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成像揭示俯冲板块水合/脱水对板间耦合与孕震行为的影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2-29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研究员夏少红团队联合南京大学与日本东北大学相关团队,在俯冲带水合/脱水作用与大地震产生关系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于发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 (《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固体地球》)上,苟涛助理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夏少红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南京大学黄周传教授与日本东北大学赵大鹏教授为论文共同作者。

    俯冲带是地球上最大的地震聚集带,产生了全球90%以上的地震,是8级以上大地震的主要发生区域。俯冲大洋板块与上覆板块之间的大型逆冲断层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断层之一,上下板块之间的摩擦耦合不断积累着巨大的应变能,到达足够程度后发生错动可触发高达9级的板间地震,可造成灾难性的破坏。因此,板间大地震的产生规律一直是社会公众和科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大洋板块水合/脱水是地球进行水循环的关键途径,也是造成俯冲带异质性的重要过程。海水沿断层裂隙进入大洋板块岩石圈,通过水合作用(如蛇纹石化)形成含水矿物,可造成岩石流变学性质的显著改变。同时,随着板块俯冲,大量地表水被运输到地球内部,其中大部分通过板块脱水释放到地幔中,深刻地影响着俯冲带壳幔结构与应力状态。然而,由于缺乏对板块水合/脱水程度的三维约束,上述过程能否影响俯冲带板间耦合和地震产生尚未取得较好认识。

    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团队利用美国阿拉斯加前弧海底地震仪和陆地台站天然地震数据,通过地震层析成像反演获得了高精度P波速度(Vp)、S波速度(Vs)和波速比(Vp/Vs)三维结构。

    研究结果表明,俯冲太平洋板块内部地震波速显示出不同程度的降低,据此,研究人员对蛇纹石化程度进行了估算,发现其水合程度沿海沟走向的显著变化。在已有约120年未发生8级以上地震的舒马金群岛,俯冲板块水合程度最高,这可能是由于洋脊处形成的化石组构近平行于海沟方向,加强了俯冲外缘隆起处弯曲断层的水合作用,生成的大量蛇纹石导致板块强度降低,板间耦合较弱,因此板块界面难以形成大地震。同时,俯冲板块水合程度由西向东减小,并且表现出不平滑的变化趋势,这与板间耦合沿海沟走向的分段变化特征,以及2020-2021年两次板间大地震的同震位移空间展布密切相关。这些现象表明该地区俯冲板块水合程度的空间变化可能影响了板间耦合和大地震破裂。

    此外,在舒马金群岛和科迪亚克岛,由于上覆板块和地幔楔表现为低速、高波速比特征,同时俯冲板块内具有更频繁的地震活动,深部板块的变质脱水可能更加强烈。而脱水过程中释放的含水流体向上迁移和聚集,又促进了板块界面深部构造震颤与长周期慢滑移事件的产生。

    该研究揭示了俯冲板块水合/脱水对板间耦合和孕震行为的影响,为理解俯冲带运行机制与大地震产生提供了新认识。

    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日本学术振兴会、广东省研究基金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海新星项目的联合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Gou, T., Xia*, S., Huang, Z., & Zhao, D., 2022. Structural heterogeneity of the Alaska-Aleutian forearc: Implications for interplate coupling and seismogenic behavior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127, e2022JB024621. https://doi.org/10.1029/2022JB024621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cas.cn/news/kydt/202212/t20221229_6592024.html
相关报告
  • 《俯冲带板块熔融与岛弧岩浆活动成因机制获揭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6-06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王志和林间研究团队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温高压研究团队合作,在俯冲带板块熔融与岛弧岩浆活动成因机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构造地球物理》杂志上。 俯冲带是地球深部与表层物质和能量交换、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关键地带。揭示与流体作用相关的岛弧岩浆活动和俯冲洋壳熔融的成因机制是认识和理解地球内部水循环和俯冲带地表协同演化的重要内容,其研究成果将为揭示灾害性火山活动机制(如2022汤加火山喷发)和防灾减灾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研究人员多角度阐明了日本东北俯冲带俯冲洋壳部分熔融和岛弧岩浆活动与俯冲板片脱水、矿物岩石组分差异和上地幔热结构变化的制约机制,发现俯冲带岛弧岩浆活动和俯冲洋壳部分熔融同时受控于俯冲板块脱水、地幔楔矿物岩石成分和俯冲带温度场,而不是仅仅由温度场或以上其中单一参数决定的。 为了揭示俯冲带深部岩浆活动与洋壳部分熔融的成因机制,研究人员收集了日本东北俯冲带的42万多条海-陆联测纵-横波地震走时数据对,获得了该俯冲带的高精度三维多参数深部结构。综合考虑俯冲带上地幔不同矿物岩石成分和流体含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日本东北俯冲带的上地幔,矿物橄榄岩可能与深部岩浆活动和俯冲洋壳的部分熔融密切相关,同时也和俯冲带的温度场有关。 该研究成果不仅阐明了日本东北俯冲带深部岩浆活动、洋壳熔融与流体作用、矿物岩石成分和温度场的内在联系和制约机制,同时,也为认识全球其它俯冲带的岩浆作用和流体活动与矿物岩石组成和温度场的关系提供了参考模型。 本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引进人才重点专项项目和中国科学院项目的资助。
  • 《高精度研究揭示流体与海山俯冲对大地震的重要控制作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4-08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王志与林间团队获得高精度地震结构成果,揭示了流体迁移与海山俯冲对大地震孕育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地学著名期刊杂志《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 巨大俯冲型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对人类造成了严重灾害,包括2004年苏门答腊9.2级与2011年日本东北9.0级超大地震等。但因其地质的复杂性,目前科学界对巨大地震的控制因素还存在争议。 研究团队分析了日本东北俯冲带的最新超大新数据,包括三十万多条由海-陆联测获得的纵-横波地震走时数据,海底地形与重力等,并采用了创新的多参数反演手段,获得了该核心区迄今为止精度最高的俯冲带三维深部结构。 研究发现,在俯冲板块上边界的逆冲孕震层中,存在着强烈的高-低速度异常区,并伴随着显著的剩余重力与密度变化。最新研究还揭示了大震与速度异常区的显著空间相关性:超过92.5%的6级以上逆冲地震(包括2011年9.0级日本东北大地震与2021年7.1级福岛地震等)发生在高速区,而只有不到7.5%的同类地震发生在低速区。此外,发生于2022年3月16日7.4级福岛地震也具有相似的孕震特性。 研究团队提出,流体运移与海山俯冲造成了俯冲板块间耦合强度的严重空间不均匀性,直接影响了地震孕育与破裂过程,因此制约了俯冲带大地震的空间分布。该最新高精度研究成果进一步揭示了地球俯冲板块的流固相互作用与大地震过程之间的密切关系。 该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2058210,42074047,41890813)、广东省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引进人才重点专项项目(GML2019ZD0205)和中国科学院资助项目(Y4SL021001,QYZDY-SSW-DQC005,133244KYSB20180029)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epsl.2022.117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