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一项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 来源专题:重大慢性病
  • 编译者: 黄雅兰
  • 发布时间:2023-09-12
  • 背景:1型糖尿病(T1DM)的存在已被证明会增加心血管疾病(CVDs)的风险。然而,由于观察性研究的不可控混杂因素和反向因果偏差,T1DM和CVDs之间的因果关系仍然不清楚。

    方法:从现有最大的欧洲血统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和FinnGen biobank中提取T1DM和7例心血管疾病的汇总统计数据进行初步MR分析,并使用UKBB进行验证。三个互补的方法:逆方差加权(IVW),加权中位数,和MR-Egger用于MR估计。潜在的多效性效应通过MR-Egger截距和MR-PRESSO全局测试进行评估。此外,还进行了多变量MR (MVMR)分析,通过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来检验T1DM是否对心血管疾病有独立的影响。此外,两步磁共振方法被用来评估这些因素对T1DM和心血管疾病之间因果关系的潜在中介作用。

    结果:T1DM对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因果影响(优势比[OR] = 1.06,95%可信区间[CI]:1.02-1.10;p = 0.002)]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OR = 1.03,95% CI:1.01-1.05;p = 0.001)。结果不太可能受水平多效性效应的影响(MR-Egger截距和MR-PRESSO全局检验的p值均> 0.05)。在接下来的MVMR分析中,我们发现在调整了一系列潜在的混杂因素后,T1DM对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因果影响仍然显著。此外,我们发现高血压部分介导了T1DM对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因果效应(介导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11.47%,95% CI: 3.23-19.71%)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6.84%,95% CI: 5.35-28.33%)。我们没有发现T1DM与其他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包括心力衰竭(HF)、冠状动脉疾病(CAD)、心房颤动(AF)、心肌梗死(MI)和中风。对于从CVD到T1DM的反向MR,未发现显著的因果关系。

    结论:这项磁共振研究提供了证据支持T1DM对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因果影响,高血压部分介导了这种影响。

相关报告
  • 《低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和二型糖尿病风险增加之间的联系是由内脏脂肪和肝脏脂肪增加介导的:来自观察性和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的结果》

    • 编译者:黄雅兰
    • 发布时间:2024-11-21
    • 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内脏脂肪组织(VAT)、肝脏脂肪含量和二型糖尿病风险(T2D)之间的关系。在荷兰肥胖流行病学研究中,纳入了5690名未患糖尿病的女性(53%)和男性(47%)并随访其T2D事件。测量所有参与者的SHBG浓度,使用MRI测量VAT,使用质子磁共振波谱测量1822名参与者的肝脏脂肪含量。我们使用线性回归和双向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检测了SHBG和肝脏脂肪之间的联系,使用校正了混杂因素的Cox回归检测了SHBG和T2D之间的联系,另外还校正了VAT和肝脏脂肪以检测中介作用。平均年龄为56 (SD 6)岁,平均身体质量指数为30 (SD 4) kg/m2,女性SHBG中位数为47(四分位间距[IQR]34–65)nmol/L,男性为34(26–43)nmol/L,女性肝脏脂肪中位数为3.4%(IQR 1.6–8.2%),男性为6.0%(2.9–13.5%)。与最高的SHBG四分位数相比,女性肝脏脂肪增加2.9倍(95% CI 2.4,3.4),男性增加1.6倍(95% CI 1.3,1.8),T2D风险比为女性4.9 (95% CI 2.4,9.9),男性1.8 (1.1,2.9)。遗传预测的SHBG与肝脏脂肪含量相关(女性:SD 0.45[95% CI 0.55,0.35];男性:自然对数,0.25 [95%置信区间0.34,0.16])。VAT和肝脏脂肪共同介导了43%(女性)和60%(男性)的SHBG-T2D关联。总之,在超重的中年人群中,低SHBG和T2D风险增加之间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增加的VAT和肝脏脂肪介导的。 文章亮点 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揭示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和二型糖尿病(T2D)之间的联系。 对内脏脂肪组织(VAT)和肝脏脂肪介导的低SHBG和T2D风险增加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行了研究。 增值税和肝脏脂肪被发现介导了SHBG和T2D之间的大部分联系。 增加SHBG的生活方式和医疗干预可能会减少增值税、肝脏脂肪和T2D风险。
  • 《多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和长期血管风险:IMPROVE-IT试验的二次分析》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内分泌代谢
    • 编译者:李永洁2
    • 发布时间:2018-11-19
    • 多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各自与心血管风险增加相关,但这些风险是否为加性尚不清楚。在一项随机试验的探索性分析中,我们探讨了与多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及其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的组合相关的长期心血管风险,并评估了依那西比对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影响。伴随着这些伴随的条件。 IMPROVE-IT是一项多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评估依泽替米贝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后加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效果。招聘时间为2005年10月26日至2010年7月8日,试验在39个国家的1158个地点进行。 18 144名年龄在50岁及以上且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后稳定的患者被随机分配到每天40 mg辛伐他汀加10 mg每日依泽替米贝或匹配的安慰剂,中位持续时间为6年。在这项事后探索性分析中,我们评估了试验的预先设定的终点,包括主要复合终点(心血管死亡,主要冠状动脉事件[非致命性心肌梗死,记录不稳定型心绞痛需要入院,或至少发生冠状动脉血运重建)随机化后30天,或中风[缺血性或出血性],同时伴有基线多血管疾病(外周动脉疾病或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并伴随2型糖尿病分层。根据治疗意图和事件发生率进行功效分析。 IMPROVE-IT在ClinicalTrials.gov注册,编号为NCT00202878。 1005名患者(6%)患有外周动脉疾病,1071名患者(6%)在基线时发生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中,388(39%)和409(38%)也分别伴有2型糖尿病。在7年时,患有多血管疾病或2型糖尿病的患者的主要终点发生率相似(分别为39.8%和39.9%),高于无多发血管疾病或糖尿病患者(29·6%) 。伴随2型糖尿病的多血管疾病与进一步升高的风险相关(60%0%7年Kaplan-Meier率,调整风险比与多血管疾病相比1·60,95%CI 1·38-1·85; p <0.000)。依泽替米贝在各组间持续降低心血管风险,在风险最高的亚组中绝对风险降低更多。 在患有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中,伴随的多血管疾病或2型糖尿病与长期心血管风险增加有关。多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组合是相加的,导致非常高的风险。依那米贝的益处在患有和不患有多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患者中是一致的。然而,就其风险较高的患者而言,患有这些疾病中的一种,或特别是两种疾病的患者可能获得最大的绝对益处。