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电托底作用继续凸显,5月全国火力发电创超两年来最大增幅》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6-21
  • 随着全国各地陆续进入夏季,气温升高带动下,今年5月份,全国火力发电量同环比均明显增加,其中,同比增幅创2021年3月份以来新高。

    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5月份,全国火力绝对发电量为4712.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9%,环比增加4.9%。

    当月我国火力发电同比增速创同期新高。事实上,今年以来,全国火力发电同期增幅逐月扩大,3月份同比增幅为9.1%,4月份为11.5%,而5月则进一步扩大至15.9%。

    去年夏季至今年以来,南方地区降水持续偏少,5月份以来,随着高温天气带动用电量增加,叠加水电出力受限,其他可再生电源发电的稳定性较差等,火电托底作用持续发力。

    近年来,气温对用电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我国电力负荷“冬夏”双高峰特征日趋明显,夏季降温及冬季取暖负荷占比越来越大,部分省份夏季降温负荷占最高用电负荷比重达到40%-50%,甚至超过50%。电力供应和需求多方面因素交织,给电力供需形势带来不确定性。

    中电联数据显示,1-5月份,全国工业用电增速高于全社会平均水平,全国工业用电量2327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1%,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65.9%。5月份,全国工业用电量488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1%,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67.6%。

    5月份,国内火力发电量靠前的省份有内蒙古、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发电量分别437.6亿千瓦时、434.8亿千瓦时、417.4亿千瓦时、371.4亿千瓦时、273.1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变化7.6%、44.7%、18%、-4.2%和25.2%。

    今年1-5月份,全国火力绝对发电量为24205.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2%。

    今年前五个月累计发电量靠前的省份有内蒙古、山东、江苏、广东、新疆和山西,发电量分别为2203.3亿千瓦时、2014.4亿千瓦时、1859.8亿千瓦时、1802.3亿千瓦时、1569.2亿千瓦时、1432.9亿千瓦时,同比变化分别为8.3%、-1.4%、2.7%、11%、4.2%、6.2%。

    从全国来看,5月份,全国有25个省份和地区发电量实现同比增长,占全国统计地区数量的80%。其中,增幅较大的为云南(141.5%)、四川(86.4%)、湖南(76.6%)、广西(69.3%)、重庆(68.7%)和上海(60.1%)。

    累计来看,1-5月份,全国有24省份和地区火力发电量同比增长,占全国统计地区数量的77%。其中,广西(34.8%)、云南(31.1%)、湖南(27.4%)、重庆(26.1%)和海南(23%)同比增幅居前。

    值得注意的是,5月份,水电大省云南省火力发电增速创10余年来新高,同比大增141.5%;同时,火力绝对发电量也达到70亿千瓦时,创至少2016年1月份以来的纪录新高。另一水电大省四川省当月火力发电同比增幅也达到86.4%,而当月火力发电增幅同比居前的五个省区中,有四个均位于西南地区。

    今年以来,受上游来水偏枯影响,我国水电出力尚未得到有效改善,水电能力持续下降,水电较为集中的西南地区火力发电量较上年同期普遍大增,以应对较为紧张的电力供需形势。

    6月以来,随着气温攀升,我国多地用电负荷持续走高。记者了解到,近期,全国单日最大用电负荷已达8.6亿千瓦,同比增加7.77%。截至5月底,广东统调最高负荷同比增长约20%,逼近历史最高水平;进入6月,江苏电网日均用电负荷持续保持在1亿千瓦左右,比去年同时段高近1000万千瓦。为应对即将到来的迎峰度夏,全国各地提前布局谋划,进入“备战”状态。

    中电联统计与数据中心主任王益烜表示,电力供应和需求多方面因素交织叠加,给电力供需形势带来不确定性。电力供应方面,降水、风光资源、燃料供应等方面存在不确定性。此外,近年来煤电企业持续亏损导致技改检修投入不足带来设备风险隐患上升,均增加了电力生产供应的不确定性。电力消费方面,宏观经济增长、外贸出口形势以及极端天气等方面给电力消费需求带来不确定性。

    王益烜表示,正常气候情况下,预计2023年全国最高用电负荷13.7亿千瓦左右,比2022年增加8000万千瓦左右。若出现长时段大范围极端气候,则全国最高用电负荷可能比2022年增加1亿千瓦左右。今年迎峰度夏期间,预计全国电力供需总体紧平衡,部分区域用电高峰时段电力供需偏紧。主要是南方、华东、华中区域电力供需形势偏紧,存在电力缺口;东北、华北、西北区域电力供需基本平衡

