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以科学家合作揭示过量碘化铅改善钙钛矿电池性能机理》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8-12-29
  • 相关研究表明,钙钛矿薄膜中过量的碘化铅(PbI2)可进一步提高钙钛矿电池效率,然而过量PbI2¬如何提升器件效率的潜在作用机理以及其在钙钛矿层中的位置和功能等细节尚不明晰。因而深入研究过量PbI2在钙钛矿中的作用是制备更高光电转换效率的钙钛矿光伏器件的关键。韩国蔚山科学技术大学Sang Π Seok教授研究团队联合以色列魏茨曼科技学院研究人员利用电子束诱导电流(EBIC)、掠入射广角X射线衍射(GIWAXS)等测试方法系统地研究了过量PbI2对钙钛矿薄膜及其器件性能的影响,揭露了过量PbI2对钙钛矿薄膜成膜质量。研究人员制备了两份钙钛矿前驱体,其中一份加入过量的PbI2,随后利用旋涂法制备了PbI2过量的钙钛矿薄膜(FAPbI3)0.85(MAPbBr3)0.15:PbI2(命名为HaP-PbI2)和非过量的钙钛矿薄膜HaP,并将两个薄膜分别作为光敏层组装电池。电池的EBIC测试结果显,PbI2过量的钙钛矿薄膜载流子扩散程与非过量的薄膜载流子扩散程(扩散程长短与载流子寿命相关联,越长载流子寿命也越长)基本一致,约为7.5 μm,即过量的PbI2对载流子的寿命没有影响。而通过对钙钛矿薄膜平面和截面的EBIC对比测试研究发现,PbI2过量的钙钛矿薄膜HaP-PbI2的EBIC信号较无过量的薄膜更强(EBIC信号强载流子复合就少),意味着过量PbI2有效地减少了钙钛矿薄膜缺陷浓度,抑制了载流子复合。GIWAXS表征显示,相比HaP,HaP-PbI2钙钛矿薄膜出现了择优的两个晶向[100]和[200],意味晶粒更加有序,有助于载流子的传输收集。GIWAXS的2D模式进一步揭露了HaP-PbI2钙钛矿薄膜出现了三种晶体衍射峰,分别为三方晶系的PbI2、六方晶系和四方晶系的HaP,且顺序是由外到内,即过量的PbI2包围着钙钛矿晶粒,这有利于有效改善钙钛矿电池的电荷传输,消除“迟滞”效应。综上分析,研究人员指出过量的PbI2之所以能够改善钙钛矿电池性能的原因在于有效降低了钙钛矿薄膜的缺陷浓度,促进钙钛矿晶粒有序性并消除迟滞。该项研究利用一系列先进的微观表征手段,系统研究了钙钛矿薄膜中过量的PbI2改善薄膜的结晶质量和相应的器件性能的潜在作用机理,为设计开发高效钙钛矿太阳电池积累了关键的理论知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相关报告
  • 《连续光照诱导晶格膨胀增强钙钛矿太阳电池性能》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05-27
    •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在短短数年时间内便冲破了22%的大关,直逼传统的晶硅电池,并且该电池制备工艺简单和成本低廉,是极具发展前景的新一代薄膜电池技术。然而,截止当前科学家对该电池潜在工作机理仍然不甚明了,亟需加大研究力度。 莱斯大学Aditya D. Mohite教授课题组和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研究人员合作的最新研究发现,连续光照会引起钙钛矿薄膜晶格发生均匀膨胀,从而释放了晶体局部应力,减少了晶体的能垒和非辐射载流子复合,从而增强了电池的性能,即光诱导晶格膨胀有助于提升电池性能,进一步深刻揭露钙钛矿电池工作机理。研究人员首先通过旋涂法分别制备了单阳离子(MA+)的甲胺碘化铅(MAPbI3)钙钛矿薄膜和双阳离子(FA+、MA+)双金属混合的甲脒甲胺铯碘铅薄膜(FA0.7MA0.25Cs0.05PbI3)。掠入射广角X射线散射(GIWAXS)极图显示,相比MAPbI3,FA0.7MA0.25Cs0.05PbI3薄膜晶体的晶格增大了,表明了FA+和Cs+成功地引入到MAPbI3立方相的晶格中。随后研究人员将制备的钙钛矿薄膜置于惰性气体氛围中进行连续辐照处理,结果显示辐照处理后的FA0.7MA0.25Cs0.05PbI3薄膜晶格间距从6.29 Å增大到6.33 Å,即晶格发生了膨胀;类似现象在MAPbI3同样被观察到;表明了连续的光照诱导晶体晶格发生膨胀。且通过追踪观测发现,该结构变化具有弛豫现象(即结构变化的状态能够维持一段时间后才恢复)。