的准二维结构。由于结构的差异,使准二维钙钛矿表面形貌产生巨大变化,吸收和PL曲线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蓝移和吸收强度,随之而来的是光电转换效率会有所降低。然而,基于苯甲铵盐的准二维钙钛矿由于致密均匀的膜,较好的晶体结构和高的吸收强度等优点,克服了二维钙钛矿效率低的问题,效率高达17.40%,尤为突出,实现了稳定性和电池效率的双高。

      

      更为重要的是,湿度老化研究发现:由于二维钙钛矿的层状疏水性,放置在80%的高湿度下,四种准二维钙钛矿表现出不同的超高湿度稳定性。随后的研究表明:准二维钙钛矿材料的湿度稳定性与加入的铵盐疏水性密切相关,铵盐的疏水性越强获得的准二维钙钛矿就具有越高的抗湿度能力。此次研究中,苯甲铵盐具有最好的疏水性,因此得到的准二维钙钛矿材料具有最高的湿度稳定性,在500小时的80%高湿度下老化后,能保持80%以上的初始效率,而常规器件的效率仅剩10%。研究发现在常规钙钛矿中引入合适的高疏水性铵盐可以得到高效稳定的二维钙钛矿太阳电池。

      相关研究工作“The Effect of Hydrophobicity of Ammonium Salts on Stability of Qusi-2D Perovskite Materials in Moist Condition”在线发表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DOI:10.1002/aenm.201800051)上。