  • 原文来源:https://coal.in-en.com/html/coal-2630654.shtml
相关报告
  • 《10月进口煤同比继续增加,后两月能否延续? 》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11-14
    • 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0月份我国进口煤炭2918.2万吨,较去年同期的2694.3万吨增加223.9万吨,增长8.3%,较9月份的3304.8万吨减少386.6万吨,下降11.7%。今年1-10月份,全国累计进口煤炭2.3亿吨,同比下降10.7%,降幅较前9月收窄2.2个百分点。 我国煤炭进口量自8月以来同比持续增加,8月和9月进口量更是同环比均出现了增加,与早前预计的进口趋势出现了一定差异。8月份,国内多地持续高温天气叠加水电出力有限推动耗煤需求激增,而与此同时印尼动力煤到岸价优势显现,尤其是此前一直倒挂的中卡煤也开始重新具有价格优势,促使终端用户加快了采购进口煤的步伐。9月份,我国煤炭单月进口量年内首次突破3000万吨,达到去年12月份以来最高,同时与往年同期相比也处于较高水平。进入9月份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回落,电力需求较前期有所下降,叠加水电增发,燃煤发电压力有所减弱,不过,当月我国进口煤数量较前一月仍继续增加,主要是由于国内电厂要赶在国庆假期和大会前提前补库,其次是因为当月国内煤价持续上涨使得进口煤价格优势凸显,带动进口需求增加。 9月下旬后,随着进口动力煤价格不断上涨,尤其是部分中高卡煤价较国内煤相比优势收窄,叠加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加速贬值使得进口煤采购成本高企,国内终端对进口煤的询货热情开始下降。 到了10月,随着气温下降,电厂日耗回落、库存累积,国内电企对进口煤的采购情绪普遍不高,但是10月进口量却高于此前预期,部分原因是受印尼港口船舶发运滞后影响,10月中旬印尼煤的到货量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是弥补本来应该在9月底到货的缺口。 近期国内电企虽有招标,但中标价持续走低,且需求集中在超低卡煤,对中卡煤询货寥寥,市场悲观情绪蔓延,外矿报价也出现松动。临近年底,国内电厂开始签订长协供应合同,且明年长协煤签订量有望较今年进一步增加,也增加了市场的观望情绪。后期来看,后两月到港的进口煤数量将大概率达不到去年同期水平。
  • 《3月煤价继续承压 跌势或将放缓》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3-03
    • 供应测分析 国内生产:2024年,我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巩固提升,全年全国煤炭产量约47.6亿吨,2025全国煤炭产量目标则是达到48亿吨左右。同时,随着地方两会陆续召开,从主要产煤省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涉煤内容看,增加煤炭产量也是各产煤省份的重要目标之一。2025年,山西、新疆将煤炭产业发力点放在重大项目和基地建设上,陕西提出2025年原煤产量力争达到8亿吨。甘肃、贵州、云南等省份也通过新煤矿开工、煤化工基地建设扩大产能。这意味着,尽管市场低迷,2025年国内煤炭产量仍将维持高位。值得关注的是,3月上旬召开两会,产地煤矿安全检查频次增多,部分煤矿产量有所收缩。不过,鉴于安全检查已逐渐常态化,其对原煤产量的影响正逐步减弱,预计对市场煤炭供给的影响较为有限。 进口方面:随着国内煤炭企业生产全面恢复,叠加进口煤的高通关量,市场供应相对宽松。但由于工业用电需求不足以及季节性用煤需求淡季的影响,下游采购意愿低迷,进口动力煤市场整体呈现供大于求的格局。在国内市场供应宽松之下,部分电企开始减少或暂停进口煤招标采购,以缓解国内市场的供给过剩压力。此外,近期海运费上涨推高了进口煤到岸成本,同时内贸市场持续下跌目前尚未见触底迹象,进口煤价格优势有望进一步收窄,对国内市场形成支撑。 需求侧分析 宏观方面 (1)房地产行业将继续磨底。2024年房地产行业继续呈调整态势,上半年的“517”新政和下半年的“924”新政,为市场注入信心,行业呈阶段性回温态势。从数据上来看,2024年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9.7亿平米,同比下降12.9%,降幅较1-11月收窄1.4个百分点;但从从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来看,2024年,房屋新开工面积为7389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3.0%。预计在地方政府化债、房地产企业债务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之前,房地产开工面积企稳需要一定时间。 (2)基建投资将发挥更强的托底作用。受地方增量化债资金、财政支出进度前置等政策提振,预计一季度项目开复工有望强于去年同期。资金端方面,政府新增债券和地方特殊再融资债券前置发行,缓解地方债务压力,支撑稳增长。项目端方面,去年底以来项目开工明显好转,今年年初多数省份重大项目开工投资额强于去年,不过结构更偏向产业基础设施。节后建筑工地开复工进度偏慢,主要受春节错位、气温等因素扰动,随着后续气温回升和新增政府债券资金下达,一季度投资仍有坚实支撑。 (3)制造业投资将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支撑。投资增速上,制造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24年全年同比增长9.2%。特别是,在“两新”政策的作用下,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15.7%,比全部投资高12.5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2.2个百分点。2025年,我国制造业将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时期。在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支持政策推动下,各地将继续加大对“两重”“两新”领域提供资金融通的保障。 主要耗煤行业:一是民用电季节性转弱。本周开始,南方气温转暖,且三四月份原本就是传统用煤淡季;一旦进入三月份,南方气温回升,电厂将对旗下火电机组进行停机检修,煤炭需求随之下降,日耗难有超预期表现。二是工业用电需求逐步恢复,非电行业补库需求预期增加。3月份,随着元宵节后务工人员加速到岗,下游各行业开工率将逐步提升。此外,3月份召开的两会或将释放提振经济政策,有利于工业用电需求恢复。后期基建加码投资、开工率上升可能带动水泥等非电行业煤炭消费。三是新能源替代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其中提到,加大非化石能源开发力度。到2025年底,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39%左右。 综合分析 煤炭供应偏松,需求释放乏力,加上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等压力之下,都对煤价带来下行压力,预计3月国内煤价将继续承压偏弱运行。但值得注意的是,非电行业的备煤需求有望逐渐增加,也为市场阶段性的反弹创造机会,同时大型电厂全力兑现内贸长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内贸煤炭过剩问题。最后,现货与长协发生倒挂,以及煤价跌至成本线下后,虽无法确认煤矿会立即减产,但随着倒挂幅度和持续时间扩大,以及价格跌破成本幅度加大,其减产概率或逐步提升,煤价下跌阻力逐步加大。随着上述利好因素显现,煤价跌势或逐渐放缓,不排除有止跌企稳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