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材料所在二维石墨烯限域MOFs催化水裂解析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生态文明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 于改红
  • 发布时间:2022-11-08

  •   开发高效电催化剂进行水的电化学转化,以生产环保、可持续的氢能源,是近几十年来科研人员广泛研究的热点问题。阳极处的析氧反应(OER)在水裂解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OER反应需要相对较大的热力学电位(超过1.23V vs. RHE)以克服因四个“电子-质子”转移过程而导致的缓慢动力学。近年来,金属有机骨架(MOFs)因其大比表面积、孔隙可调及多样的成分和金属中心而成为高效OER电催化剂的理想材料,但MOFs固有的低电导率严重阻碍了其催化活性。
      针对这一现状,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界面功能高分子材料团队张涛研究员与浙江大学侯阳研究员及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肖建平研究员合作开发出一种二维纳米限域策略,即通过双电极电化学系统将导电性差的MOFs限域在石墨烯层间(图1),进而提高其OER催化活性。所获得的NiFe-MOF//G催化剂仅需106mV的极低过电位即可达到10 mA cm -2 电流密度,远优于原始NiFe-MOF及此前报道的大多数MOFs及其衍生物的催化活性(图2)。同时,NiFe-MOF//G还表现出优异的OER催化稳定性,在10 mA cm -2 电流密度下可稳定运行超过150h(图2)。
      在进一步的表征及理论计算中发现,石墨烯多层纳米限域不仅可以在MOF结构中形成高活性NiO 6 -FeO 5 畸变八面体物种,优化MOF材料的电子结构和催化中心(图3),而且能够降低水氧化反应的极限电位(图4)。本文作者还证明了该策略能够扩展至其它不同结构的MOFs,并极大地提高它们的电催化活性。该项工作对原始MOFs作为惰性催化剂的普遍概念提出挑战,揭示了低导电性甚至绝缘MOFs在电催化中的应用潜力。相关成果以“Exceptional catalytic activity of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via two-dimensional graphene multilayer confin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s”为题发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2-33847-z )。第一作者:Siliu Lyu、Chenxi Guo;通讯作者:侯阳、张涛、肖建平;通讯单位: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
    该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项目的支持。

    图1 NiFe-BTC//G的合成过程与结构表征

    图2 NiFe-BTC//G在碱性条件下的电化学析氧催化性能

    图3 NiFe-BTC//G的局部原子配位环境和电子结构分析

    图4 OER活性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海洋实验室 王佳宁)

