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业谁执牛耳》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wukan
  • 发布时间:2018-04-29
  •   “简直不可思议!”在4月25日开幕的北京车展上,一位券商分析师和中国证券报记者一起挤在“造车新势力”拜腾汽车火爆的发布会现场,体会着一款新能源车内置的49寸超大屏幕带来的视觉震撼。北京车展历来被视作各大整车厂展示未来路线的竞技场。在今年的车展上,共展出新能源车型174种,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型124种,新能源汽车成为当之无愧的主角。

      由于双积分政策已开始实施,随着补贴的加速退坡,各大车企对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战略投入比重迅速加大。同时,汽车合资股比放开在即、动力电池产业加速洗牌、技术路线的多条线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巨变前夜,企业的合纵连横方式更加复杂,攻守之间,谁执牛耳?

      造车新势力进入关键窗口期

      进入2018年,以蔚来、小鹏、威马、拜腾、奇点等为主的一批“造车新势力”创业汽车品牌进入实车投产时点。

      造车新势力的数量规模已然不可小觑。据行业内不完全统计,最近三年内涌入的“造车新势力”数量达到314家。造车新势力大多走纯电动新能源汽车路线,2018年即将放开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可以预见,前有合资企业和本土车企固有势力范围的堵截,后有大量进口车涌入中国的追赶,这批新兴力量发展的时间窗口期被大大缩短。

      造车新势力自身显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4月20日,威马汽车首款量产车EX5的低售价超出预期:新车起售价为16.65万元,补贴后售价仅为9.90万元。相比蔚来汽车ES8的售价,威马的价格显得非常接地气。

      “这些创业者还处在求生阶段,必须马上要在中国市场立足。赚不赚钱不是主要指标,他们已做好亏钱的准备。造车新势力与传统车企最大的不同是把互联网思想带入造车领域:大量补贴消费者,让销量数据好看,就像是互联网赚流量博眼球。”梅松林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获得市场关注、取得一定销量是最关键的KPI指标。政策变化以后留给他们的生存空间将很小,动作方面势必更加激进。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整个造车新势力企业完成了225亿元至235亿元融资。量产在即,对资金的需求表现得更加急切。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产品进入市场检验期,首款产品的市场表现十分重要,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主要靠产品。而造车新势力背后都有强大的资本支持,未来两年国内资本必然会调整投资方向,向自己认可的品牌加大投入,强者和弱者间将加速分化。”

      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认为:“资本的青睐为新兴造车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本保障,但同时存在明显问题。企业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已变成下一轮融资与时间的竞争,而不是产品研发和竞争对手的竞争。”

      新势力造车企业能否重塑整个中国的汽车生态格局言之尚早,不过,随着量产时点的到来和合资股比放开,市场预期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洗牌与搏杀场景并未出现,与之相反的是现实里的“一团和气”。

      4月20日,拜腾宣布牵手中国一汽。中国一汽不但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拜腾B轮融资,未来双方还会在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及服务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合作两方都选择用合作方式取长补短:目前,一汽处于全面改革关口,拜腾则迟迟不能绕过生产资质的门槛。

      “传统车企拥有资源整合、制造能力和资金优势;造车新势力拥有拥抱新技术和开放的优势,双方结合可以走出第三条路,这种选择显然是合作大于竞争。”梅松林说。

      双积分政策推动下的新组合

      实际上,新能源汽车股比放开的政策,在去年已可见端倪。2017年6月,进入中国汽车市场逾30年的大众汽车集团,在成立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之后,再次“联姻”江淮,双方股份占比各为50%,成立江淮大众,专门生产纯电动汽车。此后,北汽与戴姆勒、福特与众泰、长城与宝马等新组合也纷纷落地,外资与中资方面合纵连横的方式变得愈发复杂。

      这种新组合,很大部分是源于对双积分达标的诉求。

      2017年9月28日,《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即“双积分”)政策出台,被普遍认为奠定了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

      根据政策,在计算积分时,将对燃油车的实际油耗值和新能源车型的实际续航里程进行综合计算,积分范围内一辆燃油车油耗低于国家标准即可获得正积分,否则积分为负。新能源汽车都为正积分,续航里程越高积分越多,上限为5分。因此,为了获得更高的正积分,车企一方面在努力降低自身车型油耗,另一方面选择结盟。由于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布局较早,因此只要在新能源领域有所建树的自主品牌,都会是国外品牌争先合资的“香饽饽”。

      双积分政策在4月1日起正式实施,但对积分的考核要求延后至2019年执行,并允许2019年、2020年的积分可以合并考核。虽然政策给出了一年的缓冲期,但无论是合资品牌还是自主品牌,都丝毫不敢松懈。从本届车展中各家企业的规划来看,对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战略投入比重在迅速加大。

