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业,长三角竞争对手是谁》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1-03
  • 根据财政部等四部委发布的《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2022年新能源车购置补贴将于12月31日终止。

    尽管国家补贴将正式退出江湖,但新能源车逐步替代燃油车的趋势不可逆转。多家新能源车企的11月销量“成绩单”涨势喜人。广汽埃安、哪吒汽车11月销量同比增长91%和51%,特斯拉11月交付量突破10万台,同比增长89%。理想、蔚来、小鹏等单月交付量也都实现两位数的增长。产业发展前景好、能够带动庞大的上下游产业链,让新能源汽车成为各地在发展规划中频频提及要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

    十多年来,在竞相发展新能源车产业的浪潮中,长三角地区的表现如何?

    产业格局悄然变化

    2022年前十月,全国汽车产量最高的前十省份依次是广东、上海、吉林、重庆、湖北、广西、安徽、山东、陕西和浙江。长三角有两省一市入围前十。

    若把今年前十月的各省排名与2019年相比,可以看到汽车产量前十省份的排名变化颇大:上海超过吉林,从第3跃升至第2,重庆从第7名跃升至第3.

    最令人惊讶的是,安徽、山东、陕西相比于3年前,排名大幅提升,分别从14名、13名和18名打入前十。

    其中,安徽、陕西仅是今年前十个月的产量就分别达到2019年全年的1.9倍和1.8倍,进步显著,发展速度惊人。

    从新能源汽车品牌及主机厂分布来看,长三角仍走在前面。

    上海在电动车时代仍然保留了它作为汽车重镇的地位。2019年正式落户上海的特斯拉中国,在2021年为上海贡献48.5万辆产量,今年1—11月,特斯拉上海工厂累计交付量已经超过65万台。除了特斯拉中国,上汽集团也已经推出智己、R等新能源车品牌。

    安徽和浙江在打造新能源汽车品牌方面十分突出。安徽手握蔚来、江淮、奇瑞等主机厂,汽车产量快速攀升。浙江的零跑、合众推出的哪吒汽车最近也风头不小,还有今年在新能源市场销量逐步走好的吉利汽车。

    长三角零部件企业布局全面

    看各地汽车产业的发展水平,不仅要看最终的产能和主机厂分布,更要看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集聚程度。

    要知道,一辆汽车由1000多个总成零部件组成,而相对于燃油车,新能源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发展,更带动供应链产生新的价值增量。从造车成本来看,“三电”系统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占据总成本的50%。内饰、底盘系统、汽车电子和车身系统则分别占到一辆新能源车成本的15%、14%、9%和5%。

    记者统计了以上关键零部件代表企业的总部所在地,发现目前长三角和珠三角仍然是第一梯队。两个地区在主要零部件行业分布的重点企业数量上,珠三角达到28家,长三角达到51家;并且从“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到车身、底盘、汽车电子等都有配套企业,供应链完整度远超其他地区,形成较强的产业集聚优势。

    其中,长三角在产业链完整度上可以说是更胜一筹,除了汽车电子以外的各个零部件,重点企业数量都更加丰富,尤其是在汽车内饰和底盘系统两块优势明显。如宁波的继峰股份、华翔、拓普集团,上海的延锋汽车、岱美股份以及江苏的新泉股份和常熟汽饰,包揽了从座椅、遮阳板、仪表板到整个内外饰系统的一条龙产业链。

    底盘系统方面,国内占据一定份额的同驭汽车、汇众汽车、宁波高发等都分布在长三角地区,同时占据了相当份额的国外零部件企业如大陆、博世、采埃孚、麦格纳等中国总部都设在以上海为主的长三角城市。

    珠三角的优势则在电动化领域,广东一个省在汽车电子的供应链企业超过整个长三角,同时依靠比亚迪在“三电”系统的市场份额也具有极强的存在感。

    以“三电”系统为例,广东主要相关企业在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的市场份额分别达到21.8%、32.3%和19.5%,苏浙沪皖相关企业在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的市场份额则为7.1%、32.2%和16.9%,其中动力电池与珠三角有着显著差距。电控方面,浙江嘉兴的斯达目前占据的国内市场份额达到16.9%,仅次于英飞凌和比亚迪。

    供应链由“分”转“合”

    综合疫情之后各地政府的新政策和多家重点企业的动向,我们总结发现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的一大趋势就是——供应链出现由“分”转“合”,即整车企业将更关注零部件上下游的垂直整合,提升自产零部件比例,减少对外依赖。

