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金纳米棒材料组装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万勇
  • 发布时间:2017-12-07
  •   微纳加工方法主要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基本类型。前者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微纳加工领域的主流技术,但其由于受到物理极限的制约,一般加工分辨率在几十纳米量级上。后者则可在更小的尺度(包括分子尺度)上实现加工,被认为是一种突破物理限制的有效途径。然而,“自下而上”的组装方法由于科学认知和实验技术的不足,导致其在低缺陷、大面积、组装过程、组装结构等四个方面存在持续的挑战。相对而言,组装结构面临的障碍最大。这其中,一个最重要问题是如何实现组装对称性的可调控。组装对称性可调控对于组装结构多样性和组装体功能的丰富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而言,由于形状互补性,组装结构对称性受到组装单元的形貌限制,四方单元易于形成四方密排结构,而球型则形成六方密排对称结构。由于在组装动力学过程中组装单元间的复杂力平衡和热力学最小原理的要求,打破形状依赖的组装结构对称性似乎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目标。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纳米科学卓越中心刘前课题组与吴晓春课题组、邓珂课题组以及美国科罗拉多大学Ivan I. Smalyukh课题组合作,通过引入一种新概念的主导控制力,首次实现了纳米金棒的四方对称性组装,一举突破了一直以来八面体金棒只能是形状依赖的六方对称结构的实验结果。这一结果也在八面体银和钯纳米棒上得到了实现,展示了这种方法的普适性。多尺度模拟计算进一步揭示这种控制力主导了非形状依赖的组装过程,并很好的解释了四方对称比六方对称具有更高的热力学稳定性的实验结果。这种方法开辟了一条打破形状依赖组装对称性的新途径,为组装结构的多样性和纳米材料组装结构的可设计、可控提供了了有力工具,将为推动纳米组装技术的进步提供助力。

      该工作是刘前课题组前期研究(Nanoscale, 2014, 6, 3064;Langmuir 2013, 29, 6232;Chem. Commun., 2012, 48, 2128; Langmuir 2011, 27, 11394)的进一步拓展,已于 11月10 日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 10, 13743)。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7-01111-4。该工作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国家基金委和欧盟项目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www.nanoctr.cas.cn/zytp2017/201711/t20171110_4890358.html
相关报告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在二维材料范德华界面力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万勇
    • 发布时间:2021-11-26
    • 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张忠研究员、刘璐琪研究员团队在范德华界面力学行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Elastocapillary cleaning of twisted bilayer graphene interfaces”在线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12, 5069,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1-25302-2)。 以石墨烯为代表的二维材料具有优异的力、电、光、热等物性。通过逐层堆垛组装构筑的范德华同质/异质结体系可进一步拓展其性能,如特定角度堆叠的双层转角石墨烯表现出超导、超滑等物理力学行为。由于二维材料的大比表面积特性,在构筑范德华同质/异质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夹杂空气中水分子等杂质并聚集形成微纳米尺度鼓泡。一方面受到污染的范德华界面预期会显著降低微纳米器件的性能。另一方面,这种微纳米尺度鼓泡具有高压、限域、大变形等特征,为二维材料应变工程、高压化学、限域催化、电镜下液体池等多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契机。因此,如何克服鼓泡污染实现范德华界面原子级洁净、鼓泡应变大小及分布、压差等因素是二维材料制备、转移、物性测量及应用中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 针对同质/异质范德华材料界面力学行为难于测量与表征这一难题。研究团队提出角度可控范德华同质/异质结构筑新策略,实现了转角双层石墨烯制备(ACS Appl. Mater. & Interfaces, 2020; 12(36): 40958-67)。该工作中,研究团队借助侧向力显微镜技术表征转角石墨烯莫尔云纹,实现了对范德华界面洁净度的可视化表征。借助毛细力辅助转移技术引入水、乙醇等介质构筑了纳米级液泡。在弹性能和界面能竞争机制下纳米液泡呈现几何自相似性,具有特定弹性毛细参数。在探针力的激励下石墨烯范德华界面表现出自清洁现象;得益于液泡的边缘失稳,相邻液泡间发生“长程”作用诱导纳米液泡发生自发融合。