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丁宝全课题组自组装金属等离子体纳米结构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3-21
  • 自组装贵金属纳米结构在光学检测器件中有重要的应用,如表面增强荧光散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和非线性光学等。如何能在纳米尺度上对贵金属纳米结构进行精确的控制,是具有挑战性的前沿课题之一。近年发展起来的DNA折纸术是一种独特的自下而上的自组装纳米技术,被用于制备多种尺寸、形貌的二维和三维纳米图案。DNA折纸纳米结构由于结构可设计性和空间寻址能力,在精确引导金属纳米粒子自组装形成可调控性能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2012年以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丁宝全课题组在利用DNA折纸结构作为模板构建三维的贵金属纳米结构以及其手性光学性质方面做创新性研究(J. Am. Chem. Soc., 2012, 134, 146; Nano Lett., 2013, 13, 2128; J. Am. Chem. Soc., 2016, 138, 5495)。在构建刺激响应性的金属纳米结构和三维可重构的金属纳米结构方面也有重要进展(Nano Lett., 2017, 17, 7125;ACS Nano, 2017, 11, 1172)。在最近发表的研究工作中,丁宝全研究组针对金蝴蝶结纳米天线(Bowtie nanoantenna)光学性质,首次利用DNA折纸技术作为模板构建了大约5nm间距的金蝴蝶结纳米天线,并且利用DNA折纸结构的可寻址性,在蝴蝶结纳米天线的中间可控的放置了一个拉曼探针分子,实现了单结构、单分子的拉曼增强。该研究成果以题为“DNA Origami Directed Assembly of Gold Bowtie Nanoantennas for Single Molecule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被Angew. Chem. Int. Ed.杂志在线发表(2018, DOI: 10.1002/anie.201712749)。

      金的蝴蝶结纳米天线应用在光信号处理及超灵敏传感等研究已经被广泛的报道。但是之前的研究工作中所有的金属蝴蝶结结构的构建都是使用的微加工相关方法,而使用组装的方式来构建bowtie结构还从未有过报道。金三棱片(gold nanoprism)是典型的二维金属纳米结构,可在尖端产生很强的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基于两个金三棱柱构建的蝴蝶结天线会在二者尖端区域产生非常强的电磁场增强,这种增强效应在光学检测有很重要的应用。以DNA折纸结构为模板精确组装二维金属纳米结构尚属首次报导。与传统的单分子拉曼增强方法相比,这种策略的优越性在于可以精确控制拉曼探针分子的位置以及数量,从而实现可控的高强度的拉曼增强。这种组装体系有望作为一种单分子反应的检测器:通过监测拉曼信号变化,实现监测单个分子的反应进程。利用这种方法构建的蝴蝶结纳米天线,将可以与多种光学元件进行共组装为构建自组装的光学器件提供新的思路。该制备方法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等项目的支持。

