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植物所在附生植物的景天酸代谢多组学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2-25
  • 附生植物是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生物多样性和服务功能的形成与维持、特别是养分贮存和水分保持有重要作用。附生植物中存在C3和景天酸代谢(crassulacean acid metabolism,CAM)等光合类型,其中CAM也是植物高效利用水分的一种策略。兰科是种子植物中物种多样性和生态适应性最为丰富的类群之一,该科70%左右的物种为附生植物,其中附生型CAM植物占所有已知CAM植物的60%左右。在生理上,CAM植物通常表现为夜间气孔打开、固定二氧化碳(CO2),白天气孔关闭、在细胞内释放CO2,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蒸腾作用,维持植物水分含量。然而,我们对附生植物CAM光合作用的遗传和分子基础以及不同分子层级间协同调控机制的理解仍存在很大程度的未知。

      2月21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种质资源库李德铢、朱安丹和杨俊波等团队合作在Plant Communications期刊上发表题为High-quality Cymbidium mannii genome and multifaceted regulation of crassulacean acid metabolism in epiphyt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解析兰科附生型CAM植物硬叶兰(Cymbidium mannii)的高质量基因组,结合高分辨率的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数据,对附生植物CAM光合作用的遗传与分子调控机理进行了解析。

      研究人员获得了硬叶兰高质量的基因组(contig N50为22.7 Mb),基因组大小为2.88 Gb(图1),其中82.8%为重复序列,这也是硬叶兰基因组较大的主要原因。重复序列中转座元件(TE)占比较大,其插入时间也与兰属物种的分化时间一致(图2),因此推测TE的爆发可能与兰属物种的快速分化有关。

          研究表明,硬叶兰中很多代谢物呈现昼夜节律性振荡的变化模式,特别是CAM相关的代谢产物,如苹果酸、延胡索酸、丙酮酸等,呈现出与C3植物不同的昼夜特征,反映了附生CAM植物代谢物积累的昼夜节律性(图3)。 

          通过全基因组水平、昼夜多时间点的转录组和蛋白组分析发现,硬叶兰的昼夜节律性产物存在相位偏移(phase shift)的现象(图4),表明其光合代谢类型受到多层次的分子调控。CAM核心基因的表达及转录后调控分析不仅确定了固定碳源的重要候选基因(βCA和PPC),也表明了附生型的硬叶兰与地生型景天科植物伽蓝菜、白景天等类似,利用NADP-ME和PPDK途径进行脱羧反应(图5)。 