      外资品牌方面,以大众集团为例,未来大众汽车将在全球范围内投资340亿欧元,用于推动电动汽车及新型出行方案,并计划于2022年前,在华投资150亿欧元,以拓展电动汽车、自动驾驶、数字化出行等业务。中国品牌方面,以长安汽车为例,其在战略发布会上宣布启动第三次创业,计划到2020年,新能源车型销量达到35万辆,进入行业第一梯队。到2025年,达到全面电气化,新能源车型销售达到116万辆,实现中国品牌第一。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各家车企在今年都在逐步摆脱A00级低端消费,高续航里程、高配置的新能源汽车类型全面开花。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优势显现

      “比亚迪秦的设计很精致,可以说完全不比奥迪差。”有参展商向中国证券报记者慨叹。自从比亚迪启用奥迪前设计总监艾格操刀,新能源汽车颜值大增,外观设计精致又富有中国特色。事实上,比亚迪品牌力的提升只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一个缩影。随着产业全面爆发,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由内而外正焕发新生。

      在政策层面,近期汽车产业接连释放开放讯号:在2018年将放开新能源汽车的股比限制,将取消同一外企设立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根据中国现行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外资车企入华需要成立合资企业,且中方股比不能低于50%,同一外企在华同类产品最多拥有两家合作伙伴,新能源汽车企业可不受两家合资名额限制。

      从2017年起,国务院已经明确不再批复传统汽车新建产能,因此外资车企想要通过传统汽车在华成立超过两家以上的合资公司已无可能,若想成立第三家合资公司,只能通过新设新能源汽车公司落地。可以预见,各家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将愈演愈烈。

      在开放的大背景下,与全球车企一起开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全线竞争,中国车企能否直面挑战?

      纵观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国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已具有相当的竞争实力。据统计,2017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销量超过142万辆,累计销量突破340万辆。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77万辆,累计销量达到180万辆,占全球累计销量超过50%,是名副其实的新能源汽车大国。目前我国拥有全球最成熟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动力电池出货量在全球占比60%以上。

      此外,在汽车集团中已经出现了自主品牌向合资公司输出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现象,如上汽自主品牌向上汽通用输出新能源汽车系统,广汽传祺向广汽三菱、广菲克等输出新能源汽车车型。

      值得关注的是,特斯拉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中的“鲶鱼”,如果实现在华独立设厂,将直接搅动整个产业链的活跃度,相关产业链将直接受益。长江汽车董事长曹忠认为,如果特斯拉独资进入中国,没有合资伙伴的加持,他要独自面对来自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和传统汽车的双重压力,基本中国的庞大市场充满诱惑,但是“特斯拉在华设厂压力很大。”

      对于一些并非像特斯拉般激进的外资车厂,J.D.Power副总裁梅松林认为,如果外资在中国独立运营新能源汽车厂,有可能错开已有的合资企业所占领的细分市场,在中国做中低端的新能源汽车,“一般来说合资品牌走的是品牌向上战略,但是未来不排除他们会切入新能源车中低端细分市场,这样将与中国自主品牌产生直接竞争。”

