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设计出新型智能可扭曲、弯曲和愈合的有机晶体多功能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6-22
  • 所有的晶体特性都是脆性和非弹性的吗?一种新型的智能可弯曲的晶体有机材料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现在,科学家们已经设计出了一种分子软共晶结构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机械力或紫外光的刺激下可以进行可逆地弯曲和扭曲而不会分裂。正如作者在Angewandte Chemie杂志上报道的那样,这种多功能性质使其成为先进分子电子学和其他新材料的候选材料。

    晶体结构可以很有弹性。这个概念是在十年前第一个动态和适应性分子晶体被报道后才出现的。能够弯曲而不分裂的晶体材料在微机器人、柔性电子器件和光学设备中都十分有吸引力。现在,由印度Meghalaya国家技术研究院的Naba Kamal Nath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布扎比纽约大学的Pan?e Naumov领导的一个科学家小组将单晶的界限推向了一个更高的位置。他们开发了一种分子软晶体,它分别在加热和冷却时扭曲和解开,在紫外线下进行可逆地弯曲,并在机械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和改变。此外,科学家指出,晶体中的裂纹可以通过热循环自行愈合。

    分子有机晶体的结晶性来源于分子层的堆积。这些层是通过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如氢键、疏水作用或芳香环间的相互作用)保持在适当位置的。Naumov和Nath制备的晶体含有两种不同的分子,一种是用于增加尿酸排泄的药物化合物丙磺舒,另一种是4,4'-氮杂吡啶,它是一种杂芳族偶氮化合物,当用紫外光照射时会从伸长状态变为更加弯曲的构象。由这两种分子形成的单晶体由层叠的二维层组成,呈纵横排列。

    作者发现,加热使这种结构发生了相变,轻微的重排形成了不同的堆积角。长而薄的结晶纤维片扭曲,但不是永久的,冷却会使其恢复原来的分子顺序,使板材再次变直。此外,机械弯曲可能不会造成其开裂,并且在紫外光照射下会引起快速、可逆的弯曲。

    该材料不仅结合了加热可逆扭曲、机械力引起的弹性弯曲和紫外光作用下的快速、可逆弯曲三种功能,而且还能自行愈合。作者报道,当晶体在室温和高温之间循环时,裂缝和小裂纹会消失。

    这些效应意味着有机晶体有着显著的多功能性。因此,它被认为是用于下一代固态半导体、柔性电子学和其它技术中的有用材料,人们希望同时实现看似矛盾的力学性能。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203222
相关报告
  • 《晶体管新材料让电子设备“温柔体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23
    • 手套变成体征随身监测器,智能手机可以叠成小块、平板电脑可以卷进口袋……日前,天津大学李荣金、胡文平教授团队首次利用“二维有机单晶可控制备”新技术,研制出新型高性能有机晶体管材料,为下一步制造高性能柔性红外探测器奠定了材料基础,也这意味着“薄如蝉翼、温柔体贴”的可穿戴电子设备梦想距离实现又前进一大步。 柔性电子设备是指在一定形变(弯曲、折叠、扭转、压缩或拉伸)条件下仍可工作的电子设备,被认为是“未来电子设备的发展潮流”,如可穿戴传感器、可植入医疗器械、可弯曲手环、可折叠手机等,有望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颠覆性改变。柔性电子设备之所以能够柔软弯曲,其奥秘在于使用了轻薄柔韧的有机电子元器件进行制造。 众所周知,晶体管是电子元器件重要组成部分,而有机晶体管则是构成柔性电子器件最重要的基本原件。目前世界主流有机晶体管材料普遍存在结构缺陷多、稳定性差等问题,制约了柔性电子设备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制备出低缺陷、高稳定性的有机晶体管材料也成为了全球科学家亟待攻克的难题。 李荣金、胡文平教授团队在有机场效应晶体管领域研究中,创造性地发明了“水面空间限域”新方法,利用单个或数个分子层厚的二维有机单晶制备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维有机单晶可控制备”,获得了一类新型、高性能有机晶体管材料。基于这种新型二维有机单晶的有机晶体管材料光电性能十分优异,可实现对生物体微弱红外信号的捕捉。研究进一步发现,这种新的有机晶体管材料结构稳定性也大大超越目前的材料,这也为今后制造高性能柔性红外探测器奠定了基础。该项成果是有机电子学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新一期的国际学术刊物《美国化学会志》和《先进材料》上。
  • 《中日科学家研究出新型二维材料半导体量子晶体管》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1-02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国平教授研究组与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等机构学者合作,于国际上首次在半导体柔性二维材料体系中实现了全电学调控的量子点器件,这种新型半导体量子晶体管为制备柔性量子芯片提供了新途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子刊《科学·进展》日前发表了该成果。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半导体门控量子点作为一种量子晶体管已经成为制备量子芯片的热门候选体系之一。以石墨烯为代表的二维材料体系成为柔性电子学、量子电子学的重点研究对象,但由于其能带结构、界面缺陷杂质等因素,使得二维材料中的量子点无法实现有效的电学调控。 基于此,郭国平研究组近期与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日本理化研究所学者合作,选择新型二维材料二硫化钼进行深入研究。他们利用一系列现代半导体工艺手段,结合氮化硼封装技术,有效减少了量子点结构中的杂质和缺陷,首次在这类材料中实现了全电学可控的双量子点结构。在极低温下,通过电极电压,实现了人造原子到人造分子的电学可控调制。 该研究揭示了二硫化钼这种材料中短程缺陷和自旋轨道耦合对电学输运性质的影响,深入探索了应用于半导体量子芯片的可能性,在量子电子学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