相关报告
  • 《南工实现功率转换效率达18.2%的准二维钙钛矿太阳电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0-30
    • 南京工业大学海外人才缓冲基地(先进材料研究院)黄维院士、王建浦教授团队在钙钛矿领域取得最新研究进展。该研究成果于10月21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Advanced Materials(DOI: 10.1002/adma.201804771)上,博士研究生杨荣和李仁志副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王建浦教授和黄维院士。 三维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太阳电池效率已突破23%,但是稳定性问题依然是限制其进一步商业化的瓶颈。近年来,稳定性更佳的准二维层状钙钛矿成为太阳电池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大的带隙、高的激子束缚能以及较差的层间电荷传输性质限制了器件效率的提升。 针对此问题,黄维院士和王建浦教授团队利用3溴苯甲胺制备了高结晶性、低缺陷的准二维钙钛矿薄膜。该薄膜上层是高度取向生长的三维钙钛矿组分,其较小的带隙和低的激子束缚能可实现低能太阳光子利用和高效电荷分离。薄膜底部是竖直生长的宽带隙钙钛矿组分,有利于实现高效的电荷传输。基于这种独特结构的钙钛矿薄膜,实现了功率转换效率达18.2%的准二维钙钛矿太阳电池。未封装器件在40%相对湿度的大气环境下老化2400小时,效率仍保持初始值的82%。更重要的是,将未封装器件浸入水中60秒,其参数几乎没有变化,展现出优异的水稳定性。此外,该器件也能作为发光二极管很好的工作,外量子效率可达3.85%。在大气环境下,未封装器件在200 mA cm-2大电流密度下寿命达96小时,刷新了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稳定性的世界纪录。该研究表明,基于3溴苯甲胺的准二维钙钛矿材料有望实现高效稳定的钙钛矿光电器件,而精确调控钙钛矿薄膜生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欧合作项目、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国家相关人才计划项目等大力支持。
  • 《北大、上交大、西交大等10大高校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技术研究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1-11
    • 回首2018年,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突破报道不断,屡破光电转化效率记录。 钙钛矿,是一种普通的金属有机化合物晶体,主要成分是钛酸钙(CaTiO3),最早由俄罗斯矿物学家Lev Perovski命名于1839年,自2009年开始被用于太阳能电池研究,《科学》评其为2013年的10大科学突破之一。 2018年,国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成果丰富。本次,新材料在线® 总结了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10所高效的最新技术成果,以助您了解钙钛矿在太阳能光伏领域的研究进展。 1、陕西师范大学:稳定高效的全无机钙钛矿电池研究取得进展 11月12日消息,陕西师范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生忠教授团队在全无机CsPbI3钙钛矿电池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人员首先使用氢碘酸和碘化铅为原料制备出HPbI3+x中间体,进而制备出晶体结构扭曲的CsPbI3材料,其禁带宽度进一步降低至1.69 eV。随后通过苯乙胺碘添加剂加入到前驱体溶液中,制备出结晶质量优异,晶格扭曲的CsPbI3钙钛矿材料(β-CsPbI3, γ-CsPbI3)。 经过优化,最终得到的器件光电转换效率可达到15.07%,经过300h持续光照以及干燥空气中保存60天后,效率没有明显的降低,促进了CsPbI3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进一步发展。相关工作已发布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2、南京工业大学:功率转换效率达18.2%的准二维钙钛矿太阳电池 10月29日消息,南京工业大学海外人才缓冲基地(先进材料研究院)黄维院士、王建浦教授团队在钙钛矿领域取得新研究进展。利用3溴苯甲胺制备了高结晶性、低缺陷的准二维钙钛矿薄膜。基于这种独特结构的钙钛矿薄膜,实现了功率转换效率达18.2%的准二维钙钛矿太阳电池。 未封装器件在40%相对湿度的大气环境下老化2400小时,效率仍保持初始值的82%。将未封装器件浸入水中60秒,其参数几乎没有变化,展现出优异的水稳定性。该研究表明,基于3溴苯甲胺的准二维钙钛矿材料有望实现高效稳定的钙钛矿光电器件,而精确调控钙钛矿薄膜生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相关工作已发布于《Advanced Materials》。 3、上海科技大学:效率达到9.4%的非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10月9日消息,上海科技大学宁志军教授课题组利用假卤素调控剂NH4SCN调控锡钙钛矿结晶生长,成功制备了二维-准二维-三维(2D-Quasi 2D-3D)梯度结构的钙钛矿薄膜。此梯度结构能有效降低锡钙钛矿薄膜的氧化和缺陷浓度,基于此梯度结构的锡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实现了9.41%的光电转化效率,是目前稳态输出效率最高的非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该研究为低维梯度钙钛矿薄膜结构的调控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无铅化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关工作已发布在Cell Press旗下的能源旗舰期刊《Joule》。 4、南京大学:稳态转换效率达20.7%和19.1%的宽带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8月11日,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的谭海仁教授与多伦多大学的Edward Sargent教授研究发现有偶极性的有机阳离子对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的缺陷性能具有显著的影响,在钙钛矿材料中引入少量的偶极性阳离子,可以大大降低宽带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的非辐射复合损失,大幅提升光电转换效率。 基于1.65 eV和1.75eV的宽带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态转换效率分别高达20.7%和19.1%,均是目前报道的宽带隙钙钛矿电池中的最高效率值。该工作为进一步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提供了新方法,也为获得高效率钙钛矿基叠层光伏器件(比如钙钛矿-晶体硅叠层电池、钙钛矿-钙钛矿叠层电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相关工作已发布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5、华东理工大学: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空穴传输材料研究取得进展 7月18日消息,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吴永真特聘教授和朱为宏教授通过引入弱吸电子的喹喔啉单元,构建给体-受体-给体(D-A-D)型HTM,合理调控HTM的HOMO能级,优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界面能带排布。与spiro-OMe TAD相比,这种D-A-D型的HTM分子具有更好的光稳定性,热分解温度提升了30oC,合成成本降低了30倍。以噻吩取代的HTM分子TQ2制备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取得了19.62%的光电转换效率,优于参比化合物spiro-OMe TAD(18.54%)以及苯环取代的HTM分子TQ1(14.27%)。 荧光寿命表征以及导电率测试表明噻吩取代的HTM分子有更好的空穴提取和传输能力。进一步通过单晶分析发现TQ2分子间存在S---S以及S---π相互作用,缩短了分子间三苯胺单元的距离,增加了空穴传输通道。该工作为设计低成本、高性能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空穴传输层提供了新思路,成果已在线发布于《Chemical Science》。 6、北京理工大学:高效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有机小分子空穴传输材料研究取得进展 5月22日消息,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崔彬彬特别副研究员课题组与陈棋教授课题组合作,在高效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有机小分子空穴传输材料的研究取得新进展,设计合成了分别以“邻二噻吩苯”和“萘并双噻吩”为核心π-bridge的两种低成本三芳胺类衍生物PBT和NDT,并将在这两种Donor-π-Donor构型的有机小分子作为空穴传输层材料应用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中,是有潜在应用价值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空穴传输材料。 在同样条件下,基于PBT的PSCs器件达到的最大光电转换效率为13.6%,而以相对于PBT具有更好平面共轭特征的NDT作为空穴传输层的PSCs器件最优光电转换效率可达到18.8%。相关工作已发布于《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7、湖南大学:新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材料研究取得进展 4月25日消息,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杨斌教授和合作者们运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大科学装置“散裂中子源”高分辨单晶中子衍射,解析了杂化钙钛矿材料CH3NH3PbBr3在不同温度下的结构,观察到有机组分CH3NH3+随温度升高从有序到无序的转变过程,揭示了分子取向及排列变化可以诱导CH3NH3PbBr3钙钛矿的结构相变和反常光致发光效应。 该工作表明,有机组分的取向和翻转可以显著影响杂化钙钛矿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宏观光电性质。这项研究成果将为今后设计和开发新型高性能钙钛矿型光伏材料,从而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和长期稳定性提供科学依据。相关工作已发布于《Advanced Materials》。 8、西安交通大学:锡基非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达6.98% 3月30日消息,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院吴朝新教授团队采用蒸镀旋涂的方式,以及发展了一种对电池器件结构的双侧界面调控方法,同时实现了高质量二维-三维异质结锡基非铅钙钛矿薄膜和高效率、高稳定性的电池器件。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高达6.98%,位于国际锡基非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最高效率之列。 该工作基于之前的工作基础取得锡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6.98%的光电转换效率,为环境友好非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应用做了重要贡献。相关工作已发布于《ACS Energy Letters》。 9、山东大学:制备出高效稳定的无机钙钛矿CsPbI3太阳能电池 3月30日消息,山东大学尹龙卫教授团队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通过表面钝化工程的方法制备高效稳定的无机钙钛矿CsPbI3太阳能电池,解决了立方相无机钙钛矿材料常温下无法稳定存在的学术难题。相关工作已发布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该结果开创了制备室温稳定的立方相无机钙钛矿的新方法,为理解和研究无机钙钛矿相结构稳定性提供了理论指导,对于推动高效稳定的钙钛矿太阳能商业化应用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0、北京大学:在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界面调控方面取得进展 1月17日消息,北京大学新材料学院孟鸿教授课题组在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界面调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通过简单的季胺化反应得到新型界面修饰材料Phen-I。进一步的器件性能研究表明5%Phen-I:PCBM作为电子传输层时性能最高,并证明Phen-I是具有双功能性的界面材料。 通过进一步对钙钛矿活性层的优化,孟鸿教授课题组取得了19.27%的光电转换效率。这种高效地双功能性界面材料也有望进一步推广应用于其他有机半导体器件中。相关研究成果已发布于《Nano Energy》。 以上以研究成果发布时间为倒序,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