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土壤所在线虫-微生物互作影响不同团聚中有机碳库转化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2-01
  • 资源竞争和生物捕食作用是生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演变的关键驱动力。已有研究较多揭示了土壤微生物之间的资源竞争和生态位分化,但对生物捕食影响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演变的作用机制仍缺乏研究,尤其缺乏在野外开放环境下的相关长期试验研究。线虫是土壤中最丰富的无脊椎动物类群之一,线虫捕食作用影响了微生物的数量、群落结构和功能活性。在农田土壤中,不同的培肥措施会改变土壤结构和孔隙、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必然影响线虫对微生物捕食作用的强度与效应,从而影响微生物的分布及其养分转化功能,这是调控土壤生物功能、提高农田养分利用效率的基础。前期研究已经发现,旱地红壤在长期有机培肥后,土壤团聚体中线虫对微生物的捕食作用促进了非根际氮代谢(“ 正反馈” ,Environ Microbiol , 2014 ;Soil Biol Biochem , 2015 )和根际磷代谢(“ 正反馈” ,ISME J , 2017 ),抑制了非根际碳代谢(“ 负反馈” ,Soil Biol Biochem , 2013 )。因此,线虫—微生物交互作用有利于红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固持和NP 养分平衡供应。土壤有机碳库可分为活性、慢性和惰性有机碳库,土壤不同团聚体中(大团聚体>2000 m m 、中团聚体250 ~2000 m m 、小团聚体<250 m m )三种碳库的积累过程不同,目前对于不同培肥措施下线虫—微生物的互作关系及其对不同有机碳库容与周转速率的影响机制仍不清楚。

    南京土壤研究所孙波课题组针对中亚热带典型的贫瘠旱地红壤,基于长期有机培肥(猪粪)试验,研究发现红壤土壤活性、慢性和惰性有机碳库容随有机肥用量增加而增加,但在相同施肥量下其库容随团聚体粒径增大而减小;三种有机碳库的周转速率变化趋势与库容的变化趋势相反。大团聚中食细菌线虫群落结构与小团聚体和微团聚体显著分异,其优势类群原杆属的丰度最高,导致不同粒级团聚体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大团聚体中细菌与真菌比值(B/F )和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比值(G - /G +) 均高于微团聚体,但微团聚体中B/F 和G - /G +与有机碳库容和周转速率的正相关更为显著。结构等式模型分析表明,在大团聚体和小团聚体中,食细菌线虫的捕食作用通过增加细菌与真菌比值(B/F )间接促进了土壤有机碳库容与周转速率。该研究结果在土壤微域尺度上,阐明了土壤食细菌线虫的捕食作用对根际红壤不同有机碳库容与周转速率的生物作用机制,为建立红壤生物培肥措施提供了的理论依据。

相关报告
  • 《南京土壤所在根际土壤线虫-解磷微生物网络结构和功能研究中取得进展---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9-14
    • 时间: 2017-07-04 编辑: 打印 大 中 小 关闭.   资源竞争和生物间捕食作用是生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演变的关键驱动力。已有的研究较多地揭示了土壤微生物之间的资源竞争和生态位分化,但对生物捕食影响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演变的作用机制仍缺乏研究,尤其缺乏在野外开放环境下的长期试验研究。线虫是土壤中最丰富的无脊椎动物之一,线虫捕食作用影响了微生物的数量和功能。在农田土壤中,不同培肥措施影响了土壤结构和孔隙、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水分和酸碱度的变化,必然影响线虫对微生物的捕食作用以及微生物的逃避作用,从而影响微生物的分布及其养分转化功能,然而在特殊的土壤微域中(根际- 团聚体),不同培肥措施如何通过影响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线虫- 解磷微生物的网络结构和磷素转化功能仍不清楚。   南京土壤研究所孙波课题组针对中亚热带典型的贫瘠旱地红壤,基于长期有机培肥(猪粪)试验,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发现长期培肥后根际微生物总量和解有机磷微生物数量显著增加,食细菌线虫通过对解磷微生物的捕食作用促进了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最终提高了红壤磷素的有效供应。其关键机制是食细菌线虫的优势属(原杆属Protorhabditis )通过对生物网络中的共有关键微生物(中慢生型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 )的捕食作用,增强了红壤有机磷的生物分解。利用结构等式模型分析表明,根际土壤大团聚体中微环境(有机质、全氮、pH )比中小团聚体更为适宜生物网络的形成,食细菌线虫的捕食作用不仅增加解磷微生物的丰度,也显著改变了解磷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导致线虫捕食对碱性磷酸酶活性的促进作用更强。为了验证线虫捕食的促磷机制,在红壤大、中、小团聚体中添加了相似丰度的原杆属线虫,证实了线虫捕食显著提高了解磷微生物的丰度和解磷功能。该研究结果在土壤微域尺度上,阐明了土壤线虫与微生物的协同分布特征对根际土壤磷素转化的生物驱动机制,为建立红壤生物培肥措施提供了的理论依据。该成果在ISME Journal 上发表(Jiang et al., 2017, doi:10.1038 /ismej.2017.120 )。 旱地红壤大团聚体中线虫捕食对根际解磷微生物数量和功能的影响 (1. 线虫优势种- 原杆属Protorhabditis , 4. 网络枢纽- 中慢生型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 OTU1352 )
  • 《南京土壤所在病毒调控土壤有机碳积累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6-04
    • 微生物是陆地碳循环的主要驱动者,控制着土壤有机质中的碳储存与向大气释放的CO?之间的平衡。土壤病毒作为土壤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侵染作用显著影响微生物群落动态和功能。然而,病毒如何调控农田土壤有机碳积累的机制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张佳宝院士团队通过华北平原长期秸秆还田定位试验发现,病毒通过裂解与溶原两种生活方式动态调控碳循环。在秸秆还田土壤中(高碳条件),93%的病毒处于裂解状态,通过分解宿主细菌释放大量有机质,加速微生物周转,促进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和微生物残体碳的形成。相反,在秸秆移除土壤中(低碳条件),21%的病毒选择溶原状态,携带多糖水解酶等辅助代谢基因,帮助宿主降解难分解有机物,提升碳利用效率。病毒携带的辅助代谢基因可定向优化宿主代谢路径:低碳条件下,病毒的辅助代谢基因主要参与碳降解,如糖苷水解酶(GHs)基因;而高碳条件下,病毒则富集碳固定相关基因(如rbcL、tktA),通过卡尔文循环增强宿主固碳能力。研究揭示了病毒对农田土壤有机碳调控的“双重机制”。 该研究表明,秸秆还田配合氮肥施用可促进裂解病毒主导的“病毒分流”效应,通过释放宿主养分和塑造微生物残体,显著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研究成果为精准调控农田土壤固碳技术路径、制定科学施肥与秸秆还田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上,此项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小麦产业体系等项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