    比如比亚迪目前建成和规划有10个生产基地,分布在深圳、西安、长沙、常州、合肥、抚州、郑州、济南、襄阳、深汕多地,分散化的布局能够最大程度保障产能。

    在感到产能压力后,广汽埃安也在今年10月宣布了第二智造中心竣工投产。这座第二工厂直接由广汽旗下燃油车工厂改造而来,仅7个月便竣工投产,投产后整体规划年产能超40万辆。

    除了发展新的工厂,或从自研电池等重点环节入手,或成立自己的零部件公司,也成为诸多车企的选择。如蔚来在今年6月公开自研电池计划,预计2024年下半年量产,10月正式在安徽成立蔚来电池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集度汽车也在最近成立了零部件公司,华为汽车零部件研发已投入30亿美元,招募了超7000名研发人员。

    特斯拉则布局了新能源产业的各个环节,包括光伏、储能、电动汽车等,在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供应链上,最为关键的BMS(电池管理系统)、电机控制等技术都是自主研发。

    疫情期间,这一趋势加速显现,不仅是车企自发入局,各地政府也在积极出台政策引导。

    广州、上海、重庆、长春等城市都提出要强化“三电”核心技术自主开发,提升关键核心零部件的供给。

    广州提出2024年汽车零部件工业总产值达到1800亿元的目标,建立整车企业与本地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协同创新与沟通对接机制。

    上海提出成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专班,市经济信息化委负责全市智能终端产业的统筹推进和规划布局。

