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 通讯》揭示海马印-太起源及其全球扩散的时空路径与适应进化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02-23
  •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林强研究员团队主导,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等团队联合研究,首次明确了印-太交汇区的印-澳群岛是全球海马的起源中心,并原创性发现了在地质、洋流驱动下海马全球扩散路径的时空特征及生态适应与进化机制,提出了印-太海马类群由古特蒂斯海和南非好望角两条路径先后进入大西洋的新观点。相关研究成果“Genome sequences reveal global dispersal routes and suggest convergent genetic adaptations in seahorse evolution”于2月17日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刊物《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与陆地生物不同,在全球海洋范围内,海洋生物起源与全球扩散机制及生物多样性形成一直是国际上饱受争议的核心科学问题。目前,虽然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相关实验室也一直聚焦全球大洋生物类群的局部区域扩散模式与生物地理格局形成等研究,但在海洋生物的全球多样性形成及其驱动机制等研究方面,一直缺少全球大洋综合尺度的研究。以单一海洋生物类群作为研究载体实施全球海洋生物的起源与扩散研究,进而探索在大洋洋流、地质结构等驱动因素下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这在海洋领域研究尺度和范式上尚无报道。

    与其他海洋生物类群相比,海马在探究全球海洋生物扩散与多样性形成机制研究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海马游泳能力弱,卵胎生,属局域性生活物种,被认为是研究地质活动和洋流对海洋生物扩散及其多样化影响的“旗舰物种”;同时,在海马扩散过程同步伴随了丰富的表型分化,这可能是对新环境发生了快速适应性进化。先前的报道已明确海马是目前整个硬骨鱼中进化速率最快的物种(Nature, 2016; NSR, 2020),具有通过快速进化适应新环境的潜力。

    研究团队基于全球21个海马优势物种358个样品的遗传分析,率先揭示了全球海马遗传结构及其多样性特征。基于物种树和分歧时间的时空扩散模型显示,海马在约20-25百万年前起源于印-澳群岛;本研究首次发现并提出了印-太海马类群在不同时间、不同路径两次进入大西洋的新见解,同时研究发现部分海马穿越南大西洋和中美地峡,进入东太平洋,证明当前部分东太平洋生物类群也是从印-澳群岛起源,由经印度洋、大西洋而来,而非直接跨域太平洋。

    此外,本研究同步阐明了印-太交汇区海马多样性中心的形成机制。一方面,海马在印-澳群岛起源后,在印太交汇区分化产生了大量海马新种;另一方面,在海马全球扩散过程中,古特蒂斯海关闭导致大量新的海马种迅速出现,部分海马向印-太交汇区发生反向扩散,从而加速了印太交汇区域的多样性形成。

    海马在全球扩散过程中,部分物种出现了显著的性状分化。体表棘刺是海马重要的防御性状,研究团队筛选到调控该表型的候选基因bmp3,发现刺状海马在bmp3不同碱基位点发生突变,且该基因在海马棘刺部位显著高表达,基于CRISPR-Cas9系统敲除该基因,导致斑马鱼鳞片异常发生和发育。据此认为,海马bmp3基因可能调控了棘刺性状的独立进化。

    综上所述,该项研究以全球优势海马类群为研究对象,首次阐明其起源中心及在全球层面的扩散模式与时空路径特征,并揭示了海马种化过程中的性状演化机制。该项研究为全球海洋生物的扩散及其多样性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范式,为探索大洋生物资源从印-太海域向大西洋迁移与演化规律等研究提供了科学理论支撑。

