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健康院在手性吡啶并螺烯的合成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10-18
  •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朱强课题组等合作,高对映选择性完成了手性吡啶并螺烯分子的不对称合成,并对部分产物进行了光学活性探究。相关研究成果近日以Palladium-Catalyzed Modular Synthesis of Enantioenriched Pyridohelicenes through Double Imidoylative Cyclization为题发表在ACS Catal.上。

      手性吡啶并螺烯是氮-杂螺烯家族中重要成员,具有广泛而重要的用途,如:作为手性发射体、金属络合物、催化剂,手性助剂等。因此,手性吡啶并螺烯分子的不对称合成受到了有机化学家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目前,手性吡啶并螺烯分子的单一构型异构体主要还是依赖于对外消旋体的手性拆分或者利用HPLC手性色谱柱分离获得。而目前已报导的不对称合成吡啶并螺烯类似物的方法普遍存在以下局限。例如:1)催化剂价格昂贵且负载量大(高达60 mol%);2) 反应原料的制备步骤繁琐,并且线性的策略也限制了产物的多样性;3) 产物需要额外的转化才能得到吡啶并螺烯衍生物;4)产物结构特殊,不易拓展。因此,发展低催化剂用量的、底物易于合成且多样化的、汇聚式的不对称手性吡啶并螺烯的合成新方法,对于推动这类螺旋手性化合物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研究中,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朱强研究员团队巧妙设计了含有两个异腈基团的联芳基异腈C,通过“一锅化”实现两步亚胺基环化反应,同时构建两个吡啶环,一步构建双吡啶并螺烯。这一反应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双异腈关环前体的合成相对简便,引发关环的芳基碘化物便宜易得,这样的双分子汇聚反应模式为产物的多样化快速构建提供了可能;2)催化剂用量低,成键效率高,一步生成了4个C-C键,同时构建2个吡啶环;3)通过中心母核的改变,以及控制异腈先后关环的调节,不仅可以对映选择性选择性的合成不同取代的[6]螺烯,而且可以把常见的呋喃环连同吡啶一同杂化进入螺烯,极大地丰富了手性吡啶并螺烯的种类。

