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风电“大爆发”拐点已现》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25
  • 近日,广东、江苏、浙江等多沿海省份陆续出台“十四五”规划,积极谋划海上风电开发,明确进一步扩大装机规模,数据显示,未来五年内我国海上风电装机将突破30GW。

    日前,江苏省发布“十四五”规划,提出将“有序推进海上风电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陆上风电平价项目,打造国家级海上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在海上风电降本的关键时期,近两个月来,广东、江苏、浙江等多沿海省份海上风电规划已陆续出台,“十四五”期间我国海上风电装机量预计将迎来“大爆发”,海上风电集中成片式开发“蓄势待发”。

    海上风电装机规模扩容

    根据规划,江苏省未来将“加快能源绿色转型,全面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并“有序推进海上风电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江苏省能源局此前印发的《江苏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则指出,到2025年,江苏省风电新增约1100万千瓦,新增投资约1200亿元,其中海上风电新增约800万千瓦,新增投资约1000亿元。

    由此看来,海上风电已然成为江苏省未来五年里清洁能源规划发展的重点。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指出,在江苏、浙江等沿海发达省份,陆上土地资源相对较为稀缺,海上风电将成为各省份实现清洁能源转型的“必然之选”,同时沿海地区作为耗能大省,其海上风电场消纳前景也较为可观。

    事实上,在沿海省份中,除江苏省外,截至目前,广东、浙江等沿海海上风电大省也已发布海上风电相关规划。今年2月,广东省能源局在相关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指出将进一步扩大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到2025年底全省累计建成投产装机容量达1500万千瓦。浙江省随后发布的相关文件称,将“打造近海及深远海海上风电应用基地+海洋能+陆上产业基地发展新模式,到2025年,力争全省风电装机容量达到630万千瓦,其中海上风电500万千瓦”。保守估计显示,未来五年内我国海上风电装机将突破30吉瓦。

    规模化、基地化开发受期待

    规划纷纷出台,但造价成本远高出陆上风电的海上风电,始终面临着降本难题,因地制宜地进行集中成片式开发“海上风电大基地”,是否能够成为未来海上风电降本的一大重要途径?

    一位不愿具名的风电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陆上风电平价时代的到来,可再生能源发展对于成本的要求将更加苛刻,因此以规模化、基地化开发来均摊成本是必然趋势,加上未来海上风电场离岸距离的增加,更需要集中开发来降低海缆、海上升压站的成本。

    上述人士向记者表示:“大基地项目最主要的好处是可以均摊成本。一方面,大基地项目原来可以分成两个或者多个项目,那么其电网接入、升压站、海缆、可行性研究、经济性都需要分别考虑,这其中难免有很多重复性的工作和不必要的投资,而采用大基地项目的形式,可以从统一规划的角度减少这些不必要的投入。另一方面,大基地项目开发对于产业链乃至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也将有更加明确的指导方向。另外,通常情况下,海上项目尾流影响较大,如果以原来的方式各自为政,只考虑已建成的和自己场址范围内的尾流影响,但对同时建设的处于下游的场址并无统一考虑,可能导致下游场址的发电量与预期相差较大,统一开发则能规避相应风险。”

    全产业链挑战尚存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2020年我国风电新增并网装机达到7167万千瓦,其中海上风电新增装机达到306万千瓦,截至2020年底,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约900万千瓦。海上风电行业迅猛扩张的背后,却也不断有隐忧浮现。据了解,因海上风电电价补贴政策变化,过去一年多里,项目方为在最后的补贴窗口期赢得项目收益,各地风电项目建设进入加速阶段,但因“抢装潮”引发的安装施工能力不足、零部件供应紧缺等问题也直接推高了造价成本。

    业内普遍认为,伴随着今年“抢装潮”结束,海上风电成本的短期上涨将有望得到缓解,但从长期来看,我国海上风电行业仍面临着运输、吊装、运维等多方面难题,风电机组本身以及运维技术的可靠性都还需要更长时间的验证。

    对此,上述业内人士建议认为,利用海上风电大基地模式实现从叶片开发与制造、主机开发到运输、基础制造与安装、吊装施工等整个产业链同步升级将尤为必要。

    上述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针对海上风电大基地项目,首先应在政策上予以引导,从规划之初便让上下游产业链内主要的参与方进行定制化联合设计,可以很大程度地降低项目成本及风险,第二,大基地项目由于容量大,投资高,电网的接入和消纳也是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也需要电网在接入和消纳方面给予一定的保障。另外,海上项目的军事、渔业、航线等对场址的限制影响因素也非常多,导致项目的核准手续也十分复杂和困难,这也需要在规划阶段做更多的调研与协调工作。”