    除此以外,广州、重庆、长春都提出引进关键零部件项目落户当地,提升本地配套率等。可见,未来各地在重点零部件产业上的竞争可能更加激烈。

相关报告
  • 《新能源汽车产业谁执牛耳》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4-29
    •   “简直不可思议!”在4月25日开幕的北京车展上,一位券商分析师和中国证券报记者一起挤在“造车新势力”拜腾汽车火爆的发布会现场,体会着一款新能源车内置的49寸超大屏幕带来的视觉震撼。北京车展历来被视作各大整车厂展示未来路线的竞技场。在今年的车展上,共展出新能源车型174种,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型124种,新能源汽车成为当之无愧的主角。   由于双积分政策已开始实施,随着补贴的加速退坡,各大车企对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战略投入比重迅速加大。同时,汽车合资股比放开在即、动力电池产业加速洗牌、技术路线的多条线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巨变前夜,企业的合纵连横方式更加复杂,攻守之间,谁执牛耳?   造车新势力进入关键窗口期   进入2018年,以蔚来、小鹏、威马、拜腾、奇点等为主的一批“造车新势力”创业汽车品牌进入实车投产时点。   造车新势力的数量规模已然不可小觑。据行业内不完全统计,最近三年内涌入的“造车新势力”数量达到314家。造车新势力大多走纯电动新能源汽车路线,2018年即将放开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可以预见,前有合资企业和本土车企固有势力范围的堵截,后有大量进口车涌入中国的追赶,这批新兴力量发展的时间窗口期被大大缩短。   造车新势力自身显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4月20日,威马汽车首款量产车EX5的低售价超出预期:新车起售价为16.65万元,补贴后售价仅为9.90万元。相比蔚来汽车ES8的售价,威马的价格显得非常接地气。   “这些创业者还处在求生阶段,必须马上要在中国市场立足。赚不赚钱不是主要指标,他们已做好亏钱的准备。造车新势力与传统车企最大的不同是把互联网思想带入造车领域:大量补贴消费者,让销量数据好看,就像是互联网赚流量博眼球。”梅松林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获得市场关注、取得一定销量是最关键的KPI指标。政策变化以后留给他们的生存空间将很小,动作方面势必更加激进。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整个造车新势力企业完成了225亿元至235亿元融资。量产在即,对资金的需求表现得更加急切。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产品进入市场检验期,首款产品的市场表现十分重要,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主要靠产品。而造车新势力背后都有强大的资本支持,未来两年国内资本必然会调整投资方向,向自己认可的品牌加大投入,强者和弱者间将加速分化。”   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认为:“资本的青睐为新兴造车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本保障,但同时存在明显问题。企业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已变成下一轮融资与时间的竞争,而不是产品研发和竞争对手的竞争。”   新势力造车企业能否重塑整个中国的汽车生态格局言之尚早,不过,随着量产时点的到来和合资股比放开,市场预期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洗牌与搏杀场景并未出现,与之相反的是现实里的“一团和气”。   4月20日,拜腾宣布牵手中国一汽。中国一汽不但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拜腾B轮融资,未来双方还会在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及服务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合作两方都选择用合作方式取长补短:目前,一汽处于全面改革关口,拜腾则迟迟不能绕过生产资质的门槛。   “传统车企拥有资源整合、制造能力和资金优势;造车新势力拥有拥抱新技术和开放的优势,双方结合可以走出第三条路,这种选择显然是合作大于竞争。”梅松林说。   双积分政策推动下的新组合   实际上,新能源汽车股比放开的政策,在去年已可见端倪。2017年6月,进入中国汽车市场逾30年的大众汽车集团,在成立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之后,再次“联姻”江淮,双方股份占比各为50%,成立江淮大众,专门生产纯电动汽车。此后,北汽与戴姆勒、福特与众泰、长城与宝马等新组合也纷纷落地,外资与中资方面合纵连横的方式变得愈发复杂。   这种新组合,很大部分是源于对双积分达标的诉求。   2017年9月28日,《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即“双积分”)政策出台,被普遍认为奠定了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   根据政策,在计算积分时,将对燃油车的实际油耗值和新能源车型的实际续航里程进行综合计算,积分范围内一辆燃油车油耗低于国家标准即可获得正积分,否则积分为负。新能源汽车都为正积分,续航里程越高积分越多,上限为5分。因此,为了获得更高的正积分,车企一方面在努力降低自身车型油耗,另一方面选择结盟。由于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布局较早,因此只要在新能源领域有所建树的自主品牌,都会是国外品牌争先合资的“香饽饽”。   双积分政策在4月1日起正式实施,但对积分的考核要求延后至2019年执行,并允许2019年、2020年的积分可以合并考核。虽然政策给出了一年的缓冲期,但无论是合资品牌还是自主品牌,都丝毫不敢松懈。从本届车展中各家企业的规划来看,对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战略投入比重在迅速加大。   外资品牌方面,以大众集团为例,未来大众汽车将在全球范围内投资340亿欧元,用于推动电动汽车及新型出行方案,并计划于2022年前,在华投资150亿欧元,以拓展电动汽车、自动驾驶、数字化出行等业务。中国品牌方面,以长安汽车为例,其在战略发布会上宣布启动第三次创业,计划到2020年,新能源车型销量达到35万辆,进入行业第一梯队。到2025年,达到全面电气化,新能源车型销售达到116万辆,实现中国品牌第一。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各家车企在今年都在逐步摆脱A00级低端消费,高续航里程、高配置的新能源汽车类型全面开花。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优势显现   “比亚迪秦的设计很精致,可以说完全不比奥迪差。”有参展商向中国证券报记者慨叹。自从比亚迪启用奥迪前设计总监艾格操刀,新能源汽车颜值大增,外观设计精致又富有中国特色。事实上,比亚迪品牌力的提升只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一个缩影。随着产业全面爆发,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由内而外正焕发新生。   在政策层面,近期汽车产业接连释放开放讯号:在2018年将放开新能源汽车的股比限制,将取消同一外企设立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根据中国现行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外资车企入华需要成立合资企业,且中方股比不能低于50%,同一外企在华同类产品最多拥有两家合作伙伴,新能源汽车企业可不受两家合资名额限制。   从2017年起,国务院已经明确不再批复传统汽车新建产能,因此外资车企想要通过传统汽车在华成立超过两家以上的合资公司已无可能,若想成立第三家合资公司,只能通过新设新能源汽车公司落地。可以预见,各家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将愈演愈烈。   在开放的大背景下,与全球车企一起开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全线竞争,中国车企能否直面挑战?   纵观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国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已具有相当的竞争实力。据统计,2017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销量超过142万辆,累计销量突破340万辆。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77万辆,累计销量达到180万辆,占全球累计销量超过50%,是名副其实的新能源汽车大国。目前我国拥有全球最成熟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动力电池出货量在全球占比60%以上。   此外,在汽车集团中已经出现了自主品牌向合资公司输出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现象,如上汽自主品牌向上汽通用输出新能源汽车系统,广汽传祺向广汽三菱、广菲克等输出新能源汽车车型。   值得关注的是,特斯拉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中的“鲶鱼”,如果实现在华独立设厂,将直接搅动整个产业链的活跃度,相关产业链将直接受益。长江汽车董事长曹忠认为,如果特斯拉独资进入中国,没有合资伙伴的加持,他要独自面对来自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和传统汽车的双重压力,基本中国的庞大市场充满诱惑,但是“特斯拉在华设厂压力很大。”   对于一些并非像特斯拉般激进的外资车厂,J.D.Power副总裁梅松林认为,如果外资在中国独立运营新能源汽车厂,有可能错开已有的合资企业所占领的细分市场,在中国做中低端的新能源汽车,“一般来说合资品牌走的是品牌向上战略,但是未来不排除他们会切入新能源车中低端细分市场,这样将与中国自主品牌产生直接竞争。”