      与此同时,该研究还完成了对部分吡啶并螺烯化合物的光学活性表征。结果表明此类手性吡啶并螺烯化合物具有良好的CPL活性。

      总之,该研究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当前手性吡啶并螺烯不对称合成的诸多弊端,使快速构建结构及取代多样性的手性吡啶并螺烯分子成为可能,对研究它们的光电性质以及在不对称合成中的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文第一作者为广州健康院博士研究生余婷。广州健康院朱强研究员、罗爽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钟羽武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www.gibh.cas.cn/xwdt/kydt/202210/t20221018_6533250.html;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catal.2c04461
相关报告
  • 《广州健康院在对映体选择性平行动力学拆分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12-02
    •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朱强/罗爽课题组利用平行动力学拆分的策略,通过钯催化的对映体选择性环酰亚胺化反应,“一锅法”合成了两种不同骨架类型的含有季碳手性中心的杂环化合物。相关研究成果以“Parallel Kinetic Resolution through Palladium-Catalyzed Enantioselective Cycloimidoylation: En Route to Divergent N-Heterocycles Bearing a Quaternary Stereogenic Center”为题发表在ACS Catal.上。   获得手性化合物的单一对映异构体最常见的途径是对非手性底物的不对称催化转化,对映选择性地产生手性因素。另一种主要途径是把已经含有手性因素的外消旋体混合物转化为单一的对映异构体产物。这一途径可以通过以下三种策略实现:动力学拆分(KR);动态动力学拆分(DKR);和平行动力学拆分(PKR)。KR是利用两种对映异构体底物在同一个不对称催化条件下转化为产物的速率不同(k1 >> k2 或 k2 >> k1),最理想的情况是50%的一种构型的底物完全转化为单一构型的产物,而50%的另一种构型的底物完全不反应且能被回收。事实上随着反应的进行,“劣势”构型反应底物的相对浓度不断增加,它也会参与反应,导致“有害”构型的产物生成,从而降低产物的对映选择性。而DKR策略有效克服了KR的缺点,即不断富集的“劣势”构型反应底物可以不断地发生消旋化,部分转化为“优势”底物,进而不断地生成目标构型的产物。理想情况下,外消旋体底物可以通过DKR可以100%转化为单一构型的产物,但是前提是两种构型的底物在反应条件下可以快速互变(k1 >> k2 且 k3 >> k2)。为了克服KR和DKR的固有限制, Vedejs和Chen于1997年引入了另一种叫做平行动力学拆分(PKR)的策略,即两种对映体底物分别沿两条不同的反应路径,以相同或接近的速率转化 (k1≈k3且k1 >> k4 且 k3>> k2),得到单一对映异构体的两种产物。在一种不对称反应条件下,既要实现化学选择性又要实现对映选择性调控,即两种底物两种产物四条反应路线的调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PKR策略的另一个挑战是,所得到的两种产物一般结构类似,从而造成产物分离非常困难,因此实用性好的PKR反应并不多见(图1)。   尽管已经有一些成功的PKR的例子,但是产物结构不同并可以通过柱层析分离的报道并不多见。2003年,Fu报道了一种新的铑催化的C-H活化炔链上的醛,然后与炔进环化,以良好产率和对映选择性合成了底物范围有限的环丁烷酮和环戊烯酮。Tanaka等人使用类似的底物和异氰酸酯发生分子间[4+2]环加成,得到了庚酰胺和环戊烯酮的对映选择性衍生物。2017年,Cramer通过PKR反应合成两种独特的氮杂环骨架,3-氮杂双环[3.1.0]己烷和含季立体生成中心的1H-异吲哚。但是,在这些反应中,底物的适用范围比较窄。此外,含有季碳立体中心的杂环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药物和农药中,然而,对它们的对映选择性合成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图2)。   朱强/罗爽课题组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开发了第一例钯催化对映选择性C(sp2)-H酰亚胺化的平行动力学拆分反应。研究以外消旋的异腈为起始原料,同时生成具有季碳立体中心的二氢异喹啉和1H异吲哚。该反应可以耐受多种类型的底物,可在温和条件下顺利进行反应。由这种PKR的策略构建的五元环和六元环两种产物可以很容易地通过柱色谱分离,这使得该平行动力学拆分变得非常实用。作者还进行了DFT计算,以探索反应机理和对映选择性的来源(图3)。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博士研究生王希龙,通讯作者是朱强研究员、罗爽副研究员。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 《广州健康院在开关型CAR-T研发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7-19
    •  CAR-T疗法在血液肿瘤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对实体瘤的疗效不佳。传统CAR-T仅靶向一个或两个抗原表位,肿瘤细胞容易发生抗原丢失从而产生免疫逃逸,同时传统CAR-T在体内的激活强度难以控制,存在安全隐患,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李鹏团队、徐州医科大学徐开林团队以及广州实验室Jean Paul Thiery团队在Cell Reports在线发表题为“T lymphocytes expressing the switchable chimeric Fc receptor CD64 exhibit augmented persistence and antitumor activit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基于CD64可结合抗体Fc片段的特性设计出了一种可以利用抗体进行肿瘤相关抗原重定向的开关型CAR-T细胞(CFR64 T)。在体内外实验中,CFR64 T细胞展现出优于传统CAR-T细胞的抗耗竭能力以及抗肿瘤持续性。在小鼠模型中,CFR64 T细胞的记忆样T细胞比例显著提高。进一步研究揭示,CFR64 T细胞所形成的免疫突触较传统CAR-T细胞更小,能更温和地激活T细胞,同时CFR64 T细胞对抗原刺激表现出更为健康的线粒体状态。   该研究揭示了免疫突触形态在CAR-T细胞抗耗竭以及抗肿瘤持续性的重要性,为提高CAR-T的持续性以及新型CAR-T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广州健康院崔元彬、郑迪威、徐州医科大学王莹以及广州实验室袁婷婕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广州健康院李鹏研究员、徐州医科大学徐开林教授以及广州实验室Jean Paul Thiery教授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以及中国-新西兰生物医药与健康联合实验室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