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精度研究揭示流体与海山俯冲对大地震的重要控制作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4-08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王志与林间团队获得高精度地震结构成果,揭示了流体迁移与海山俯冲对大地震孕育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地学著名期刊杂志《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

    巨大俯冲型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对人类造成了严重灾害,包括2004年苏门答腊9.2级与2011年日本东北9.0级超大地震等。但因其地质的复杂性,目前科学界对巨大地震的控制因素还存在争议。

    研究团队分析了日本东北俯冲带的最新超大新数据,包括三十万多条由海-陆联测获得的纵-横波地震走时数据,海底地形与重力等,并采用了创新的多参数反演手段,获得了该核心区迄今为止精度最高的俯冲带三维深部结构。

    研究发现,在俯冲板块上边界的逆冲孕震层中,存在着强烈的高-低速度异常区,并伴随着显著的剩余重力与密度变化。最新研究还揭示了大震与速度异常区的显著空间相关性:超过92.5%的6级以上逆冲地震(包括2011年9.0级日本东北大地震与2021年7.1级福岛地震等)发生在高速区,而只有不到7.5%的同类地震发生在低速区。此外,发生于2022年3月16日7.4级福岛地震也具有相似的孕震特性。

    研究团队提出,流体运移与海山俯冲造成了俯冲板块间耦合强度的严重空间不均匀性,直接影响了地震孕育与破裂过程,因此制约了俯冲带大地震的空间分布。该最新高精度研究成果进一步揭示了地球俯冲板块的流固相互作用与大地震过程之间的密切关系。

    该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2058210,42074047,41890813)、广东省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引进人才重点专项项目(GML2019ZD0205)和中国科学院资助项目(Y4SL021001,QYZDY-SSW-DQC005,133244KYSB20180029)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epsl.2022.117439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cas.cn/news/kydt/202204/t20220408_6424124.html
相关报告
  • 《研究揭示阿留申-阿拉斯加俯冲带地震活动的控制机理》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7-28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邱强研究员,联合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李琳琳教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林间院士和杨晓东副研究员,以及日本东北大学灾害科学国际研究所的蔡婷博士后,开展了关于阿留申-阿拉斯加俯冲带地震活动规律及其破裂特征的重要研究工作,并在地震破裂类型与特征的控制机理方面取得了新认识。相关成果发表在《Quaternary 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 大洋俯冲带逆冲大断裂可产生不同破裂类型的地震,例如浅部破裂型海啸地震、贯穿型海沟破裂地震,理解特定断层区域的发震规律和地震破裂类型是定量评估地震和海啸灾害的前提。然而,俯冲带逆冲大断裂往往位于距陆地几百公里远、上千米水深的海沟处,开展近断层观测十分困难。因此,量化其活动规律与滑移特征存在较大挑战。 研究人员对1750年以来的历史地震数据进行分析,特别聚焦于2020年Mw 7.8 Simeonof 地震和2021年Mw 8.2 Chignik 地震,发现Shumagin岛屿东部Semidi段与西部Shumagin段的地震活动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团队通过融合海啸观测数据(DART)和陆地GNSS数据,采用了联合反演技术,揭示了这两次大地震的滑移模式。这些地震并未引发大规模海啸,原因可能在于它们在浅部的断裂过程中受到了结构限制,未能深入海沟。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剖面进一步证实了两地的地质构造差异显著。研究团队进行的二维全周期地震模拟显示,复杂断层结构下的地震破裂模式更不稳定且多样,东段(Semidi)的地震活动更倾向于产生不规则和多样的大地震,如2020-2021年的地震序列和1938年的地震,而西段(Shumagin)则倾向于较小规模的地震或缓慢滑移。当地震能量传播到浅部并触发增生楔中的高角度逆冲断层系统时,可能导致海啸风险的显著增加。 研究结论指出,Shumagin段的地震海啸灾害威胁相对较低,而Semidi段由于其特殊的断层结构和活跃的地震活动,具有较高的海啸灾害潜在风险。这一发现强调了断层结构对地震发生、破裂类型以及海啸影响的关键作用,为阿留申-阿拉斯加俯冲带的地震海啸灾害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全球地震海啸灾害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这项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俯冲带地震活动的理解,也为未来地震预警和灾害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指导。 本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s. 42076059),中国科学院项目(Y4SL021,131551KYSB20200021),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2020B1111520001)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666033424000534?via%3Dihub
  • 《研究揭示全球俯冲作用如何影响地幔蛇纹石化程度》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6-05
    •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张帆研究员团队,联合林间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高翔、中山大学副教授蔡晨和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周志远,在俯冲板块地幔蛇纹石化程度控制因素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地学期刊《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副研究员张江阳为第一作者,研究员张帆为通讯作者。 俯冲作用是水向地球深处输送的主要机制,这个过程对板块构造、俯冲地震活动、弧岩浆作用以及气候变化等都具有重要影响。大洋岩石圈在海沟附近发生弯曲变形,并形成挠曲正断层。水沿着正断层进入板块深部,引起地幔蛇纹石化。因此,俯冲板块的地幔蛇纹石化与俯冲作用的水通量有密切的关系。然而目前对俯冲板块地幔含水量(或地幔蛇纹石化程度)的具体控制因素和机制尚不清楚。 科研人员利用过去二十年全球海沟地区的地震数据,深入探讨了板块年龄、挠曲曲率和沉积物厚度等因素对上地幔顶部地震波速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板块的年龄增长,其挠曲变形区域的应力屈服深度受到限制,而板块曲率则直接决定这一深度的实际表现。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了俯冲板块浅部的水平伸展应变量,进而显著影响了地幔上层的蛇纹石化程度。有趣的是,沉积物厚度较大的地区,地幔的地震波速下降趋势相对较小,显示出沉积覆盖对于地幔蛇纹石化的抑制作用。 通过对全球各地海沟的地震波速结构进行详尽分析,研究结果揭示:俯冲板块的变形与地幔蛇纹石化程度之间存在着明确的线性相关性。这一发现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板块构造过程中的水循环动态,也为估算俯冲板块的含水量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这项研究从板壳力学的基本原理出发,阐明了板块年龄和曲率对地幔蛇纹石化的控制机理,并揭示了沉积覆盖作用对地幔蛇纹石化的阻碍效应,对估算俯冲板块含水量、地幔蛇纹石化程度以及理解俯冲带水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研究地球内部环境和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人才项目和广州市科学基金项目等支持。 文章信息:Zhang,J.,Zhang F*.,Lin,J.,Gao,X.,Cai,C.,Zhou,Z. (2024). Mantle serpentinization of subducting plate are controlled by combined effect of plate age and bending curvature.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640: 118799.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2821X2400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