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冲带板块熔融与岛弧岩浆活动成因机制获揭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6-06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王志和林间研究团队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温高压研究团队合作,在俯冲带板块熔融与岛弧岩浆活动成因机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构造地球物理》杂志上。

    俯冲带是地球深部与表层物质和能量交换、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关键地带。揭示与流体作用相关的岛弧岩浆活动和俯冲洋壳熔融的成因机制是认识和理解地球内部水循环和俯冲带地表协同演化的重要内容,其研究成果将为揭示灾害性火山活动机制(如2022汤加火山喷发)和防灾减灾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研究人员多角度阐明了日本东北俯冲带俯冲洋壳部分熔融和岛弧岩浆活动与俯冲板片脱水、矿物岩石组分差异和上地幔热结构变化的制约机制,发现俯冲带岛弧岩浆活动和俯冲洋壳部分熔融同时受控于俯冲板块脱水、地幔楔矿物岩石成分和俯冲带温度场,而不是仅仅由温度场或以上其中单一参数决定的。

    为了揭示俯冲带深部岩浆活动与洋壳部分熔融的成因机制,研究人员收集了日本东北俯冲带的42万多条海-陆联测纵-横波地震走时数据对,获得了该俯冲带的高精度三维多参数深部结构。综合考虑俯冲带上地幔不同矿物岩石成分和流体含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日本东北俯冲带的上地幔,矿物橄榄岩可能与深部岩浆活动和俯冲洋壳的部分熔融密切相关,同时也和俯冲带的温度场有关。

    该研究成果不仅阐明了日本东北俯冲带深部岩浆活动、洋壳熔融与流体作用、矿物岩石成分和温度场的内在联系和制约机制,同时,也为认识全球其它俯冲带的岩浆作用和流体活动与矿物岩石组成和温度场的关系提供了参考模型。

