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原位微观表征技术揭示钙钛矿薄膜降解潜在作用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8-06
  • 钙钛矿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在过去短短十年内已从最初的3.8%上升到了24%以上,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尽管如此,但与理论极限转换效率(30.5%)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探明影响钙钛矿太阳电池效率的潜在因素,尤其是晶体缺陷(形成和演变机制),显得意义重大。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研究委员会微电子与微系统研究所(CNR-IMM)Corrado Spinella教授课题组采用原位低能量透射电镜系统研究甲基胺碘化铅(MAPbI2)钙钛矿薄膜中铅基缺陷形成演变机制,为改善钙钛矿薄膜成膜质量进一步提升器件性能积累了关键理论知识。

    研究人员采用两步法在衬底上制备了MAPbI3钙钛矿薄膜,为了让低能量透射电镜能够有效地观测薄膜,薄膜的厚度被有效控制在40 nm(因为薄膜太厚低能电子无法到达理想薄膜深度)。随后采用 200 kV低能透射电镜对钙钛矿薄膜进行表征,且为了尽可能减少电子束对薄膜的影响将电子束设置成每隔4秒释放一次,连续追踪1500秒。扫描电镜测试显示,在初始的时候,辐照下MAPbI3钙钛矿薄膜表面光滑,呈现典型的多晶结构,晶体粒径在50-200 nm之间,且没有“针孔”存在。X射线衍射表征显示MAPbI3薄膜为纯相的钙钛矿,不存在PbI2杂相。随着时间推移,观察到在薄膜的晶界逐渐形成了纳米团簇,且逐步向三重晶界处移动,最终形成尺度在10-15 nm之间的众多纳米团簇,同时在原来的位置留下了缺陷空位。能量色散的X射线光谱测试表明纳米团簇化学成分是Pb,即Pb纳米团簇。同样测试条件,但没有辐照,则没有观察到Pb纳米团簇形成。意味辐照是引起Pb纳米团簇形成的潜在诱因。从长时间的实验观察可以发现,Pb纳米团簇在120s后尺寸就定下来了,不会随着测试时间的延长而进一步演变。但此时发现MAPbI2钙钛矿薄膜晶粒核心部分结构开始发生变化,逐步在其表面形成了细碎的纳米晶粒,并在850s后全部转化为细碎的纳米晶粒。X射线衍射表征显示该细碎的晶粒是PbI2。因此,研究人员推测,前120s的MAPbI3到Pb纳米团簇的变化和120s后的MAPbI3到PbI¬2纳米晶粒的变化动力学行为存在竞争关系。因此前120s Pb纳米团簇形成后就不再发生变化,也即Pb团簇形成受到MAPbI3到PbI2转变的限制。而且有趣的是,Pb纳米团簇和PbI2可以共享晶界,不存在两者的转化,而且就体量而言,PbI2体量远大于Pb团簇。因此如何对钙钛矿薄膜进行钝化处理(主要抑制MAPbI3到PbI2转变/Pb纳米团簇)是保持钙钛矿电池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该项研究对MAPbI3钙钛矿薄膜的降解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表征研究,揭露了MAPbI3钙钛矿薄膜在降解的过程中存在两个相结构转变,一个是MAPbI3到Pb纳米团簇,另一个是MAPbI3到PbI2纳米碎晶粒转变,更加深刻理解了该类薄膜的降解机制,为薄膜钝化处理积淀了关键的理论知识,对改善电池性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相关报告
  • 《韩以科学家合作揭示过量碘化铅改善钙钛矿电池性能机理》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12-29