相关报告
  • 《新能源汽车产业,长三角竞争对手是谁》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1-03
    • 根据财政部等四部委发布的《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2022年新能源车购置补贴将于12月31日终止。 尽管国家补贴将正式退出江湖,但新能源车逐步替代燃油车的趋势不可逆转。多家新能源车企的11月销量“成绩单”涨势喜人。广汽埃安、哪吒汽车11月销量同比增长91%和51%,特斯拉11月交付量突破10万台,同比增长89%。理想、蔚来、小鹏等单月交付量也都实现两位数的增长。产业发展前景好、能够带动庞大的上下游产业链,让新能源汽车成为各地在发展规划中频频提及要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 十多年来,在竞相发展新能源车产业的浪潮中,长三角地区的表现如何? 产业格局悄然变化 2022年前十月,全国汽车产量最高的前十省份依次是广东、上海、吉林、重庆、湖北、广西、安徽、山东、陕西和浙江。长三角有两省一市入围前十。 若把今年前十月的各省排名与2019年相比,可以看到汽车产量前十省份的排名变化颇大:上海超过吉林,从第3跃升至第2,重庆从第7名跃升至第3. 最令人惊讶的是,安徽、山东、陕西相比于3年前,排名大幅提升,分别从14名、13名和18名打入前十。 其中,安徽、陕西仅是今年前十个月的产量就分别达到2019年全年的1.9倍和1.8倍,进步显著,发展速度惊人。 从新能源汽车品牌及主机厂分布来看,长三角仍走在前面。 上海在电动车时代仍然保留了它作为汽车重镇的地位。2019年正式落户上海的特斯拉中国,在2021年为上海贡献48.5万辆产量,今年1—11月,特斯拉上海工厂累计交付量已经超过65万台。除了特斯拉中国,上汽集团也已经推出智己、R等新能源车品牌。 安徽和浙江在打造新能源汽车品牌方面十分突出。安徽手握蔚来、江淮、奇瑞等主机厂,汽车产量快速攀升。浙江的零跑、合众推出的哪吒汽车最近也风头不小,还有今年在新能源市场销量逐步走好的吉利汽车。 长三角零部件企业布局全面 看各地汽车产业的发展水平,不仅要看最终的产能和主机厂分布,更要看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集聚程度。 要知道,一辆汽车由1000多个总成零部件组成,而相对于燃油车,新能源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发展,更带动供应链产生新的价值增量。从造车成本来看,“三电”系统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占据总成本的50%。内饰、底盘系统、汽车电子和车身系统则分别占到一辆新能源车成本的15%、14%、9%和5%。 记者统计了以上关键零部件代表企业的总部所在地,发现目前长三角和珠三角仍然是第一梯队。两个地区在主要零部件行业分布的重点企业数量上,珠三角达到28家,长三角达到51家;并且从“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到车身、底盘、汽车电子等都有配套企业,供应链完整度远超其他地区,形成较强的产业集聚优势。 其中,长三角在产业链完整度上可以说是更胜一筹,除了汽车电子以外的各个零部件,重点企业数量都更加丰富,尤其是在汽车内饰和底盘系统两块优势明显。如宁波的继峰股份、华翔、拓普集团,上海的延锋汽车、岱美股份以及江苏的新泉股份和常熟汽饰,包揽了从座椅、遮阳板、仪表板到整个内外饰系统的一条龙产业链。 底盘系统方面,国内占据一定份额的同驭汽车、汇众汽车、宁波高发等都分布在长三角地区,同时占据了相当份额的国外零部件企业如大陆、博世、采埃孚、麦格纳等中国总部都设在以上海为主的长三角城市。 珠三角的优势则在电动化领域,广东一个省在汽车电子的供应链企业超过整个长三角,同时依靠比亚迪在“三电”系统的市场份额也具有极强的存在感。 以“三电”系统为例,广东主要相关企业在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的市场份额分别达到21.8%、32.3%和19.5%,苏浙沪皖相关企业在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的市场份额则为7.1%、32.2%和16.9%,其中动力电池与珠三角有着显著差距。电控方面,浙江嘉兴的斯达目前占据的国内市场份额达到16.9%,仅次于英飞凌和比亚迪。 供应链由“分”转“合” 综合疫情之后各地政府的新政策和多家重点企业的动向,我们总结发现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的一大趋势就是——供应链出现由“分”转“合”,即整车企业将更关注零部件上下游的垂直整合,提升自产零部件比例,减少对外依赖。 比如比亚迪目前建成和规划有10个生产基地,分布在深圳、西安、长沙、常州、合肥、抚州、郑州、济南、襄阳、深汕多地,分散化的布局能够最大程度保障产能。 在感到产能压力后,广汽埃安也在今年10月宣布了第二智造中心竣工投产。这座第二工厂直接由广汽旗下燃油车工厂改造而来,仅7个月便竣工投产,投产后整体规划年产能超40万辆。 除了发展新的工厂,或从自研电池等重点环节入手,或成立自己的零部件公司,也成为诸多车企的选择。如蔚来在今年6月公开自研电池计划,预计2024年下半年量产,10月正式在安徽成立蔚来电池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集度汽车也在最近成立了零部件公司,华为汽车零部件研发已投入30亿美元,招募了超7000名研发人员。 特斯拉则布局了新能源产业的各个环节,包括光伏、储能、电动汽车等,在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供应链上,最为关键的BMS(电池管理系统)、电机控制等技术都是自主研发。 疫情期间,这一趋势加速显现,不仅是车企自发入局,各地政府也在积极出台政策引导。 广州、上海、重庆、长春等城市都提出要强化“三电”核心技术自主开发,提升关键核心零部件的供给。 广州提出2024年汽车零部件工业总产值达到1800亿元的目标,建立整车企业与本地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协同创新与沟通对接机制。 上海提出成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专班,市经济信息化委负责全市智能终端产业的统筹推进和规划布局。 除此以外,广州、重庆、长春都提出引进关键零部件项目落户当地,提升本地配套率等。可见,未来各地在重点零部件产业上的竞争可能更加激烈。
  • 《新能源汽车发展是汽车产业格局的深刻巨变》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1-22
    • 1月20日,2018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开幕。在下午的高层论坛上,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和谊发表《新能源汽车发展是汽车产业格局的深刻巨变》的重要讲话,与嘉宾一同畅谈汽车行业大变革的最新动态,齐心共筑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美好春天。 2017年是值得铭记的一年,这一年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分水岭和新元年,在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战略层出不穷,全面新能源化已成为国际共识。新能源技术加速迭代,与传统汽车之间的技术、成本壁垒正在迅速的瓦解。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认可度在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剧增有力推动了新能源生态的蓬勃发展。 在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为特征的技术革命推动下,以共享化、服务化、平台化为特征的模式创新作用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绝不再仅仅是动力技术路线的单一迭代,而是整个汽车产业格局的深刻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