研究揭示了不同于传统奥斯特瓦尔德熟化机制下二维材料弹性能对融合过程的影响和贡献。通过理论分析结合微孔鼓泡实验技术,进一步研究了预张力对弹性毛细参数和液泡间“长程”相互作用影响及调控,相关机制得到分子动力学模拟支持和验证。 张忠研究员课题组长期致力于低维微纳米材料及结构力学行为研究,在该领域有着深厚的研究经验积累。通过自主搭建的微纳米尺度鼓泡技术-原子力显微术-显微拉曼光谱联用测试表征技术平台,近5年先后实现了双层石墨烯层间范德华界面可控剪切变形与界面剪切应力测量(Phys. Rev. Lett. 2017);揭示界面强弱差异对微纳米尺度鼓泡应变分布及大小的影响,提出预测纳米尺度不同形状鼓泡应变大小和分布的理论解(Phys. Rev. Lett. 2018,封面);实现了纳米级厚度二维材料弯曲刚度实验测量。由于层间范德华界面剪切变形和滑移影响,材料本征力学参数弯曲刚度和杨氏模量表现为独立力学参量,传统薄板理论中弯曲刚度与厚度关系不再适用(Phys. Rev. Lett. 2019, 封面);并对以上研究成果在应变工程、纳米复合材料等领域的影响进行了评述,揭示微纳米尺度界面力学在多学科领域研究中的重要影响(Adv. Mater. 2019, Compos. A 202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国家纳米中心联合培养侯渊博士、美国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戴兆贺博士、清华大学张帅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分子动力学模拟由清华大学冯诗喆博士完成。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刘璐琪研究员、张忠研究员,清华大学李群仰教授、徐志平教授为该工作的通讯作者。该系列工作先后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重大和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项目的共同资助。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5302-2。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丁宝全课题组自组装金属等离子体纳米结构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3-21
    • 自组装贵金属纳米结构在光学检测器件中有重要的应用,如表面增强荧光散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和非线性光学等。如何能在纳米尺度上对贵金属纳米结构进行精确的控制,是具有挑战性的前沿课题之一。近年发展起来的DNA折纸术是一种独特的自下而上的自组装纳米技术,被用于制备多种尺寸、形貌的二维和三维纳米图案。DNA折纸纳米结构由于结构可设计性和空间寻址能力,在精确引导金属纳米粒子自组装形成可调控性能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2012年以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丁宝全课题组在利用DNA折纸结构作为模板构建三维的贵金属纳米结构以及其手性光学性质方面做创新性研究(J. Am. Chem. Soc., 2012, 134, 146; Nano Lett., 2013, 13, 2128; J. Am. Chem. Soc., 2016, 138, 5495)。在构建刺激响应性的金属纳米结构和三维可重构的金属纳米结构方面也有重要进展(Nano Lett., 2017, 17, 7125;ACS Nano, 2017, 11, 1172)。在最近发表的研究工作中,丁宝全研究组针对金蝴蝶结纳米天线(Bowtie nanoantenna)光学性质,首次利用DNA折纸技术作为模板构建了大约5nm间距的金蝴蝶结纳米天线,并且利用DNA折纸结构的可寻址性,在蝴蝶结纳米天线的中间可控的放置了一个拉曼探针分子,实现了单结构、单分子的拉曼增强。该研究成果以题为“DNA Origami Directed Assembly of Gold Bowtie Nanoantennas for Single Molecule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被Angew. Chem. Int. Ed.杂志在线发表(2018, DOI: 10.1002/anie.201712749)。   金的蝴蝶结纳米天线应用在光信号处理及超灵敏传感等研究已经被广泛的报道。但是之前的研究工作中所有的金属蝴蝶结结构的构建都是使用的微加工相关方法,而使用组装的方式来构建bowtie结构还从未有过报道。金三棱片(gold nanoprism)是典型的二维金属纳米结构,可在尖端产生很强的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基于两个金三棱柱构建的蝴蝶结天线会在二者尖端区域产生非常强的电磁场增强,这种增强效应在光学检测有很重要的应用。以DNA折纸结构为模板精确组装二维金属纳米结构尚属首次报导。与传统的单分子拉曼增强方法相比,这种策略的优越性在于可以精确控制拉曼探针分子的位置以及数量,从而实现可控的高强度的拉曼增强。这种组装体系有望作为一种单分子反应的检测器:通过监测拉曼信号变化,实现监测单个分子的反应进程。利用这种方法构建的蝴蝶结纳米天线,将可以与多种光学元件进行共组装为构建自组装的光学器件提供新的思路。该制备方法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等项目的支持。 a)DNA折纸结构模板组装金属bowtie结构示意图;b)金bowtie结构的原子力显微镜图和电镜图;c)单分子拉曼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