    • 相关研究表明,钙钛矿薄膜中过量的碘化铅(PbI2)可进一步提高钙钛矿电池效率,然而过量PbI2¬如何提升器件效率的潜在作用机理以及其在钙钛矿层中的位置和功能等细节尚不明晰。因而深入研究过量PbI2在钙钛矿中的作用是制备更高光电转换效率的钙钛矿光伏器件的关键。韩国蔚山科学技术大学Sang Π Seok教授研究团队联合以色列魏茨曼科技学院研究人员利用电子束诱导电流(EBIC)、掠入射广角X射线衍射(GIWAXS)等测试方法系统地研究了过量PbI2对钙钛矿薄膜及其器件性能的影响,揭露了过量PbI2对钙钛矿薄膜成膜质量。研究人员制备了两份钙钛矿前驱体,其中一份加入过量的PbI2,随后利用旋涂法制备了PbI2过量的钙钛矿薄膜(FAPbI3)0.85(MAPbBr3)0.15:PbI2(命名为HaP-PbI2)和非过量的钙钛矿薄膜HaP,并将两个薄膜分别作为光敏层组装电池。电池的EBIC测试结果显,PbI2过量的钙钛矿薄膜载流子扩散程与非过量的薄膜载流子扩散程(扩散程长短与载流子寿命相关联,越长载流子寿命也越长)基本一致,约为7.5 μm,即过量的PbI2对载流子的寿命没有影响。而通过对钙钛矿薄膜平面和截面的EBIC对比测试研究发现,PbI2过量的钙钛矿薄膜HaP-PbI2的EBIC信号较无过量的薄膜更强(EBIC信号强载流子复合就少),意味着过量PbI2有效地减少了钙钛矿薄膜缺陷浓度,抑制了载流子复合。GIWAXS表征显示,相比HaP,HaP-PbI2钙钛矿薄膜出现了择优的两个晶向[100]和[200],意味晶粒更加有序,有助于载流子的传输收集。GIWAXS的2D模式进一步揭露了HaP-PbI2钙钛矿薄膜出现了三种晶体衍射峰,分别为三方晶系的PbI2、六方晶系和四方晶系的HaP,且顺序是由外到内,即过量的PbI2包围着钙钛矿晶粒,这有利于有效改善钙钛矿电池的电荷传输,消除“迟滞”效应。综上分析,研究人员指出过量的PbI2之所以能够改善钙钛矿电池性能的原因在于有效降低了钙钛矿薄膜的缺陷浓度,促进钙钛矿晶粒有序性并消除迟滞。该项研究利用一系列先进的微观表征手段,系统研究了钙钛矿薄膜中过量的PbI2改善薄膜的结晶质量和相应的器件性能的潜在作用机理,为设计开发高效钙钛矿太阳电池积累了关键的理论知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 《Nature | cGAS核内降解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2-29
    • 2024年2月28日,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Andrea Ablasser教授团队在Nature期刊上发表题为The CRL5–SPSB3 ubiquitin ligase targets nuclear cGAS for degradation的文章。 文章首先通过活细胞成像和定量图像细胞分析(QIBC)技术发现在细胞有丝分裂时,胞质中的cGAS会完全结合到染色质上,然后集中于子细胞的细胞核内。随着细胞周期的推移,子细胞中的核cGAS不断减少,而胞质中的cGAS增加。尽管通常认为这是核内cGAS转运到胞质中的结果,但通过光转化荧光标签的追踪发现,核cGAS实际上从未转运到细胞质中,而是在细胞核内被降解。通过大规模RNAi沉默筛选,研究者发现泛素化连接酶复合物CUL5,以及一个尚未被研究过的受体SPSB3对cGAS的核内降解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通过冷冻电镜三维重构技术,研究者成功解析了核小体NCP-cGAS-SPSB3复合物的结构。他们发现,受体SPSB3能够特异性识别cGAS C端末尾的一个在脊椎动物中保守的NN序列。利用CUL5复合物家族已知的结构,研究者构建了cGAS和SPSB3-CUL5-RBX2-ARIH2-UBiquitin泛素连接酶复合物的完整结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研究者观察到cGAS含有一个保守的赖氨酸对“KK”(lysine pair),紧邻泛素化酶的活性位点。通过质谱分析和体外泛素化筛选,研究者确认了这个保守的赖氨酸对是cGAS被泛素化降解的关键修饰位点。 通过对cGAS的SPSB3识别位点NN、以及泛素化位点KK进行突变,研究者观察到突变后的cGAS在细胞核中大量积累,并引发了干扰素相关基因的激活。相对于野生型而言,通过mRNA转染表达的降解抵抗突变型cGAS,在癌细胞中的留存以及免疫激活时间增强了四倍以上,为癌症免疫疗法提供了一个新的潜在的工具。 总的来说,该研究通过对cGAS在分子和细胞水平的深入研究,详细探讨了其在胞质中翻译生成后,如何依赖于细胞周期进行转运和降解,并详细解释了在细胞核中被泛素化降解的分子机制。这一研究系统性地阐述了cGAS在维持细胞免疫稳态方面的重要作用,除了核小体抑制之外,还强调了cGAS通过核内降解来维持免疫平衡的必要性。这为激活或抑制自身免疫系统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免疫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