  • 原文来源:http://www.nimte.cas.cn/news/progress/202210/t20221021_6536859.html
相关报告
  • 《宁波材料所在催化果糖脱水制5-羟甲基糠醛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06-20
    • 来源: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 随着化石能源的日益衰竭、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亟需寻找一种可再生资源来替代化石资源。生物质资源具有储量大、可再生、环境友好等优点,被认为是化石资源的理想替代品,其开发与利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5-羟甲基糠醛(HMF,5-hydroxymethylfurfural)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质平台化合物,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比如,HMF可以作为原料,经加氢、醚化、C-C偶联反应可制备柴油、汽油等生物基燃料,还可经氧化反应可合成2,5-呋喃二甲酸,后者可替代依赖于石油的对苯二甲酸来生产聚酯类化合物。   当前,HMF主要是在酸性条件下由糖类(果糖、葡萄糖等)选择性脱水而得,其中以果糖为原料来生产HMF 的难度较小且易获得较高的收率。催化剂和溶剂是影响果糖脱水反应的两个重要因素。尽管水是一种廉价、环境友好的溶剂,但以纯水为溶剂会促使生成的HMF水解生成乙酰丙酸和甲酸,从而降低了HMF的收率。离子液体具有挥发性低、稳定性好、毒性低等优点,还可以有效抑制HMF的水合反应,被认为是果糖脱水制HMF反应的绿色溶剂。以分子筛为代表的固体酸催化剂具有易分离、可循环利用、低腐蚀性等优点,使其在工业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以ZSM-5、Beta、HY、Mordenites等分子筛催化果糖脱水反应时,HMF的收率普遍低于70%,大量副产物的存在不仅增加了产物的后续分离难度,也极易导致催化剂失活。因此,开发高效催化果糖脱水制HMF的催化剂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非金属催化团队张建研究员、王磊研究员与呋喃类化学品团队张亚杰研究员共同合作,以具有一维孔道结构的非酸性KL分子筛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铵离子交换的方式,制备出了不同酸性的KL分子筛并将其应用于催化果糖转化制HMF反应(离子液体体系)。研究表明,酸性KL分子筛在果糖脱水反应中表现出了优异的催化性能,其中在KL-80oC-1h催化剂上获得了99.1%的HMF收率,这主要是由于该催化剂具有适宜的Brönsted酸强度促进了脱水反应的发生以及较少的Lewis酸性位抑制了聚合产物的生成。此外,该催化剂在多次套用实验中未出现明显的失活现象,具有潜在的工业应用价值。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ChemSusChem(2017, 10, 1669-1674 DOI: 10.1002/cssc.201700239)上。   上述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相关人才计划、青年基金、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的资助。   KL分子筛的酸性表征(NH3-TPD (a), Py-IR (b))和催化果糖转化性能(果糖转化率(c), HMF收率(d))   KL-80oC-1分子筛催化剂的套用实验
  • 《宁波材料所在聚合诱导单体穿透单层石墨烯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0-10
    • 石墨烯为单层平面碳原子以sp2杂化方式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二维原子晶体,是有望制备同时具有高渗透率和高选择性分离渗透膜的理想材料,因此研究有机分子通过石墨烯的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尽管文献中提出了许多理论预测,但由于没有任何缺陷的石墨烯对所有原子和分子大部分是不可穿透的,相当于高阻隔的“金钟罩”,因而现实中关于有机分子通过石墨烯的实验证据相当稀少。理论上预测,即使对于具有Stone-Wales缺陷的化学气相沉积(CVD)石墨烯,氦气分子也是无法透过的。 针对此,最近,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教授Rainer Jordan课题组博士张涛及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陈涛课题组等多家单位的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及理论预测提出了一个新思路,即表面引发可控自由基聚合可以诱导乙烯基单体作为“倚天剑”穿透单层石墨烯这一“金钟罩”( Nat. Commun. 2018, 9, 4051 )。在他们的研究中,引发剂可以选择性地键合到固体基体表面用以驱动单体的运动和后续补充。在单层CVD石墨烯将引发剂和单体隔离的条件下,证明了各种尺寸的乙烯基单体在引发剂的驱动下可以穿过单层CVD石墨烯并成功实现表面引发聚合。他们的研究发现,这是由于只有原子层厚度的石墨烯无法阻挡自由基引发剂和单体之间(以及催化剂)的库仑作用力,从而实现引发剂在石墨烯另一端对单体的驱动和迁移。同时,可控自由基聚合的特性使得单体可以稳定的速率连续地被输送到石墨烯的另一端,并在石墨烯覆盖的表面得到聚合物分子刷(如图)。最终,通过研究石墨烯覆盖的聚合物分子刷厚度和形貌可以计算多类型的单体通过单层石墨烯的行为和速率。 最终结果表明,各种尺寸的中性单体能够在可控自由基聚合的驱动下顺利通过单层自带缺陷位点的CVD石墨烯,并且CVD石墨烯的天然缺陷由于单体的穿过而大大增加,然而,由于电荷的相互作用,带正或负电荷的单体在穿过石墨烯时被严重阻隔,速度相当慢。有意思的是,当采用微图案化的引发剂阵列时,阴离子单体在被诱导在穿透石墨烯单层膜时能够选择性地将石墨烯切割成各种预先设定的大小微观图案,进而获得图案化的聚合物刷。通过对分子施加外部驱动力,可以实现分子量较大的聚合单体等有机分子通过单层CVD石墨烯,并且分子的电荷对穿透行为的影响大于分子本身的大小。这些研究为单层石墨烯的可穿透性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其作为分子筛的潜在应用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 以上工作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573203)、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QYZDB-SSW-SLH036)以及中国科学院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的资助。 表面引发可控自由基聚合诱导单体穿透石墨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