    本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引进人才重点专项项目和中国科学院项目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cas.cn/news/kydt/202206/t20220601_6456381.html
相关报告
  • 《研究揭示新西兰北岛弧后地区南部上地幔和俯冲板片的变形特征》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9-13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赵明辉研究团队,联合浙江海洋大学、西澳大利亚地质调查局以及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在新西兰北岛弧后地区南部上地幔和俯冲板片变形特征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地学期刊《构造物理》(Tectonophysics)。副研究员曹令敏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浙江海洋大学博士何小波为共同通讯作者。 新西兰北岛位于太平洋板块与澳大利亚板块之间的斜向汇聚边界——Hikurangi俯冲带上(图1)。该俯冲带发育有陶波火山区,而在该火山区以西150km左右的弧后区域又发育有塔拉纳基火山;在北岛中部,呈东西向的Taranaki-Ruapehu构造线(TRL)附近上覆岩石圈可能发生了拆沉。研究区构造作用强烈,是研究俯冲板片变形、岩浆活动与岩石圈拆沉相互作用的天然实验室。 研究人员通过收集区域台网的地震波波形资料,利用剪切波分裂方法,刻画了上地幔介质各向异性,揭示了俯冲板片与上覆岩石圈变形和地幔流动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近震快波方向有明显不同,北东侧呈北东向,表明俯冲板片内发育有平行于海沟方向的正断层(形成于外援隆起地区),或者陶波火山区地壳内含流体裂隙;而西南侧转变为南东向,呈垂直海沟方向,推断与不同深度的俯冲板片的应力变化。同时,该垂直于海沟方向的快波方向表示上地幔可能存在角落流,将部分蛇纹岩化的弧前地幔拖入弧后深部地幔,脱水产生的流体/熔体发生进一步交代而形成了远离火山弧的塔拉纳基火山的深部岩浆。而远震快波方向平行于海沟走向,推断存在板下地幔流或俯冲板片内存在平行海沟方向的裂隙;图2b中的B区表现有较大的延迟时间,或是俯冲板片与 410 km不连续面的交互作用的结果,或与Taranaki-Ruapehu构造线附近的岩石圈拆沉有关。 该项研究揭示了太平洋俯冲板片与上地幔变形特征,阐明了俯冲板块与410 km间断面相互作用的深部动力学过程,构建了研究区斜向俯冲的构造格局,同时对弧后岩浆活动分布和成因提供重要科学参考。 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发展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 类)等共同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Cao,L.,He,X.,Yuan,H.,Zhao,M.,Qiu,X.,Savage,M. (2024). Upper-mantle seismic anisotropy in the southwestern North Island,New Zealand: Implications for regional upper-mantle and slab deformation. Tectonophysics.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tecto.2024.230455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西南马里亚纳岛弧岩浆与构造演化历史》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4-18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张国良课题组主导的西南马里亚纳岛弧构造、形成时代和岩浆作用研究取得新进展,团队基于西南马里亚纳岛弧火山岩和变质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揭示了卡洛琳洋底高原对西南马里亚纳岛弧在岩浆和构造演化方面的重要影响。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海洋科学期刊《深海研究》(Deep-Sea Research Part I)。 洋底高原随着大洋板块运动至俯冲带时,可能对俯冲带边界形态、岛弧构造演化产生重要影响,并引起大规模变质和岩浆活动。该研究团队通过“发现”号无人缆控潜水器在马里亚纳岛弧最南端的弧前区获得了火山岩和变质岩样品。这些火山岩和变质岩是研究洋底高原特殊与俯冲带相互作用机制的理想对象,可能记录了卡洛琳洋底高原与西南马里亚纳岛弧的形变和演化历史。 该研究表明,该区变质岩样品主要为绿片岩相变质岩,原岩为低硅玻安岩,具有高硅高镁、低钛,且轻稀土元素十分亏损的特征。玻安质绿岩的全岩K-Ar和磷灰石原位U-Pb测年显示变质年龄分别为24.50 ± 0.77 Ma(百万年)和23.9 ± 3.6 Ma,指示卡洛琳洋底高原的碰撞引起的区域变质时间。火山岩样品为拉斑玄武岩,具有Nb、Zr、Hf和Ti的负异常,轻稀土元素极其亏损、高V/Ti和低Yb/V等结果指示该火山岩具有类似弧前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根据火山岩斜长石40Ar/39Ar测年,这些火山岩年龄为18.76 ± 0.79 Ma和16.89 ± 0.70 Ma。火山岩明显产生于上述玻安岩变质事件之后,代表构造后期的岩浆作用。 以上结果表明,卡洛琳洋底高原与马里亚纳岛弧的相互作用至少起始于~24Ma,可能对塑造现代西南马里亚纳的超大海沟水深和岛弧构造形态起到重要作用。现代西南马里亚纳岛弧狭窄的沟弧距可能与卡洛琳洋底高原的到来有重要关系,洋底高原导致了碰撞和缓慢俯冲,导致该区弧前出现大量变质岩,很大程度上也抑制了西南马里亚纳岛弧岩浆的产率。类似弧前玄武岩的岛弧火山岩(~18Ma)出现,可能与洋底高原引起的俯冲减速和板片断离有关。卡洛琳洋底高原的到来也重塑了菲律宾海板块和卡洛琳板块的边界形态,助力了菲律宾海板块的顺时针旋转,并引起了帕里西维拉海盆扩张方向的改变。 该研究厘定了西南马里亚纳岛弧的形成年代和构造演化历史,揭示了卡洛琳洋底高原俯冲对西南马里亚纳俯冲带构造演化的影响,对于深入理解洋底高原与俯冲带相互作用的板块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特别研究助理张吉博士,通讯作者为张国良研究员,合作者为美国休斯敦大学Jonny Wu助理教授。本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论文信息: Zhang J, Zhang G, Wu J (2023) Geochemical and geochronological constraints on the tectonic and magmatic evolution of the southwestern Mariana subduction zone. Deep Sea Research Part I: Oceanographic Research Papers 197. https://doi.org/10.1016/j.dsr.2023.104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