    据记者了解,江苏省作为我国最早开发海上风电的省份之一,海上风电产业已相对较为成熟。早在去年底,江苏省如东县就已建成了国内首个海上风电母港,这也为该地区海上风电机组物流运输提供了有力支撑。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fengdian/2021/03/24/detail_2021032493969.html
相关报告
  • 《海上风电“省补”来了!》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7-21
    • “省补”的出台势必会对本省的海上风电发展有正向的刺激作用,尤其是广东和山东出台的“省补”都按项目容量进行一次性补贴,更可以直接帮助项目降低成本。 近日,浙江省舟山市人民政府发布《2022年风电、光伏项目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给予海上风电项目一定的省级财政补贴,2022年和2023年全省享受海上风电省级补贴标准分别为0.03元/千瓦时和0.015元/千瓦时。浙江由此成为继广东、山东后,第三个明确海上风电省级补贴支持政策的省份。省级补贴的陆续出台一时提振了海上风电市场,业界普遍认为,“省补”将有力推动海上风电向全面平价过渡。 “先建先得”,逐年退坡 去年11月,浙江省首次透露将为海上风电提供金融、财政支持,但并未公布补贴标准细则,时至目前,浙江省成为了全国第三个为海上风电提供省级财政支持的省份。 按照《通知》,2022年舟山市海上风电发展目标为开工30万千瓦,核准容量100万千瓦,2022年和2023年全省享受海上风电省级财政补贴规模分别按照60万千瓦和150万千瓦控制,以项目全容量并网年份确定相应的补贴标准,按照“先建先得”的原则确定享受省级补贴的项目,直至补贴规模用完。项目补贴期限为10年,从项目全容量并网的第二年开始,按等效年利用小时数2600小时进行补贴。 与广东和山东提供“省补”的方式类似,浙江海上风电补贴同样是逐年退坡,但从舟山市此次公布的补贴标准来看,其不同点在于,浙江是为海上风电项目按照度电补贴,而另两省则直接按照项目容量补贴。 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的《促进海上风电有序开发和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方案》,2022年起,广东省财政对省管海域未能享受国家补贴的项目进行投资补贴,补贴标准为2022年、2023年、2024年全容量并网项目每千瓦分别补贴1500元、1000元、500元,对2025年起并网的项目不再补贴。山东省能源局副局长邓召军在今年4月公开表示,对2022-2024年建成并网的“十四五”海上风电项目,山东省财政将分别按照每千瓦800元、500元、3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补贴规模分别不超过200万千瓦、340万千瓦、160万千瓦。 助力改善海上风电经济性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指出,补贴是推动可再生能源市场化发展的重要方式,但现阶段海上风电成本仍然较高,为直面海上风电平价压力,仍需政府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保障稳定的装机规模增长。在此背景下,“省补”出台接替“国补”,能够防止“国补”退出导致的资金流断裂情况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行业增长态势,稳定了市场预期,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与成本下降。 “‘省补’的出台势必会对本省的海上风电发展有正向的刺激作用,尤其是广东和山东出台的‘省补’都按项目容量进行一次性补贴,更可以直接地帮助项目降低成本。”睿咨得能源可再生能源分析师朱祎聪告诉记者。 从补贴力度上看,目前三省“省补”力度实际上远低于此前的“国补”,但在业内看来,这一补贴力度已足够提振市场,并吸引投资者。朱祎聪指出:“目前的补贴力度虽然总体上不如之前‘国补’的力度大,但可以使投资方更快回收资金,对投资者同样具有吸引力。三省的补贴也都以不同形式进行阶梯式退补,既能在现阶段帮助提升海上风电项目的经济性,又可以持续刺激产业链各个环节进一步降本增效,早日实现平价上网。相较于没有补贴的省份,出台‘省补’的几个省份也能够吸引更多投资方,选择更为优质的企业,对本省的产业发展也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风电设备供应商大金重工指出,政策支持与电价补贴有效地促进了我国风电产业投入提高、产量提升、技术进步、成本下降,为最终实现平价上网奠定了发展基础。虽然海上风电2022年起不再享受国家补贴,但是鼓励地方继续补贴建设海上风电,风电行业政策趋势整体向好。据预计,未来10年,中国海上风电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7%,累计并网装机将达到1亿千瓦。 