接着研究人员将制备的钙钛矿薄膜FA0.7MA0.25Cs0.05PbI3用于组装电池器件,系统研究光照诱导晶体膨胀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电流电压测试显示,光照前20分钟,电池的开路电压从0.73 V增加到0.9 V;20分钟后,电池开路电压和填充因子同时增大,且在光照时间推移至120分钟时达到了峰值,开路电压和填充因子分别增大至1.08 V和74%(光照前的数值分别为0.73 V和68%),从而将电池器件的效率从18.5%提升到20.5%。研究人员通过后续的光致发光和模拟研究发现,连续光照引起的晶格膨胀之所以增强电池性能主要是有两个原因:一是晶格膨胀使得晶格应力得到释放降低了钙钛矿界面能垒有助于载流子传输;二是膨胀使得晶面排列更加整齐,消除了晶体中的部分缺陷,减少了非辐射的复合。进一步的老化测试结果显示,基于MAPbI3钙钛矿薄膜电池在连续光照30分钟后性能就开始出现衰退;而采用FA0.7MA0.25Cs0.05PbI3薄膜的电池在连续300分钟的光照测试下仍可维持初始效率的80%,展现出优异的稳定性,这主要是Cs元素的引入改善了晶体相结构稳定性所致。 该项研究首次通过实验手段系统地研究了连续光照对钙钛矿薄膜晶格及其器件的影响,揭露了光照诱导钙钛矿晶格膨胀与电池性能之间的相互关联,为设计开发高性能钙钛矿电池积累了宝贵的理论知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 。 (李明月 郭楷模)
  • 《钙钛矿溶液老化:科学家找到解决办法》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pengh
    • 发布时间:2020-04-10
    •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过去十年发展迅速。但是和硅太阳能电池一样,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钙钛矿层的质量,这与它的结晶度有关。 遗憾的是,用于制造太阳能电池的钙钛矿溶液的老化过程使溶液不稳定,从而导致设备的效率和再现性较差。反应物和制备条件也是造成质量差的原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生物处理技术研究所(QIBEBT)的一个研究小组对钙钛矿溶液的老化过程提出了新的认识,并找到了避免副作用的方法。这项研究发表在3月17日的《化学》杂志上,题为“钙钛矿溶液老化:发生了什么?如何抑制?””。 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庞树平教授表示,尽管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已经进行了10年,但“对基础溶液化学的深入了解”并没有跟上其效率的迅速提高。 庞教授说:“通常情况下,我们需要高温和长时间才能完全溶解反应物,但一些副反应可能同时发生。”“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了一种抑制它们的方法。” 庞教授说,获得一种高度稳定的钙钛矿溶液对商业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尤其重要,因为它将更容易制造出高稳定性的设备。 齐贝丁大学副教授、论文第一作者王晓表示,当碘化甲铵和碘化甲酰胺共存时,会发生侧缩合反应。它们代表了老化钙钛矿溶液中的主要副反应,尽管溶质和溶剂之间的其他副反应可以在非常高的温度下发生。 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本论文第一作者之一范颖萍研究了许多终止不良副反应的方法,但最终发现低沸点的硼酸三乙酯稳定剂非常有效。樊还指出,这是一种“清洁”的稳定剂,因为它可以在随后的热处理过程中完全从薄膜上除去。 有了这种新的稳定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再现性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在制造设备之前,我们不需要每次都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来自QIBEBT的崔光磊教授说。他指出,这一发现对钙钛矿模块的制造“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