    南海海洋所李春燕副研究员、秦耿副研究员和北京基因组所侯娅丽副研究员等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南海海洋所林强研究员和昆明动物所吕雪梅研究员等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基础前沿计划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相关人才计划项目、重大项目)和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重大专项团队项目等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1379-x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ac.cn/xwzx/kydt/202102/t20210218_5892417.htm
相关报告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揭示多倍体杂草适应人类环境的快速进化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2-08
    • 杂草影响农业生产,因此探究杂草的起源以及如何适应农田环境对于杂草的科学治理必不可少。Grime提出的CSR生活史对策模型将植物分为竞争型(C)、耐受型(S)和杂草型(R)。为了适应农田、苗圃等低胁迫、高干扰的生活环境,抗干扰型杂草(Ruderal weeds)将能量主要分配给生殖生长,具有生命周期短、种子数量多等典型特征,但背后的遗传学基础目前尚不清楚。同时,“人类-作物-杂草”已成为探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和物种进化影响的重要系统。杂草快速进化、适应环境的机制的研究可以帮助科学家剖析新物种起源与进化的基本原理。   1月18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佳伟研究组撰写的题为Common evolutionary trajectory of short life-cycle in Brassicaceae ruderal weed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以十字花科多倍体杂草碎米荠(Cardamine occulta)为研究对象,运用基因组组装、群体进化分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发现转录因子FLC(FLOWERING LOCUS C)的功能缺失以及蓝光受体CRY2(CRYPTOCHROME 2)的持续激活型突变是C.occulta生命周期缩短、适应高干扰环境的遗传学基础,并进一步在另一种杂草蔊菜(Rorippa palustris)中发现CRY2具有类似的突变,提出了以“FLC-CRY2”为核心、进化上保守的十字花科杂草进化路径。   该研究以非模式物种——十字花科的八倍体杂草C.occulta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基因组进行从头组装和注释,并对采集自起源地的87个C.occulta样本进行重测序与群体进化分析,发现其中一个进化分支分布最为广泛,能够适应人类活动的频繁干扰并随人类活动扩散。该分支在分化过程中经历了强烈的瓶颈效应,与近缘分支在开花调控途径上遗传分化显著,无法响应春化途径或光周期途径,在未经春化或者短日照条件下提前开花。研究通过遗传群体的BSA分析以及转基因植株的功能验证,定位并证实了FLC和CRY2是C.occulta无法响应春化途径和光周期途径的遗传学基础。其中,FLC发生了无义突变,翻译提前终止,形成了截短的无功能的蛋白;而CRY2发生了错义突变,形成了持续激活的CRY2蛋白。两者的相继突变使C.occulta开花提前进而生命周期缩短,形成了典型的杂草特征,得以在干扰前将种子散播出去,以此抵御干扰对繁殖后代的影响,适应人类活动频繁的环境。进一步,研究在另一种十字花科杂草R.palustris中发现CRY2也存在同样持续激活的类似突变,说明类似突变在杂草进化中具有保守性。该研究首次建立了抗高干扰型杂草模式物种,发现了FLC和CRY2突变是杂草相关性状演化的遗传学基础,提出了十字花科杂草的共同进化路径。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以及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支持。
  • 《《The Innovation》揭示海洋鱼类的恒温演化与环境适应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11-21
    •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LMB)研究员林强团队和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王大志团队等合作完成的海洋鱼类恒温与环境适应机制解析的最新研究进展刊发于Cell集团旗下国际综合刊物The Innovation(《创新》)上。 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恒温物种的出现是一个重大进化转变。传统认为,哺乳类和鸟类是典型的恒温动物,而实际上恒温已在其它脊椎动物分支中独立进化多次。月亮鱼(Lampris spp.)是目前已报道的唯一一类“全身恒温”的鱼类,颠覆了鱼类都是变温动物的传统认知。月亮鱼是研究恒温早期起源与演化的理想对象,同时也是展现不同恒温物种趋同演化的绝佳案例。 月亮鱼因其体型侧扁、形似圆月而得名,最大体长可达2米,重量可达140千克,视觉敏锐,是全球性分布的大型鱼类。月亮鱼肉色通红,享有海中“牛排”的美誉,被饕客们奉为珍馐。它的体温比周围海水温度高约5℃,通过不断拍打胸鳍利用肌肉收缩大量产热,并且在其鳃部存在一个逆流热交换的血管网络以减缓血液流经鳃部时的热量散失,这种极强的产热和保温能力使得月亮鱼成为名副其实的恒温鱼类。研究团队组装了染色体水平的月亮鱼基因组,发现其基因组中的转座元件含量较高,其长末端重复序列(LTR)的含量在目前已报道的鱼类中是最高的,研究团队在LTR的周围找到了多个能量转化、视觉发育相关的基因,并富集到如氧转运、ATP结合等关键能量代谢通路。这些功能基因周围转座元件的频繁跳跃可能为基因的适应进化及表达调控提供素材。 本研究选择具有恒温特征的脊椎动物进行趋同进化分析,筛选到如线粒体钠钙交换蛋白(slc8b1), 谷氧还蛋白-3(glrx3)等基因在多个恒温物种谱系中具有显著的趋同信号,这些基因在线粒体钠/钙离子交换与血红蛋白成熟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此外,研究团队还发现血红素合成、电子传递链活性等相关基因在恒温物种中具有更快的进化速率。研究结果揭示不同谱系的恒温脊椎动物在进化上存在明显分子趋同特征。 研究还发现月亮鱼基因组中多个与肌肉发育、收缩过程以及逆流热交换血管系统形成相关的基因(如肌钙蛋白troponin,血管内皮调节蛋白robo4等)受到显著的选择或者发生特异性扩张。此外,与氧化磷酸化、糖代谢等过程相关的多个基因也发生适应性变化。这些基因的适应性变化可能共同驱动了月亮鱼恒温性状的发生与维持。 月亮鱼是红肌体重占比最高的鱼类之一,其胸鳍基部发达的红肌是主要产热组织。鱼体多个部位肌肉组织的转录组和蛋白组数据比较分析发现,氧化磷酸化和产热相关基因、蛋白在胸鳍红肌中高表达,同样作为产热组织,胸鳍红肌与背部红肌的基因表达模式也更相近。此外,研究还探讨了恒温为月亮鱼带来的诸多生存优势,如以MHC为代表的适应性免疫系统的特化;视觉发育相关基因(如晶状体蛋白等)显著扩张;嗅觉相关基因明显收缩,其嗅觉受体(OR)数量比嗅觉退化的海马还要低。 恒温在脊椎动物中的演化历程为我们进一步认知动物的环境适应机制提供了一个窗口,月亮鱼作为海洋环境中一个独特的恒温物种,改变我们对于恒温动物的传统认知,其完整的基因组信息也为我们认识恒温的早期起源与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南海海洋所王信助理研究员、曲朦助理研究员、刘雅莉助理研究员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林强、王大志以及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教授Axel Meyer为共同通讯作者。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基础前沿计划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人才计划项目、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项目等联合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 Wang X#, Qu M#, Liu YL#, Schneider RF, Song Y, Chen ZL, Zhang H, Zhang YH, Yu HY, Zhang SY, Li DX, Qin G, Ma SB, Zhong J, Yin JP, Liu SS, Fan GY, Meyer A*, Wang DZ*, Lin Q*. Genomic basis of evolutionary adaptation in a warm-blooded fish. The Innovation. 2021. doi.org/10.1016/j.xinn.2021.100185. https://www.cell.com/the-innovation/fulltext/S2666-6758(21)0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