海上风电平价仍需多方着力 密集的支持政策出台催热了海上风电市场,近几个月来海上风电项目招标也持续火热。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第二季度新增海上风电启动项目招标规模可达330万千瓦,增速超出业界预期。更为值得关注的是,近期海上风电项目风机中标价格也呈现大幅下降趋势,据浙商证券数据,目前,海上风机平均招标价格已下行至约3680元/千瓦,与2020年海上风机7003元/千瓦的平均招标价格相比,降幅达到一半。 朱祎聪认为,前两年的海上风电装机潮推动了风机价格的下降,在海上风电进入无“国补”时代后,进一步降本增效的需求更为强烈,风机价格的持续下降不仅能够使得海上风电项目尽早实现平价,也能推动产业链的持续创新。 海上风电的平价却不仅依赖于设备。有测算显示,2020年,海上风电投资成本结构中,风电机组占比仅约为35%,其余为电力设施、安装工程、海上桩基等。 对此,孙传旺指出,除削减风机成本外,海上风电项目还需协同产业链各个环节降本,比如,静态投资占比高的基础和海缆领域,也是未来降成本的主要着力点,与此同时,还需在安装环节与风电场规模化两个环节降本。“江苏、广东、福建等地的海上风电完全成本约在1.5万元/千瓦—1.8万元/千瓦之间,如果要实现7%的收益率,海上风电完全成本需降至1万元/千瓦左右,最终能否实现项目平价,仍需结合当地基准电价和‘省补’额度进行测算。”
  • 《海上风电爆发在即:造船市场将达260亿美元!》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1-20
    • 全球最大的船舶经纪公司克拉克森研究(Clarksons Research)近期表示,全球海上风电即将爆发,到2030年前将有260亿美元投入造船狂潮。(风电整机商纷纷亲自“造船”,意欲何为?) Jan De Nul的新船伏尔泰号(Voltaire)将赴Dogger Bank海上风电场进行安装。来源:Jan De Nul参考:全球最强悍风电自升安装船离开中国,即将开始北海最大风电场施工 克拉克森计算,预期的海上风电繁荣,使得风电相关船舶的支出已经达到创纪录水平,到2030年全球海上风电项目的数量预计也将增加160%以上。 克拉克森研究董事总经理 Steve Gordon 表示,亚洲、美国和欧洲的需求推动了资本流入到新的风电安装船 (WTIV) 和船员转运船或服务支持船 (C/SOV)市场的预期 。海上风电令人兴奋的增长阶段仍将继续,Gordon透露,克拉克森参与了价值超过10亿美元的风力发电船舶的交易。 各大项目开发商目前的重心是确保这些船能够在未来十年内安装单机容量15MW或更大的风电机组,安装GW级大型海上风电项目,这也引发了一些业内人士对目前市场上是否有足够的风电安装船的的担忧。 克拉克森表示,从现在到2028年底,预计将花费超过260亿美元用于建造新的海上风电相关船舶。包括耗费210亿美元建造70艘风电安装船,另外耗资50亿美元建造90艘船员和服务船。 特别强调的是,预计中国仍将是占主导地位的独立市场,但克拉克森认为其他热点地区也将成为投资的推动力量。 新老投资者都将激发创纪录的造船支出。Gordon表示,西北欧将继续成为海上风电安装船(WTIV)的主要需求地区,从现在到2030年底,预计整个欧洲将安装7000多台风电机组。美国等新兴行业市场也需要大量的船舶。 Gordon表示,2022年是风电安装船和服务船行业新造船订购活动破纪录的一年。克拉克森统计显示,总共签约了25个价值41亿美元的海上风电安装船(WTIV)项目,船员和服务船(C/SOV)也有创纪录的24个。 目前全球已经有78艘风电安装船和32艘船员和服务船投入运行。在全球的造船厂,还有47艘风电安装船和平台(WTIV)以及39艘C/SOV正在建造中。 克拉克森表示,投资主要来自市场上新的和现有的船舶运营商。中国南通市海洋水建工程有限公司(Nantong Ocean Water)是中国领先的海上施工公司,除了拥有四艘自升式风电安装船外,还订购了五艘风电安装船。而在国际上,由航运巨头Emanuele Lauro领导的Eneti通过子公司Seajacks拥有五艘风电安装船,另外还订购了两艘新的安装船。 新的参与者包括马士基供应服务公司(Maersk Supply Service),它是丹麦航运集团的一部分,该公司已与胜科海事签订了第一个海上风电安装船 WTIV 合同。(参考:纽约标志性海上风电项目选定安装船,以创新方法安装15MW风电机组) 根据克拉克森引用的数据,去年全球活跃的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增长了15%,达到60GW。涉及到275个项目和超过12100 台风电机组,全球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自2021年底以来几乎翻了一番。 克拉克森预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超过250GW的海上风电容量,共有730个海上风电场和30000台风电机组处于运营状态,到2050年,预计海上风电将占全球能源结构的7%至9%,远高于目前的0.4%的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