    a)DNA折纸结构模板组装金属bowtie结构示意图;b)金bowtie结构的原子力显微镜图和电镜图;c)单分子拉曼图谱

  • 原文来源:http://www.nanoctr.cas.cn/zytp2017/201803/t20180312_4971716.html
相关报告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丁宝全课题组在核酸自组装纳米结构的肿瘤靶向治疗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0-15
    • 化疗是治疗癌症的主要手段之一,顺铂和卡铂等铂类化合物作为一线化疗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癌症的临床治疗。铂类药物的抗肿瘤活性主要基于其与DNA的共价或非共价作用,这类相互作用是没有细胞选择性的,因而在利用铂药进行化疗的过程中会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包括肾毒性、耳毒性和神经毒性等。发展新的铂药给药策略以提高疗效并降低毒副作用的研究一直以来都广受关注。自组装的DNA纳米结构具备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并且能够在肿瘤区域富集。通过合理地设计,多种功能性配体能够精确地组装在DNA纳米结构上,从而制备出多功能性的纳米药物运输载体。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丁宝全课题组在多功能核酸自组装结构递送小分子药物领域已获得一系列进展(J. Am. Chem. Soc. 2012, 134, 13396; ACS Nano 2014, 8, 6633; Nano Lett. 2018, 18, 3328; 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15486)。这些多功能的DNA自组装载体实现了药物的高效递送,表现出了优异的肿瘤治疗效果。在最近发表的研究工作中,丁宝全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化学所肖海华研究员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扬中教授合作,首次将具备结合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功能的纳米抗体精准定位组装在DNA四面体结构上,并在纳米抗体修饰的DNA四面体中通过非共价分子间作用装载具有芳香环结构的铂药56MESS,制备具有主动靶向功能的铂药递送体系。该体系在活体水平表现出优异的肿瘤抑制效果,并极大地降低铂药的毒副作用。该研究成果以“A Nanobody-Conjugated DNA Nanoplatform for Targeted Platinum Drug Delivery”为题被Angew. Chem. Int. Ed.杂志在线发表(2019, DOI: 10.1002/anie.201909345)。   铂药基于纳米运输载体提高癌症治疗效果的研究已经被广泛报道,借助脂质体、聚合物胶束、无机纳米材料和蛋白质纳米颗粒等纳米材料,铂药能够在肿瘤部位大量富集,从而更好地发挥肿瘤抑制效果。目前,以自组装的核酸纳米材料作为铂药递送工具的研究鲜有报道。核酸自组装结构具备优异的生物相容性,非常适用于对小分子化疗药物的递送研究。选择具备优异的靶向性,稳定性和易修饰性的纳米抗体作为靶向配体,将偶联DNA的纳米抗体定位组装到DNA四面体上,使DNA纳米结构具备靶向性。再将具有芳香环结构的铂药56MESS以嵌插的方式高效负载到靶向修饰的DNA纳米结构中。在纳米抗体的作用下,该体系能够靶向过表达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肿瘤细胞,增加了细胞对DNA纳米载体的摄取。除此之外,纳米抗体与受体的结合能够降低肿瘤细胞表面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小鼠活体实验结果表明,该类DNA自组装给药体系表现出非常好的肿瘤抑制效果,并且极大地避免了小分子铂药严重的毒副作用。   论文由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博士生武田田与助理研究员刘建兵担任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丁宝全研究员。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等项目的支持。      图:负载铂药的自组装DNA四面体结构,在纳米抗体引导下被肿瘤细胞摄取并在胞内释放铂药,实现肿瘤生长抑制
  • 《国家纳米中心基因沉默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20-11-12
    •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丁宝全课题组在基于核酸自组装的基因沉默系统用于肿瘤治疗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Branched Antisense and siRNA Co-assembled Nanoplatform for Combined Gene Silencing and Tumor Therapy为题,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DOI: 10.1021/anie.202011174)上。 近年来,基因沉默系统在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已被广泛报道,主要是通过各类阳离子脂质体,高分子聚合物和无机纳米颗粒等为载体递送反义核酸或小干扰RNA,用以沉默肿瘤相关基因,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基于碱基互补配对的核酸自组装体系可被设计成具有不同尺寸和形状的纳米结构,同为核酸的各类基因治疗药物也可以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进行共组装,从而使得构建基于核酸自组装的基因治疗系统成为可能。 前期工作中,丁宝全课题组在利用多功能核酸纳米结构递送基因治疗药物领域已获系列进展(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9, 141, 19032;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8, 57, 15486;Nano Letters 2018, 18, 3328)。核酸自组装结构具有尺寸可控、可定点修饰和生物相容等特点,是一类优秀的药物载体。为进一步提高对核酸分子的利用效率,构建一类由核酸药物组成且具有药物载体功效的基因治疗型复合纳米体系较为重要。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丁宝全课题组通过引入小分子偶联的支链核酸药物实现对反义核酸和小干扰RNA的共组装,构建一类既是载体也是药物的基因治疗型核酸纳米复合物用于对肿瘤的联合治疗。研究利用环形的超分子β环糊精为内核经无铜点击反应共价偶联反义核酸序列,制备支链反义核酸(7AS)。同时,对经典的小干扰RNA的3’末端进行延伸,构建出一段能够同反义核酸进行部分碱基互补配对的RNA序列作为碱基识别的连接子(siRNAL)。将支链反义核酸同3’末端延伸的小干扰RNA进行碱基识别并共组装得到核酸纳米复合物。通过超分子体系的主客体识别机制,在基因治疗型核酸纳米复合物中引入金刚烷修饰的靶向性叶酸配体和内涵体逃逸肽,实现对靶标细胞的选择性内化和随后的内涵体逃逸过程。在细胞内RNase H酶的识别和切割作用下,逐步释放支链反义核酸和小干扰RNA,用以对肿瘤相关基因PLK1编码的mRNA进行多位点识别和切割,实现联合的基因治疗,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在小鼠活体水平,该类基因治疗型核酸纳米复合物表现出明显的肿瘤富集效果以及低免疫原性。在1.2 mg/kg的给药剂量下,观测到显著的对肿瘤相关基因PLK1的下调水平,抑制肿瘤的生长。该研究通过构建支链核酸药物,利用核酸自组装和超分子主客体识别,制备具有靶向识别能力和对细胞内特定生物分子产生响应的基因治疗型核酸纳米复合物,实现对靶标基因的精准治疗,为恶性肿瘤等疾病的诊疗提供新的研究策略。 论文第一作者为国家纳米中心副研究员刘建兵,论文通讯作者为丁宝全和刘建兵。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等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