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 《自然》就 "一带一路" 刊登中国科学家文章》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2-02
  •  科技日报北京1月30日电 (记者李大庆)《自然》杂志30日发表了题为《构建数字丝路》的文章。这是《自然》首次就“一带一路”刊登中国科学家的文章,反映了国际科技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高度认可,以及对科技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作用的高度重视。

      文章作者是中国科学院遥感地球所研究员、“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DBAR)主席郭华东院士。文章分析了“一带一路”区域在环境变化、粮食安全、自然灾害、城镇化进程、世界遗产保护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比如,“一带一路”沿线生态环境脆弱性问题突出,沿海地区正遭受到海平面上升、过度捕捞和污染带来的威胁;中亚地区由于河水被用于灌溉等原因,咸海的水量在过去50年里减少了近90%;“一带一路”区域还有不少濒危世界遗产地正在遭受城市无序扩张、森林砍伐、过度开采和气候变化等的威胁;自然灾害也威胁着众多农业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也阐述了“一带一路”国家存在的数据资源共享不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数字鸿沟、能力发展不均衡,以及缺乏有效合作交流机制等4方面问题。针对上述挑战,DBAR的目标是提高数据共享能力,监测生态环境变化,运用地球大数据支撑“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服务科学决策。

      文章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的精髓是开放共享,欢迎所有志同道合的国家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超过1万亿美元的投资将助力60多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创新驱动发展注入新动力,例如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和智慧城市等前沿领域对发展的驱动。

      目前,DBAR计划已得到了26个国家与国际组织的支持和参与,成立了环境变化等7个国际工作组和城市化等2个国际任务组,在巴基斯坦、泰国、芬兰、意大利、俄罗斯、摩洛哥、赞比亚和美国设立了8个国际卓越中心。近期,“DBAR科学规划书”发布,DBAR将围绕地球大数据平台的构建、面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未来10年持续开展数字丝路研究,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决策支持,推动“一带一路”的健康、持续发展。

    转载自《科技日报》1月31日,1版

相关报告
  • 《《Science》 | 中国“一带一路”对全球碳排放的影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10-10
    • 9月15日,Science上发表一篇文章,论述了中国“一带一路”对全球碳排放的影响。 四年前,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与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等的沿线国家开展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该倡议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投资促进中国与亚洲、非洲和欧洲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预期贸易增长将有助于中国实现多元化、扩大出口和重组高污染、高碳经济。 相关文献中,C.Wang 和F.Wang 提到“中国可以引导气候变化”,他们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发挥领导作用的有力证据。尽管该倡议将有助于全球繁荣,但它也可能导致全球碳排放增加。 “一带一路”国家计划建设的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桥梁、采矿以及制造业的发电厂、水坝和车间,都需要消耗大量能源。鉴于许多“一带一路”国家缺乏可再生能源设施,能源需求很可能会由化石燃料提供。此外,基础设施需要运行和维护,这意味着“一带一路”国家将在未来几十年持续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目前,中国大约70%的能源由煤炭供应,而且中国是世界上碳排放强度最大的国家之一。简化“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扩大其供应链,这将导致中国能源密集型产业(如采矿、钢铁和钢铁)的增长,进而加速能源燃烧,增加全球碳排放总量。 因此,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时,必须认真考虑其对于全球环境的影响。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后续发展中,先进的绿色能源技术和低碳激励措施将会发挥关键作用。我们建议并期待“一带”是绿色的、“一路”是干净的。 参考文献: [1] P. Ferdinand, Int. Affairs 92, 941 (2016). [2] G. Schwerhoff, M. Sy, Renew. Sustain. EnergyRev. 75, 393 (2017). [3] Z. Liu et al., Nat. Clim. Change 6, 201 (2016).
  • 《新媒: 专家称, "一带一路" 可减缓气候变化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3-27
    • 新加坡《星期日海峡时报》3月25日文章,原题:专家称,“一带一路”可减缓气候变化 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表示,中国在限制碳排放增长方面做得出色,中国的做法对参与“一带一路”项目的国家是榜样。   哥伦比亚大学的杰弗里·萨克斯教授也表达了认为“一带一路”有助于抑制气候变化的希望。他说,这个世界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项目若在环境上是可持续的,将会创造历史。   斯特恩教授在近日举行的年度中国发展论坛上表示,2011年至2015年的“十二五”规划期间,中国碳排放增速放慢,在目前“十三五”规划期间,碳排放保持平稳。他预计到“十四五”,中国的碳排放将“明显下降”。   他表示,“一带一路”国家的面积总和是中国的3倍,目前人均收入和排放约为中国的一半,但再过20年,他们会达到中国目前的水平。“一带一路”必须是不一样的,“中国正在展示如何去做”。从改变做事的方式来讲,中国做出很好的榜样,“中国在国内展现的榜样应该对外应用于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中。”他表示,中国拥有影响力,若在国外用同样标准,将产生很好的影响力。”   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参加雄心勃勃的新丝路计划,其中许多是发展中国家。萨克斯教授表示,如果“一带一路”成为21世纪基础设施——清洁交通、零碳能源和智能、互联互通的网络——的先驱,那么它不仅会创造历史,还会促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作者Goh Sui Noi,陈俊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