          由于生物钟相关基因和顺式调控元件在调节CAM通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研究还探讨了关键的生物钟基因表达模式并预测了可能的调控元件(图6),为后续更深入的功能验证奠定了基础。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樊维姝博士和贺正山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李德铢研究员、朱安丹研究员和杨俊波正高级工程师为共同通讯作者。昆明植物所张石宝研究员、种质资源库、种质保藏中心和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心等也参与了本项目。该项目得到了中国科学院B类先导专项(XDB31000000)、云南省创新团队(202105AE160012)和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2021FY100200)等项目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www.kib.cas.cn/xwzx/kyjz/202302/t20230222_6681390.html
相关报告
  • 《昆明植物所在附生植物的景天酸代谢多组学研究中获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3-08
    •   附生植物是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服务功能的形成与维持特别是养分贮存和水分保持具有重要作用。附生植物存在C3和景天酸代谢(crassulacean acid metabolism,CAM)等光合类型,其中CAM是植物高效利用水分的策略之一。兰科是种子植物中物种多样性和生态适应性最丰富的类群之一。该科70%左右的物种为附生植物,其中附生型CAM植物占所有已知CAM植物的60%左右。在生理上,CAM植物通常表现为夜间气孔打开、固定二氧化碳(CO2),白天气孔关闭、在细胞内释放CO2,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蒸腾作用,维持植物水分含量。然而,关于附生植物CAM光合作用的遗传基础和分子基础以及不同分子层级间协同调控机制存在较多未知。   2月21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种质资源库研究员李德铢、朱安丹和正高级工程师杨俊波等,在Plant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High-quality Cymbidium mannii genome and multifaceted regulation of crassulacean acid metabolism in epiphyt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解析兰科附生型CAM植物硬叶兰(Cymbidium mannii)的高质量基因组,结合高分辨率的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数据,剖析了附生植物CAM光合作用的遗传与分子调控机理。   科研人员获得了硬叶兰高质量的基因组(contig N50为22.7 Mb)。基因组大小为2.88 Gb(图1),其中82.8%为重复序列,这是硬叶兰基因组较大的主要原因。重复序列中转座元件(TE)占比较大,其插入时间与兰属物种的分化时间一致(图2),因而研究推测TE的爆发可能与兰属物种的快速分化有关。   研究表明,硬叶兰中较多代谢物呈现昼夜节律性振荡的变化模式,特别是CAM相关的代谢产物如苹果酸、延胡索酸、丙酮酸等,呈现出与C3植物不同的昼夜特征,反映了附生CAM植物代谢物积累的昼夜节律性(图3)。   研究通过全基因组水平、昼夜多时间点的转录组和蛋白组分析发现,硬叶兰的昼夜节律性产物存在相位偏移(phase shift)的现象(图4),表明其光合代谢类型受到多层次的分子调控。CAM核心基因的表达及转录后调控分析确定了固定碳源的重要候选基因(βCA和PPC),并表明了附生型的硬叶兰与地生型景天科植物如伽蓝菜、白景天等类似,即利用NADP-ME和PPDK途径进行脱羧反应(图5)。   由于生物钟相关基因和顺式调控元件在调节CAM通路中起到重要作用,该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关键的生物钟基因表达模式并预测了可能的调控元件(图6),这为后续更深入的功能验证奠定了基础。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云南省创新团队和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等的支持。
  • 《昆明植物所在植物激素茉莉酸和乙烯调控植保素的分子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3-11-10
    •     东莨菪素(scopoletin)和其糖基化的东莨菪苷(scopolin)是植物生物合成的重要香豆素类化合物。已有的研究表明它们在镇痛、抗炎、降血压、抗肿瘤、防治高尿酸血症等方面具有明显的药理活性。最近的研究还显示,它可以改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存活状况,从而促进帕金森病人运动能力的恢复;它还是一种天然有效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以促进乙酰胆碱的释放,提高老年性痴呆症患者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有意思的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资源植物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近来的工作证明它们其实是烟草属植物抵御链格孢菌的重要植保素(Sun et al., 2014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是一种营腐生生活的病原真菌,它的不同病理小种可以侵染马铃薯、苹果、烟草、玉米、梨等很多的农作物,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其中,链格孢菌感染导致的赤星病是烟草属植物最主要的真菌性病害。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次生代谢分子调控专题研究组在前期发现:scopoletin和scopolin是植物抵御病原菌的重要植保素,而且茉莉酸和乙烯这两种植物激素是它们生物合成所必须的信号(Sun et al., 2014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Sun et al., 2017 Plant Pathology)。但是,目前这两个激素信号是如何一起调控它们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仍然不清楚。该研究组通过多年的努力,首次发现了茉莉酸和乙烯信号通过协同的方式调控了scopoletin和scopolin生物合成的现象,并发现了介导这种协同调控机制的关键转录因子NaWRKY70。     载RNA修饰专题:RNA修饰隐藏的神秘调控>>领 取  研究发现,在茉莉酸甲酯(MeJA)和乙烯利(ethephon)共同作用下,这两种植保素的积累水平及其关键酶基因feruloyl-CoA 6’-hydroxylase 1(NaF6’H1)的转录水平会急剧高水平的被诱导,而单独MeJA或者ethephon处理一点也不能诱导它们的积累,表明茉莉酸和乙烯通过协同方式调控scopoletin和scopolin的合成。进一步通过转录组测序和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技术(VIGS)筛选到一个WRKY类的转录因子NaWRKY70,其表达模式与NaF6’H1相似,受链格孢菌诱导,以及茉莉酸和乙烯的协同诱导。通过对NaWRKY70基因沉默、基因编辑和过表达的稳定转化植株的分析,进一步证明NaWRKY70是茉莉酸和乙烯信号协同调控scopoletin和scopolin合成的关键因子。凝胶阻滞实验(EMSA)、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qPCR)和启动子激活实验(Dual-LUC)表明,NaWRKY70通过直接与NaF6’H1启动子区的W-box结构域结合并激活其表达进而调控scopoletin和scopolin的合成。此外,乙烯信号途径的关键调控因子NaEIN3-like1能够直接与NaWRKY70启动子结合并激活其表达。同时,JA信号途径重要因子NaMYC2s也间接调控NaWRKY70和NaF6’H1的表达,从而控制scopoletin和scopolin的合成。   该文章发现并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植物激素通过协同的方式调控了植物“化学的防御”的典型案例,揭示了NaWRKY70整合茉莉酸和乙烯信号调控scopoletin和scopolin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丰富了植物激素协同调控植保素的理论认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了解植物抵抗链格孢菌的分子机制,而且为scopoletin和scopolin的“工业提取”提供了思路。   以上研究成果以Synergistic induction of phytoalexins in Nicotiana attenuata by JA and ethylene signaling mediated by NaWRKY70为题于10月23日在植物学著名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上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宋娜博士后为该文章第一作者,吴劲松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370311)和云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