  • 《工信部部长: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全面提升光伏产业竞争力!》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1-04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强调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并作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一系列部署。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如何推进工业稳增长?怎样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日前接受了新华社记者采访。 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推动工业经济稳步回升 问:过去一年工业经济运行态势如何?2023年,如何推动工业稳增长? 答:一年来,我们与各地区各部门一道,积极应对多种超预期因素冲击,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及时出台振作工业经济系列举措。2022年1至11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继续发挥工业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压舱石”作用。 不可否认,工业经济运行仍面临困难挑战,但更应看到,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内需市场的优势突出。2023年,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存量政策、增量政策叠加发力,将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推动工业经济稳步回升。 工信部将加大稳增长工作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着重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大稳增长政策供给和落实力度。加强部门协同、部省联动,落实落细已出台的各项政策和接续措施,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形势研判和政策储备,适时推出更多政策措施。 二是聚焦重点行业和地区,稳住工业增长基本盘。针对机械、石化、轻工、汽车、电子等支柱行业,分业施策、分类研究制定稳增长措施。针对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打造更多新增长点。支持工业大省“勇挑大梁”,支持各地区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增长目标。 三是全面实施“十四五”系列规划,提振制造业有效投资。对确定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专项,尽早启动实施,形成实物工作量。支持制造业企业瞄准高端、智能、绿色发展加大投入,加强制造业重大外资项目服务保障。 四是积极扩大消费,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新需求。实施新能源汽车领跑强基工程,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推进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活动,大力培育信息消费示范城市,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发展。 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工信部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答: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在振兴制造业。我们将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提高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深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完善“揭榜挂帅”等市场化机制,扎实开展强链补链稳链行动,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 二是深入推进产业基础再造。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基础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关键基础软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在重点领域布局一批产业基础共性技术中心,再培育若干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积极发挥重点实验室作用,努力突破一批关键急需基础产品。 三是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加快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推进6G技术研发。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全面提升光伏产业竞争力,推动船舶行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一批具有资源掌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全面推行绿色制造,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五是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研究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加快谋划布局人形机器人、元宇宙、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 加大纾困帮扶力度,稳住市场预期提振企业信心 问:2023年,助企纾困将有哪些新举措,如何稳预期强信心? 答:应对诸多超预期因素,我国及时出台一系列纾困解难政策措施。在各项惠企政策支持下,广大中小企业自强不息、迎难而上,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 当前,中小企业平稳发展的困难挑战依然较大,工信部将进一步强化政策惠企、环境活企、服务助企、创新强企、人才兴企,全力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具体包括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健全中小企业法规政策体系,持续开展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和中小企业发展综合督查,开展减轻企业负担专项行动;加大纾困帮扶力度,协调推动阶段性惠企政策接续与完善,出台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的若干措施;促进专精特新发展,力争到2023年底,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8万家、“小巨人”企业超过1万家;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体系,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建设一批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健全中小企业海外服务体系,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去”。 夯实基础拓展应用,提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 问: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工信部将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数字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优势。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建成开通5G基站228万个,千兆光网具备覆盖5亿户家庭的能力。工业互联网广泛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的作用日趋凸显。 2023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数字技术创新突破和应用拓展为主攻方向,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一是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深化5G、千兆光网建设,统筹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车联网部署应用。实施“宽带边疆”专项行动,对有需求、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双千兆”网络给予大力支持。 二是推动数字产业创新发展。聚焦集成电路、5G、新型显示等重点领域,提升基础软硬件、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智能制造装备供给水平。研究制定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配套政策,打造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 三是深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推动工业互联网向工业园区下沉普及,打造一批5G全连接工厂,建设一批全球领先的智能工厂、智慧供应链,并向中小企业场景化、标准化复制推广。 四是加强网络和数据安全防护。强化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建设,建立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制度规范和标准,增强5G、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新型融合领域安全保障能力。 五是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创新电信市场监管,指导督促平台企业合规发展,深化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网络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加强用户权益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